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究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 A R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 M E)原则,共有105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完成量表评分最终纳入研...  相似文献   

2.
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胥广才 《当代医学》2011,17(21):46-46,4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999年12月~200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超低位保肛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进展顺利,术后随访肛门优良率达92.3%,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1%,3年存活率为88.2%,5年存活率为69.5%。结论低位直肠癌行低位、超低位保肛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7例中低位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手术根治方式及保肛的效果.方法 本组总结了47例低位直肠癌开腹在TME手术规范操作下进行直肠低位或超低位切除、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近期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并发症为吻合口瘘2例,远期吻合口部分狭窄无梗阻6例,控便率100%.结论 严格掌握保肛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患者、规范手术是根治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彭丽洁  李国胜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4):13-16,42
结直肠癌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3位,由于其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处于进展期。目前直肠癌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已经成为了中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但25%~80%的患者术后出现了大便急迫、大便失禁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临床上将这些症状称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也缺乏规范化的方案。因此本文就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分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或保肛手术并顺利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的LARS量表评分结果,将轻度及重度患者分入LARS组,无症状患者分入无LARS组,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和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与准确度.结果 体质量指数≥24 kg/m2(OR =2.041,95% CI:1.038 ~4.013)、术后恢复时间≤6个月(OR=2.456,95% CI:1.339 ~4.505)、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OR=2.735,95% CI:1.480 ~5.055)、新辅助治疗(OR=3.772,95% CI:1.109~ 12.832)、吻合口瘘(OR=5.537,95%CI:1.103 ~27.791)是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术后LAR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0.689 ~0.819),Bootstrap法的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的C-index值为0.750,且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基于5项危险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对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LARS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制定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明显提高,局部复发率显著下降.近年来,我们共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128例,疗效满意,现就其临床特点及外科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提高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控便能力。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肛周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结果经过30天的生物反馈训练后,完全控制排便18例(60%),经过90天的生物反馈训练后,完全控制排便26例(86.7%)。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者,通过实施生物反馈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共收治直肠癌患者99例,其中低位直肠癌56例,56例采用经腹前切除,手法或双吻合器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及保肛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7~ 80岁,其中<40岁5例,40~50岁14例,50~ 70岁32例,>70岁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癌肿距肛门6cm以内,腹膜返折以下.Dukes分期A期5例、B期40例、C期11例.  相似文献   

10.
蔡青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70-70
目的:总结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2例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手术成功42例,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优点明显,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保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术中放置引流支架管对吻合口漏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本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中低位直肠癌32例行低位前切除术保肛,采用单吻合技术借助辅助手段,吻合保肛成功.吻合后经肛放置大口径肛管经吻合口向上插入至吻合口上方10 ~20 cm处肠管,起到支架及引流目的.结果:该组...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预防性造口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预防性造口与吻合口漏发生的关系.方法:对长海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施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高度≤6 cm)的270例病例进行研究,共有113例施行预防性造口(41.9%),将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0.0 软件对是否预防性造口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低位前切除的患者中20例发生症状性吻合口漏,发生率7.4%.症状包括:腹痛(37%)、脉搏增快(53%)、发热(47%)、白细胞升高(53%)、盆腔引流液性状改变(68%)、肛门流脓血性液(26%)、其他(10%),平均年龄57.8岁,吻合口高度皆≤6 cm,没有病例因吻合口漏死亡.其中预防性造口组发生4例漏(3.5%),未造口组发生16例(10.2%),P=0.04.在有术前放疗史的24例患者中预防性造口率达到75%,其中18例预防性造口者无一发生漏(0/18),而未造口者却有2例漏(2/6),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4.在做保护措施的142例低位前切除病例中,漏发生率为4.9%(7例),而剩余未做任何保护性措施的128例中吻合口漏发生率却高达10.2%(13例),P=0.10.有预防性造口的4例吻合口漏皆经保守治疗缓解,而未造口的16例漏中有8例因症状严重需手术干预,其中1例发生弥漫性腹膜炎.两组平均进食时间也有明显差异(P<0.01),但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P=0.24)及住院天数(P=0.91)皆无明显差异.结论:吻合口漏仍是目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预防性造口可以明显降低高危人群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考虑到吻合口漏有其不可预见性,建议吻合口高度低于6 cm的低位前切除病例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年6月~2009年6月我院行直肠癌前切
除手术患者628例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影响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28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共
发生吻合口漏54例(8.6%,54/628)。患者术前有糖尿病病史、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术中没有行预防性近端肠造口、肿
瘤下端距肛缘距离≤7 cm、肿瘤病灶直径>5 cm是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并且肿瘤下端距肛缘距离≤7 cm是
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肿瘤较大、合并糖尿病及营养不良是直肠癌术后吻合
口漏的危险因素, 行保护性近端肠造瘘可以预防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冲洗法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 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38例Dixon手术中39例吻合口瘘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冲洗方法不同将吻合口瘘患者分为传 统冲洗组(23例)和改良冲洗组(16例),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 8.9%(39/438),39例吻合口瘘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改良组患者引流管开口周围皮肤 清洁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引流管拔出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改良冲洗法相 对于传统法更适用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患者或家属均可操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机器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R-LAR)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LAR)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集比较R-LAR与L-LAR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研究,提取资料并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共1 126例患者,其中R-LAR组592例,L-LAR组5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LAR组手术时间较L-LAR组长(MD=33.84,95 %CI:4.25~63.43,P=0.03),中转开腹率较L-LAR组低(OR=0.10,95%CI:0.03~0.36,P=0.000 5),淋巴结清扫数目较L-LAR组多(MD=1.24,95%CI:0.31~2.17,P=0.009);而两组总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远切缘距肿瘤距离及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机器人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但总住院时问、术中出血量、远切缘距肿瘤距离及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且中转开腹率更低、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相似文献   

16.
统计近10年来26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癌复发的诊治,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直肠癌前切除术时的要求:①肿瘤远侧肠管切除距肿瘤边缘的长度,分化差的癌应在5cm以上,分化高的癌应在3cm以上;②术中注意无瘤术操作;③对于中下段癌Dukes B期以后者,要有充分的侧方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器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9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采用Proximate与GF-1管状吻合器吻合病例资料。结果采用Proximate管状吻合器吻合残端完整100例,吻合口复发1例,GF-1管状吻合器吻合残端完整71例,吻合口复发7例,两组差异显著;手术时间、临时性粪便转流、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采用管状吻合器吻合是安全可靠的,而Proximate管状吻合器使用更方便,优于GF-1管状吻合器。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患者23例与按性别、年龄挑选出的未复发患者69 例,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术后病理阳性淋巴结个数、肿瘤位置高低及T分期是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 T4期)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肿瘤位置高低(肿瘤距肛缘小于5 cm)则近似构成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老年直肠癌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在老年患者直肠癌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999年3月—2005年5月行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73例,按年龄分为70岁以上组(A)和70岁以下组(B),分别对两组患者6个月、12个月时的肛门功能按徐忠法肛门功能评价方法进行评分。结果6个月时肛门功能A组优(0/38)、良(17/38)、一般(10/38)、差(11/38),B组优(0/35)、良(6/35)、一般(19/35)、差(10/35);12个月时肛门功能A组优(9/38)、良(16/38)、一般(6/38)、差(7/38),B组优(5/35)、良(16/35)、一般(9/35)、差(5/35),运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6个月时,A、B两组肛门功能恢复程度有差异;12个月时,A、B两组肛门功能恢复程度无差异。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患者低位直肠吻合术后肛门功能同一般低位直肠吻合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