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调查某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的HCV抗体(抗 HCV),同时对患者既往HCV病史、透析时间、输血史、血液透析频率及接受过透析的医院数等进行调查。结果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 HCV阳性22例,阳性率40.74%。其中透析时间≤2年者抗 HCV阳性率为7.69%(2/26),>2年者则达71.43%(20/28),显著高于前者(χ2=22.68,P<0.01); 透析频率3次/周的患者抗 HCV阳性率为91.67%(11/12),明显高于透析频率为1~2次/周的患者(26.19%,11/42)(χ2=16.57,P<0.01)。结论该基层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血液透析时间和透析频率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疗法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科内发生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我院从2008年4月开始对透析科室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控,并对控制前后透析科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目的 调查维持性血透患者HCV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血透中心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及5中血透室工作人员同时采用第二代ELISA法,检测HCV抗体和逆转录套式PCR法检测HCV-RNA。结果 24例血透患者中抗HCV阳性11例,HCV-RNA阳性4例,两者均阳性1例,总HCV感染率为58.3%;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HCV感染与输血、透析时间呈显著相关;5名血透室工作人员的抗HCV及HC  相似文献   

4.
居建忻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2):720-721
近年来,丙型肝炎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威胁性日渐受到重视。本文对我院1989年12月至1997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率进行分析,探讨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医院接受MHD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DN)、透析龄、心功能不全(HF)及PICC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MHD患者中共有5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和PICC相关感染,分别占21.8%、16.4%和14.5%;单因素分析显示,MHD患者年龄≥60岁、有贫血、低蛋白血症、DN、HF及应用PICC、透析龄≥1年与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低蛋白血症、贫血、DN和应用PICC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血透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教育,规范管理,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在临床干预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3例,对可疑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取相应部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6例、222例次,感染率30.89%、例次感染率90.24%;共分离出174株病原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占55.75%,其次为血液、尿液及粪便,分别占30.46%、10.34%及3.45%;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9.00%,对阿莫西林、一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亦普遍耐药,对二、三代头孢和磺胺类药物较为敏感,对亚胺培南和氨基苷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3.10%,对红霉素、阿莫西林、一二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以及林可霉素普遍耐药,但是对三代头孢菌素、利福平、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而敏感性较高。结论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不同,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也不同,在临床工作中一旦发现感染征象,应及时给予全面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血透患者HCV感染水平及其危险因素,我们调查了安徽省七所医院中104例血透患者。主要检测指标:抗-HCV选用EIA法,HCVRNA选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HCV基因分型选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结果表明本组血透患者抗-HCV阳性率为5769%,HCVRNA阳性率为24.04%,HCV基因型有Ⅱ、Ⅲ、Ⅱ、/Ⅲ混合型,检出率分别为32%、20%、36%。提示血透患者HCV感染以Ⅱ/Ⅲ混合型为主。血透患者感染HCV与透析次数多少及输血次数多少有关,血液透析的危险性高于输血,两者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44例,医院感染率49.43%;血透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发生的高发部位为呼吸道(52.27%),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00%)、尿路感染(15.91%)及肠道感染(6.82%);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贫血越严重,白蛋白越低、年龄越大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血透室及相关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加强对血透室血液透析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是减少血透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透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对本院48例维持性血透(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第二代抗体检测试剂检测48例HD患者HCV抗体,另外采用RT-PCR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CVRNA。同时测定肝酶ALT。结果HCV抗体阳性率为35%,所有HCV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中均检出HCVRNA,而HCV抗体阴性患者的血清中有7例检出HCVRNA。血清ALT水平的升高与HCVRNA的存在并不总是相关,17例HCV抗体阳性且HCVRNA阳性的患者中仅10例血清ALT水平轻度升高。具有输血史的患者在HCV抗体阳性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在HCV阴性组中所占的比例。结论输血仍是引起HD患者HCV感染的重要原因,HCV抗体阳性率与HD患者透析时间有关,提示血液透析单位可能存在HCV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患率以及影响HC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7月在该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HCV抗体阳性23例,HCV感染率31.08%。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输血史、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每周血液透析次数;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影响HCV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直接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室内的传播,将其感染暴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进一步做好上述人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法 对1999~2 0 0 3年间的76例血透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于血透前后检测抗HCV ,对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透前抗HCV检测阳性率为9.2 1% ;6 9例血透前抗HCV阴性患者血透后抗HCV阳性率为15 .94 %。血透年限<2年者抗HCV阳性率为9.38% ,明显低于>2年者抗HCV阳性率2 1.6 2 % ,两者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 ;不同年龄和性别抗HCV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血透患者是HC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且感染率随血透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医院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血液透析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在多个国家都有报道,主要原因在于感染预防与控制出现了漏洞。回顾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发事件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科学地防控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透析室内的传播,将其感染暴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病人中GBV-C(GBV-C/HGV)感染情况及GBV-C的致病性。方法 对北京地区67例因肾功能衰竭而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血清,用PCR法检测HCVRNA,GBV-C RNA和HBV DNA。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CV。结果 67例患血清GBV-C RNA的检出率为16.42%。HBV DNA的检出率为26.87%,HCV RNA的检出率为22.39%,GBV-C和HCV的感染率随透析次数的增多而增高。在单独感染GBV-C的血液透析患中未发现血清ALT或AST异常。结论 GBV-C的感染率随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提示血液透析可能是GBV-C的传播途径之一。未发现经血液透析获得单独GBV-C感染的血清转氨酶异常.证明GBV-C很可能不具有嗜肝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选取某大型教学医院门诊血透析中心2018年3季度—2019年2季度的2 0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3季度—2020年2季度的2 074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患者进行监管),比较干预前后血管通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前血管穿刺部位总感染发病率为1.51%(31例),干预后血管穿刺部位总感染发病率为0.82%(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隧道式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干预前有1例患者发生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血管穿刺部位感染率从干预前的7.69%降至干预后的0;非隧道式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在干预后血管穿刺部位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从2018年3季度的10.53%降至0。 结论 采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可减少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选取某大型教学医院门诊血透析中心2018年3季度—2019年2季度的20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3季度—2020年2季度的2074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血液透析监管表对患者进行监管),比较干预前后血管通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为预防与控制提出对策。方法利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平台开发调查统计程序,面对全国自愿参加调查的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3月10日-4月10日所有持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HCV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开展调查。结果全国共有423所医院参与此次调查,审核合格有395所(93.38%)医院进入统计。共调查透析患者21 918人,未做HCV检查者448人,HCV阳性患者1 506人,阳性率7.01%(1 506/21 470)。首次透析开始后发现HCV阳性1 060人,阳性率5.04%(1 060/21 024)。按透析患者数、每月每台透析机透析人次数及每名护士每月操作透析机透析人次数进行分层,各组组间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透析持续时间以及在不同医院数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HCV感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工作量大的医院、透析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在多个医院透析过的患者HCV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抗体在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pEGX-4T-2/HCV-F融合载体表达蛋白HCV-F/GST作为抗原,包被酶联反应板,间接ELISA法检测128例血液透析HCV感染者血清中的HCV-F抗体;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特征与HCV-F抗体是否阳性的关系.结果 128例HCV感染者中F抗体阳性率为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透时间、HBcAb、HCV RNA与F抗体是否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38、P=0.012和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透时间>10年(OR=4.153,95%CI=1.435~12.023)、HCV RNA阳性(OR=3.6979,5%CI=1.498~9.123)是HCV-F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人群HCV感染者中可检出F抗体;F蛋白的表达可能与HCV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家族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基因上rs11820062位点对丙型肝炎患者感染转归影响。方法 于2008年10月-2015年5月共收集788例丙肝感染者(其中有271例自限清除者和517例持续感染者),通过TaqMan-MGB探针法对788例丙肝患者的RELA基因上rs11820062位点基因分型,以Simmonds法对所有患者HCV基因型进行检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丙肝感染转归的高危因素。结果 271例HCV自限清除者中,HCV 1b型为146例(53.9%),非1b型为80例(29.5%),混合型为45例(16.6%);517例持续感染者中,HCV 1b型为234例(45.3%),非1b型为48例(9.3%),混合型为235例(4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V基因型和HCV感染慢性化之间存在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HCV非1b基因型相比,1b型(OR = 2.650,95% CI = 1.631~4.307)和混合型(OR =3 .159,95% CI = 1.751~5.699)更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在隐性模型中,携带有rs11820062 TT基因型(OR = 1.689,95% CI = 1.090~2.617)的患者存在慢性感染倾向。交互作用分析表明,HCV基因型和rs11820062之间对HCV感染慢性化的影响相互独立(P = 0.280)。结论 携带NF-κB家族rs11820062 TT基因型的丙肝感染者更易进展为慢性丙肝,且HCV基因型和rs11820062对HCV慢性化影响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