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九针镵针疗法是指用镵针刺激穴位或划割人体某些部位(如皮肤、口腔黏膜等),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针刺方法.镵针为古九针之一,久已失传.其记载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1]"一曰鑱针,长一寸六分……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现就鑱针针具革新与操作方法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镵针耳背割治配合拔罐对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镵针+拔罐组、镵针组、拔罐组及中药组,每组15例。鑱针、拔罐均每日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再行第2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共16天);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用16天。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1)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镵针+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3.30%,镵针组为60.00%,拔罐组为40.00%,中药组为20.00%。各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和镵针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镵针+拔罐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3组(P0.05)。各组治疗后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镵针+拔罐组、拔罐组、镵针组均较中药组明显降低(均P0.05);镵针+拔罐组较拔罐组与镵针组均明显降低(P0.05),提示镵针+拔罐组优于其他3组。经析因分析,镵针的主效应、拔罐的主效应、镵针和拔罐的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镵针、拔罐疗法均可降低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并具有明显疗效,且镵针、拔罐疗法联用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灵枢》九针是中医经典中惟一一套论述系统且形制完备的外治工具,镵针作为九针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至今尚无传世镵针出现或实体针具出土,文献研究已成为目前考证其形制的主要途径。历史上鑱针的图示外形不一,提示古代医家对其形制特点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因而《灵枢》原文在此项研究中更具有权威意义。按照《灵枢》镵针的相关条目分析,对于镵针的外形描述进行了逐一分析考证,明确了镵针的外形特征和制作用意,并初步分析探讨了历代镵针图示的外形差异。研究提示,基于《灵枢》原文探讨镵针定制的外形结构,对于了解早期针灸学术体系、总结古代针具演化源流乃至合理设计未来针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九针之名,《内经》中早有记载,后世医者,虽有继承,但渐流失。直到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阅古籍,参新论,将中国古代九针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针灸疗法,即"新九针疗法",九针才重归大众视野。新九针虽源于古九针,但是在针具、针法以及临床应用上都与古九针有很大区别。1新九针针具的创新古有九针(镵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今有新九针(镵针、磁圆梅  相似文献   

5.
Pang GJ 《中国针灸》2011,31(10):953-955
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及已出土的实物对《内经》中镵针的形制进行探讨,并且认真考察《内经》中有关镵针的作用本义,初步认为镵针的形制主要取法古代农具之犁头,其针头宽扁似三角形,底边及一斜边有窄刃且锐利,并且两者夹成一个前向的锐角,其主要作用部位是底边刃及锐角尖,适宜于快速浅刺或割剖局部皮肤,可起到泻热的作用,又能不伤及机体深部组织.  相似文献   

6.
<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的注释为汗孔、毛孔之意,对其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鬼读为gui,取其本意:另一种意见,"鬼门"当为"魄门".但与<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不一致.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之"鬼门"当为"魄门",和<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都应当解释为汗孔.  相似文献   

7.
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元史@窦默传>、<针经指南>朱良能序、<针灸四书>窦桂芳序、<针灸指南>中"流注八穴"、"流注指要赋"序、罗天益撰<卫生宝鉴>卷二十"针经门"及<普济方>、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记载知,窦默(1196~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  相似文献   

8.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10.
四关辨析     
李艳梅  高树中 《中国针灸》2005,25(5):340-342
"四关"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初谈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丰富多采,针灸疗法方面也不例外,自<灵枢经>出,历代针灸亦有巨著,如<甲乙经>、<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书相继发展.在针灸处方方面也有专论,如<百症赋>、<标幽赋>、<四总穴歌>等等,成为针灸处方以穴的准绳,若论某穴治某病,亦各有擅长,譬如"十三鬼穴"治疗癫、狂、癎等.总之,针灸疗法必须针对患者的病情久新与体质虚实而下针,决非乱针乱刺,医者之疗疾,不可玩忽.  相似文献   

12.
针灸推拿的补泻手法是根据<内经>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千金方>云:"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然而,对补泻方法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周易>河图、洛书的理论,对旋转补泻和生成数补泻做粗浅阐述. 古今对旋转补泻的论述 明代陈会的<神应经>中提出了捻转补泻具体的方法.在其"泻诀直说"中曰:"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由以上论述看出,同样泻法,身体左边与右边捻转针柄方向正好相反.<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没有提左与右,直接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王雅儒追忆古人推拿补泻时,在<脏腑图点穴法>中说:"左转行泻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针法灸法学>在谈及捻转补泻法时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而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的试用教材<推拿手法学>中说:"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在腹部则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手法为补法;反之,用力深重……在腹部则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稍短的刺激手法为泻法."总之,古今历代医家对针刺捻转补泻及推拿旋转补泻的认识和手法各有见地.  相似文献   

13.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两千余年来,求索、创新之论不绝于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依今本<黄帝内经>为基础,讲继承与发展.近数十年来,每当涉足这个问题的时候,继存重于发展的倾向就抬头了,甚至达到<内经>理论神圣不可动摇的程度.从中医理论演绎的长河验之,"泥古"观念只是某些人的看法.通过对<五十二病方>、<足臂经脉>、<阴阳经脉>、<武威汉代医简>、<仓公诊籍>等为代表的汉前医籍分析,它们都保留了中医学的本来面目.两汉时期的<难经>依<黄帝内经>为据分类解释医理,条理较<内经>更为清晰.一部<伤寒杂病论>,源于对"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继承与发展.<伤寒杂病论>直至<类经>,无不与<黄帝内经>一脉相传,又无不从各自的主题出发阐索原由,补入新知,将中医理论探讨得更为合理.历史上的诸多著述对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得较为适当.魏晋时期,虽有玄学对中医理论产生严重干扰,但后世医家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新的医理的创立都十分慎重.如吴又可在温疫病因的审视中创"戾气说",认为"戾气"是一种可以致病的"物质",是"邪从口鼻而入",戾气"有天受,有传染",这种病可"延门合户,众人相同".  相似文献   

15.
治咳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臣  崔云  樊茂荣 《中医杂志》2004,45(2):145-146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咳、痰、喘"三大症状之一.在中医的教科书中,咳嗽作为一个病而单独讲授,这说明中医学对咳嗽是非常重视的.<内经>中,就有14篇中有对咳嗽的论述,其中<素问*咳论>最为详尽,并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对咳嗽的病因、病理变化以及治法都做了解释,但该书只有论述而没有方药.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关芳  杨恩来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455-2456
目的:通过对推拿复合手法配合师氏镵针划割口腔黏膜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旨在寻找一种痛苦小、方便有效,并能加速疾病的恢复,缩短疗程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87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推拿复合手法配合师氏镵针划割口腔黏膜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治疗,10次1个疗程,分别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其总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P>0.05。结论:推拿复合手法配合师氏镵针划割口腔黏膜疗法并不亚于单纯毫针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痛苦小的疗法。  相似文献   

18.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火针疗法源远流长,第一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其中称火针为燔针、焠针,称火针疗法为埠刺.如<灵枢·官针>有云:"九日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1]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中正式提出了"火针"这一名称[2].火针疗法延续至今,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近年来,对于火针在皮肤科的应用研究甚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火针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张军伟 《中国针灸》2004,24(Z1):116-118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对"持针之道"的论述对针灸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其中"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含义今人多有误解,认为是避开血脉而刺,但是其真实含义却恰恰是直刺血脉.本文将从今人误解原因、原句上下文及<内经>全篇进行分析,参考针刺禁忌,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及其临床运用上阐释其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关于"隐曲"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前贤相关论述,并综合分析<内经>中谈及"隐曲"一词的5处经文,得出结论:<内经>中"隐曲"一词指人的前阴部,并引申为"男女之事"之意.就罗元恺先生早年把"隐曲"解释为"小便不利"的观点进行剖析,认为罗先生论述存在有违经意、以偏概全、不合情理、不合文理的缺憾.罗先生最终能够自我否定,不失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