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在过去30年中,应用马法兰-强的松或联合烷化剂的标准化疗未能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大剂量马法兰可能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有效的药物,但单独应用时骨髓抑制十分严重。大剂量治疗加移植治疗可减轻骨髓抑制,克服耐药,对难治及复发病例可延长生存期,即使移植后复发也可经再次移植治疗好转。但最佳移植时间、干细胞的最佳来源以及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如何减少肿瘤污染,目前仍需明确。缓解期是否应用干扰素仍有争议。基因治疗、利用肿瘤独特型(idiotype)进行免疫治疗、应用细胞因子治疗等方法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高剂量的化疗结合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已获得初步成功,但肿瘤复发仍然是移植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含有微小残存癌的造血干细胞提出物的回输可能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造血干细胞提出物中微小残存癌的检测及其对病人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能明显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但复发率较高.硼替佐米是26S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显著疗效.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及大剂量美法仑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0/2007-05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采用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于移植前3 d静脉滴注美法仑200mg/m~2作为预处理方案,停药48 h后回输白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与结论: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细胞移植后30 d骨髓抑制恢复正常,骨痛改善.细胞移植后,第1,2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第3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及大剂量美法仑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的有效手段,患者对预处理方案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高剂量的化疗结合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已获得初步成功,但肿瘤复发仍然是移植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含有微小残存癌的造血干细胞提出物的回输可能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造血干细胞提出物中微小残存癌的检测及其对病人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手段,诱导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多单位、多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报道。如何减少药物毒副反应、移植相关并发症及改善长期生存是目前关注的重点。
  目的:综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PubMed、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free medicaljournals.com网络资源关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文献。英文检索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multiple myeloma”;中文检索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选中相关性强的46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优于传统化疗。但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有许多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疾病最终难免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到供体来源限制,且治疗相关病死率高,运用受到限制。因此目前的新发展方向包括:在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进行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联合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体移植以及药物巩固维持治疗。新型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在诱导缓解、预处理、尤其是巩固维持阶段的使用,使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总体反应率及长期生存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统化疗、干扰素及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耐药及易复发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在分子水平治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策略,如以骨髓新生血管、细胞表面受体、骨髓瘤细胞DNA分子作为靶点,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凋亡,调节骨髓微环境,或是调节骨髓微环境与骨髓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及动物试验中已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中老年恶性疾病,常规化疗效果差。大剂量化疗后辅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好,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较多。本文推荐大剂量马法兰200mg/m^2。为预处理方案,未净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来源。对移植后维持治疗、二次移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亦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统化疗、干扰素及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耐药及易复发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在分子水平治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策略, 如以骨髓新生血管、细胞表面受体、骨髓瘤细胞DNA分子作为靶点,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凋亡,调节骨髓微环境,或是调节骨髓微环境与骨髓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及动物试验中已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淀粉样变性的罕见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法。对1例58岁的伴发四肢淀粉样变性的多发性骨髓瘤老年患者进行了包括血液免疫检查在内的多项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和活检,以及全骨髓显象等检查,在治疗方面给予化疗药物治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3天患者骨髓造血恢复,免疫固定电泳正常,骨髓穿刺浆细胞占0.6%。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伴发四肢淀粉样变性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标准剂量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对多发性骨髓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因而维持治疗则有助于延长缓解期。维持治疗包括使用炕化剂,干扰素,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等。各种维持治疗手段有其一定的优势及副作用。真正有效的维持治疗不仅要将疾病的危害最小化,还要延长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本文对目前多发性骨髓的的维持治疗方法及潜在的可能的治疗手段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传统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不佳,中位生存期3年.尽管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新方法使缓解率和自下而上期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治愈.  相似文献   

12.
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0个月,大剂量化疗联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MM显示较好的完全缓解率(CR)、无病生存(EFS)及总体生存率(OS),但移植后复发仍倍受关注.移植物中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能有效地清除骨髓瘤细胞,且对造血恢复影响不大.但由于分选过程使得淋巴细胞也被清除,故移植后的免疫功能重建较造血恢复延迟.本文就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中老年恶性疾病,常规化疗效果差。大剂量化疗后辅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好,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较多。本文推荐大剂量马法兰200mg/m~2为预处理方案,未净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来源。对移植后维持治疗、二次移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亦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4.
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0个月,大剂量化疗联作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MM显示较好的完全缓解率(CR)、无病生存(EFS)及总体生存率(OS),但移植后复发仍倍受关注。移植物中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能有效地清除骨髓瘤细胞,且对造血恢复影响不大。但由于分选过程使得淋巴细胞也被清除,故移植后的免疫功能重建较造血恢复延迟。本文就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B淋巴细胞克隆性恶性肿瘤,在过去的20年中,高剂量化疗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等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结局,然而这些治疗均无法真正意义上治愈多发性骨髓瘤,大多数患者最终复发而需要挽救疗法,为挽救应用原有新型药物后仍复发难治的患者,近年来包括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治疗、检查点阻断等免疫治疗新技术及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开启了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对近年的一些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及对其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7/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生化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等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8266或XG7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表型特征相似,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②Von—Kossa染色后提示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少。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第28天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的存在。③RT-PCR结果显示,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但表达骨保护蛋白,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相反骨保护蛋白表达明显受抑。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抑制骨保护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能够使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目前已逐渐成为65岁以下初治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复发率较高。高危组年轻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有可能治愈MM,由于移植相关死亡率高,尚不能作为MM患者常规治疗手段。非清髓及减低剂量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保留移植物抗骨髓瘤(GVM)效应,与AHSCT联合应用,可能进一步改善M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王海治  田园  朱美仙 《护理研究》2008,22(3):695-695
多发性骨髓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传统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不佳,中位生存期仅3年。尽管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新方法使缓解率和生存期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治愈。硼替佐米是全球第一个以蛋白酶体为标靶治疗目标的癌症用药,它被视为治疗复发性与顽固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突破性疗法。但该药价格昂贵,存在一定的副反应,病人对其药物疗效缺乏信心而有顾虑。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3月共有1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现将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大量恶性浆细胞增生并伴有广泛溶骨病变为特征的B细胞系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约占人类癌症总发生率的1%~2%,尽管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MM,但其仍难以治愈。近年来,细胞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广为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存活、黏附、迁移以及相关的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I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大量恶性浆细胞增生并伴有广泛溶骨病变为特征的B细胞系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约占人类癌症总发生率的1%~2%,尽管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MM,但其仍难以治愈。近年来,细胞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广为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存活、黏附、迁移以及相关的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IGF-Ⅰ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