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炼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4(3):446-447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变化。方法检测脑出血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血中TAT、ATⅢ、t-PA、PAI、PAP,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急性期血中凝血活性升高、抗凝血酶降低、纤溶活性升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有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由于各种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影响 ,可出现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可导致患者DIC、局部血管内栓塞形成 ,而且可能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有关[1] 。近年来虽有此方面报道 ,但对肺癌的研究较少。本组实验试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①患者组 ,肺癌肺者 42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3~ 74岁 ,平均年龄 5 9岁。经病理及CT确诊 ,其中磷癌 2 9例 ,腺癌 8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5例。②正常对照组 ,40例健康的正常人 ,男性 2 7例 ,女性 13… 相似文献
4.
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方面的变化。方法对31例肺癌患者进行了凝血酶元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纤维蛋白元定量(Fbg)、抗凝血酶Ⅲ(ATⅢ)、Ⅷ因子活性(Ⅷ:C)、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纤溶酶元(PLG)测定。结果肺癌患者PT、KPTT、ATⅧ结果均正常,Fbg3.90±0.91g/L、Ⅷ:C(131.03±27.11)%、ⅧR:Ag(143.07±42.49)%、PLG(199.31±31.92)mg/L。结论31例肺癌患者Fbg、Ⅷ:C、ⅧR:Ag含量增高,PLG含量减低,说明肺癌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0例胆囊结石和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胆囊结石组胆 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 0例胆囊结石和 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 :胆囊结石组胆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8例和健康者3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2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抗凝血酶(AT)、蛋白C (PC)、蛋白S (P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PLG)活性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PT、APTT、TT、FDP、DD、FⅧ及VWF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T、PC、PS、PLG及F (Ⅱ、Ⅴ、Ⅶ、Ⅺ)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PT、APTT、TT、VWF、FDP、DD呈现升高趋势,FIB、F (Ⅱ、Ⅴ、Ⅶ、Ⅺ)、AT、PC、PS、PLG呈现下降趋势,FⅧ无明显变化,各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可以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状态 ,为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 :将 13 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完全脑梗死组和进展性脑梗死组 ,均进行前瞻性研究 ,检测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抗凝血酶活性 (AT∶A)、抗凝血酶抗原 (AT∶Ag)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A)。结果 :完全脑梗死患者PT、TT、APTT显著低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P <0 .0 0 1) ,而Fbg和vWF显著低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P分别 <0 .0 5和0 .0 0 1) ,PAgT显著低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P <0 .0 0 1)。而完全脑梗死患者的AT∶A、AT∶Ag和t PA∶A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P <0 .0 0 1)。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的凝血活性和较低的纤溶活性。建议临床上采用APTT、PT、vWF、AT∶A和t PA∶A水平联合指导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溶栓治疗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阐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20例病人均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其中18例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13例患者纤溶亢进。患病组Fg、Ⅷ:CA、VWF:Ag和Ⅻ:CA较正常组 明显上升,表明白血病患者有高凝状态存在。而抗凝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时期由于出、凝血系统正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因而生理变异较大,新生儿中约有1%存在出凝血系统紊乱。掌握新生儿不同阶段各类凝血成分的正常范围,有利于对出凝血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探讨老年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2例老年肿瘤患者和20例良性疾病患者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的水平。结果老年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明显增高(P&lt;0.01),AT-Ⅲ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降低(P&lt;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87%。结论老年肿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非肿瘤者高。 相似文献
13.
14.
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20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3d内、第7、14、21天同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D -二聚体 (DD)水平 ,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 发病后第7、14、21天的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1) ;第14天、第21天的FIB水平及第21天的APTT水平高于3d内 (P<0.05) ;3d内及第21天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 脑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和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Fib、TT、FVII以反映凝血系统状态;检测AT-III以反映抗凝系统状态;检测PLG、D-Dimer以反映纤溶系统状态。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凝血系统中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FVII明显低于对照组;抗凝系统中的AT-II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纤溶系统中的PLG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孕妇产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孕妇产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20例临床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TT、APTT、PT、PT-INR、FIB、AT-Ⅲ、FDP、D-D分别为(18.03±2.11)s、(30.16±1.75)s、(13.71±0.42)s、1.10±0.039、(3.06±0.29)g/L、(230.23±50.25)mg/L、(4.06±0.51)mg/L、(0.38±0.105)mg/L。以上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后,除APTT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在组间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显示:临床孕妇抗凝活性减弱,凝血、纤溶活性增强,临床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测定对防治产后大出血等产科意外具有指导意义,从而确保母婴健康,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早期妊娠凝血、抗凝、血栓形成、纤溶和抗纤溶状态的改变。方法选取105例妊娠10~12周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取82例正常未孕者为对照组。测定凝血状态指标,包括凝血常规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以及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同时测定抗凝、纤溶与抗纤溶分子标志物,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糖蛋白140(GMPl40)、血栓烷B2(TXB2)、D二聚体(D—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2)。结果研究组Fg、F1+2、TAT、D—Ⅱ、PAI.2分别为4.00、179.95、0.66、201.51、46.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39.46、0.31、125.02、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研究组反映血栓形成的指标GMP140为9.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正常妊娠早期,血液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状况无明显改变,纤溶活性及抗纤溶活性出现亢进,血栓形成减少,这样的改变可能有利于保持充足的胎盘子宫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改变,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凝血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和内源性抗凝活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活性(PAI-1),D-二聚体(D-dimer)。结果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活性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机体呈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凝、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抗凝血酶与凝血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ACS患者(ACS组),将5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抗凝指标(AT:A、PC:A、TPS:A)、凝血指标(PT、APTT、FIB)及纤溶指标(D-D、Fg、LPa)。结果:观察组AT:A、PC:A、TPS:A、PT、API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Fg及LP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抗凝血酶与凝血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反映ACS患者体内抗凝及凝血机制紊乱的现状,可提高诊断效率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