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答: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是体位变换为直立后3min内SBP下降幅度大于20mmHg,或DBP下降幅度大于10mmHg。体位性低血压可见于各年龄段,常见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的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血压调节过程中任何环节障碍,均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自主神经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2.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PH),亦称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经典的定义是:站立1~3 min,收缩压(SBP)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DBP)下降>10 mm Hg,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 7)将此诊断标准改为:直立位SBP下降>10 mm Hg,并出现头晕或晕厥.JNC 7将诊断标准降低,并结合症状,表示更为重视和更符合实际,表示血压降低出现脑灌注不足者即属PH.  相似文献   

3.
临床认识较为广泛的是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即从卧位转为直立后3 min内血压下降超过20/10 mm Hg.OH是公认的跌倒、晕厥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1].体位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是从卧位转为直立位后血压升高,是一种体位...  相似文献   

4.
初始直立性低血压(initial orthostatic hypotension,IOH)是指从卧位或者坐位转换为站立位15 s内出现短暂性血压下降、脑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表现为收缩压下降≥40和/或舒张压下降≥20 mm Hg(1 mm Hg=0.133 kPa),这有别于经典直立性低血压(classic or-th...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动及非心房颤动人群卧立位血压的测量,研究体位性低血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研究共入组患者366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入选我院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为行射频消融术住院者共181例,非心房颤动患者入选于社区中医科门诊为中医保健就诊的患者共185例。使被测者安静状态下平卧位休息至少5min,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患者平卧位上臂血压及脉率,后使被测者主动转换为站立位,测量被测者直立后0.5、1、2、及3min的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 Hg(mm Hg=0.133Pk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对于伴有卧位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下降≥30mm Hg为诊断标准。结果:心房颤动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为21.6%,非心房颤动患者为13.0%,其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Logistic分析调整多个变量后发现,持续性心房颤动(OR=2.525,95%CI:1.256~5.076,P=0.009)、年龄60周岁(OR=2.125,95%CI:1.163~3.880,P=0.014)及高血压未控制(OR=2.416,95%CI:1.276~4.575,P=0.007)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BMI≥24kg/m~2(OR=0.505,95%CI:0.273~0.932,P=0.029)与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负相关。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年龄≥60周岁及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伴有体位性低血压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正>体位性低血压(OH)是指患者直立位较平卧位时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者舒张压下降10 mm Hg以上且立位时血压下降超2 min,同时伴有眩晕黑曚、眼花、心慌、面色苍白、脉速、晕倒、摔伤,晕厥或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缺血症状〔1〕。当老年人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各组织器官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如不及时处理常造成机体主要脏器缺血,诱发原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本文从OH  相似文献   

7.
餐后低血压是指在餐后2 h内收缩压下降幅度20 mm Hg,或餐前收缩压≥100 mm Hg,而餐后收缩压下降至低于90 mm Hg,如果虽然餐后血压下降幅度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是餐后出现心脑缺血症状,也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本文对餐后低血压的发生机制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进餐对老年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住院患者54例,采用"Caretaker"脉搏分析仪,分别监测老年人餐前、餐后1 h及2 h的卧立位血压情况。结果共监测54例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2.4±7.9)岁;其21例进餐前可诊断体位性低血压(OH),餐后诊断OH则为35例,餐后诊断OH的比率为64.8%,与餐前比(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16)。立位血压较卧位血压下降幅度的平均值,餐前:收缩压(14.8±13.7)mm Hg,舒张压(7.0±12.3)mm Hg;餐后1 h:收缩压(21.0±18.2)mm Hg,舒张压(11.9±14.7)mm Hg;餐后2 h:收缩压(22.3±17.1)mm Hg,舒张压(12.6±14.4)mm Hg。餐后立位血压下降的幅度较餐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常见,进餐会加重老年住院患者的立位血压降低幅度,使得OH发生增加,应警惕进餐后立位血压降低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种不同腹部加压对帕金森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帕金森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40例,采用充气式腹带分别给予20mm Hg(1mm Hg=0.133kPa)和40mm Hg腹部加压,观察腹部加压后患者体位改变前后血压变化。△收缩压=平卧位收缩压-直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平卧位舒张压-直立位舒张压。结果 20mm Hg腹部加压15s和3min△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40mm Hg腹部加压15s和3min△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 0.05,P 0.01)。20 mm Hg腹部加压与40mm Hg腹部加压15s和3min△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0mm Hg腹部加压轻度不舒适28例(70.0%),中度不舒适6例(15.0%),重度不舒适6例(15.0%);40mm Hg腹部加压轻度不舒适2例(5.0%),中度不舒适15例(37.5%),重度不舒适23例(57.5%);20mm Hg腹部加压舒适度明显优于40mm Hg腹部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时间腹部加压可以有效预防直立位血压下降,对收缩压影响更为明显,2种腹部加压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患者对20mm Hg腹部加压更为耐受。  相似文献   

10.
了解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血压长期低于90/60mm Hg,常见的有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前者主要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脑力劳动者。一般症状不明显,但较重时会出现疲倦、头晕、健忘,还可能出现心前区憋闷。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常在平卧、下蹲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此时会出现眩晕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防治体质性低血压要忌偏食,饮食要荤素搭配,应摄取含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多的食物,加强运动锻炼能调整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蹲位站起来时动作应缓慢。另外,体位性低血压也可因多种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脊髓有病、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因服用降压药不当及过量等。因此应去医院查明病因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与患者死亡、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脑卒中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该病虽早已被认识,但直至1996年其有关定义才被专家达成共识,经典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立位或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头向上倾斜至少60°的最初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 Hg(1mm Hg=0.133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11]。对于卧  相似文献   

12.
<正>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指的是体位改变时由于自身代偿不足导致血压下降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OH的诊断标准是采用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和美国神经病学会1996年诊断标准,定义为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min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 Hg(1mm Hg=0.133kPa)~([1])。OH多见于  相似文献   

13.
正直立性训练时,尽管外周阻力增加,但主动脉波反射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x)降低,可能是静脉淤积导致的。该研究旨在检验直立性训练中AIx的降低是单纯由静脉淤积引起还是由于体位变换引起的。方法:年轻健康的参与者23(女性11/男性12)人,在3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直立性训练(5min/次):60°直立倾斜,60°直立倾斜加小腿双侧袖带节律充气加压(75mm Hg,1mm Hg=0.133kPa)以减低静脉淤积到最小程度,和施加独立于体位,造成静脉淤积的下肢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30mm Hg)。在每次训练时,使用高精密度压力测  相似文献   

14.
直立性低血压(OH)又称体位性低血压,虽少见,但可导致严重后果。自1925年Bradhury等首先描述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FOH)以来,对其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已有较多了解。一、正常直立体位时的血液动力改变及生理调节直立位时,约有300~800毫升的血液迅速郁积于下肢,致使静脉回流减少,心排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个体体位性高血压单日内和连续周间、相隔1年的变异性。方法 2013年6~7月对广东省佛山市某街道3所老人院居住者162例进行调查,年龄60~98岁。以站立3 min时收缩压(SBP)升高≥2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升高≥10 mm Hg判断为体位性高血压。第1天测量4次体位性血压,第8、15天、1年后分别测量1次体位性血压。结果直立后3 min SBP变化均值为10.0 mm Hg,极差101 mm Hg,四分位数间距18 mm Hg,标准差为14.5 mm Hg,变异系数(CV)为145.0%。第1天4次测量符合1次,2次,3次,4次体位性高血压标准的患者依次有32例,35例,17例,25例。相隔1 w 3次测量符合1次,2次,3次体位性高血压标准的患者依次有41例,34例,22例。112例居民1年后复测体位性血压变化,32例(28.6%)存在体位性高血压,其中12例在1年前第1天测量达到体位性高血压标准。结论个体体位性高血压变异大,多次测量对确定个体体位性高血压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6.
<正>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伴或不伴潜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OH诊断为体位变为站立时收缩压/舒张压持续下降至少20/10mm Hg(1mm Hg=0.133kPa)。其患病率与年龄相关,从50岁患者的5%,到70岁患者的30%。OH使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治疗变得复杂,引起致残、晕倒及外伤,往往降低生活质量。尽管大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  相似文献   

17.
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通常在体位改变时发生,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其患病率与年龄相关,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并且有其相关的不良反应。现对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测量的结果将患者的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观察组)和直立性高血压组(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不同年龄段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情况。结果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其发生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在65岁-80岁之间的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体位性高血压患者和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高血压都比较常见,同时往往都存在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专家答疑     
<正> 问:餐后低血压如何诊断?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 答: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是一种常见的血压调节异常综合征,是指在进餐2h内收缩压下降≥20mm 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 Hg而餐后收缩压90mm Hg,若进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而出现症状,也属于PPH范畴。 PPH并不少见,普通社区人群PPH发病率为2.6%,需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血压不稳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压不稳定综合征是以血压随着体位、进食、运行和睡眠而异常波动为特征。认识血压不稳定综合征,能加强高血压的治疗并减少与之有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调查了该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到直立位时,收缩压(SBP)下降≥2.67kPa(1kPa=7.5mmHg),舒张压(DBP)下降≥10mmHg,即确定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改变后3min,血压下降最明显。大约20%65岁以上、30%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体位性低血压,且与摔倒、晕厥、脑缺血症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老年人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与因年龄造成的生理变化如自主神经机能不全、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对体位变化的反应较差,或摄入的药物损伤内环境有关。心率改变是体位性低血压的重要信息。随着体位变化,心率改变<10bpm,表明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