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M1对异种神经移植后再生和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仲义  张崇智  焦旭文  戴波  秦毅 《天津医药》2002,30(9):541-543,F003
目的 :观察GM1 对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再生和修复的效果。方法 :移植前将兔胫神经反复冻融处理。选大鼠30只 ,分GM1 组 (20只 ) :移植前将胫神经浸泡于0 1 %GM1 液中10min ;对照组 (10只 ) :未经任何处理 ,将兔胫神经移植于两组大鼠坐骨神经。术后第2、4、6、8和10周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坐骨神经吻合部远侧端。结果 :GM1 组术后第2周和第4周起分别在同侧L4~5脊神经节和腰段脊髓前角见到HRP标记细胞 ,而对照组从第4周和第6周起在同侧L4~5脊神经节和腰段脊髓前角见到标记细胞 ,术后动物不同存活期GM1组标记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P<0 01) ,标记细胞数量随神经移植后存活期的延长而增加。术后10周有髓纤维再生率GM1 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1)。结论 :GM1 可明显促进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以优化法处理后的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瘤组成的联合体修复大鼠长段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实验组为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联合移植组;B组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Wistar大鼠作为神经供体,取单侧坐骨神经,制备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在术后的不同时间段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A组术后8周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B组(P<0.05),术后16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动物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神经与自体神经瘤的联合体可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神经移植的一种良好替代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T12半横断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纯化的BMSCs植入脊髓损伤处,同时局部应用BDNF,术后2个月用斜板试验及改良Tarlov评分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光镜及电镜观察移植后脊髓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移植物存活情况;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000的神经微丝(NF)、相对分子质量为51 000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来评价移植对再生的影响。结果移植物能很好地与宿主融合和存活,移植细胞的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恢复,BMSCs和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联合应用BMSCs和BD-NF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异体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君 《河北医药》2006,28(10):904-905
目的 观察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spian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及对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 制作20只大鼠SCI(T7)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后2 d实验组移植经全离培养的Wistar大鼠NSCs;对照组只注入DMEM培养液.移植后第1、2、4、6周经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NSCs与宿主融合较好,损伤区可见幼稚的呈束状排列的再生轴突;对照组轴突变性未见再生轴突.结论 NSCs植入异体大鼠打击伤后的脊髓可存活,并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5.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神经干细胞(h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s。24例成年SD大鼠分为移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均采用NYU-Ⅱ型脊髓打击器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第9天移植组于损伤脊髓中心分别注入经CM-DiI标记的hNSCs混悬液,对照组注入人DMEM/F12培养液。术后第4、8周取损伤部位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术后每7天行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数据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结果成功建立h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移植的hNSCs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超过8周,并向脊髓损伤头尾端迁移,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示移植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移植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中的人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血千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收集脐带血,分离提取,制备成合适浓度的CD34阳性细胞.Allen重物坠击法制作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30只,随机分成2组.A组为损伤对照组,B组为细胞移植组,1周后再次手术,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培养的脐血干细胞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入于脊髓损伤区域头侧和尾侧各10x105个细胞,损伤对照组予以同样体积的PBS,于移植后1周、2周、6周时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杏以评估损伤区域脊髓形态学变化,并于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BBB评分及斜板实验,以观察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域空腔面积显著减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恢复.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轴突再生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细胞悬液(FSCS),雪旺细胞(SC)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4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80只),1周后分别行空白对照组(DMEM),FSCS,FSCS+SC和FSCS+NGFSC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脊髓移植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髓基质蛋白(MBP),5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图像分析各实验组脊髓移植物的免疫阳性反应变化;通过改良的Tarlov评分方法观察行为变化。结果:FSCS+NGFSC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再生和修复,改善脊髓功能,4组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转NGF基因雪旺细胞和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时NGF基因修饰的SC局部释放的NGF能够刺激受损轴突再生,促进FSCS移植物与受损脊髓的整合,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移植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移植采取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照组单纯移植的骨髓间充质肝细胞(BMSCs)悬液,分析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术后2~8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能够提高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及功能水平恢复BMSCs与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明显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NT-3转染的BMSCs联合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神经移植体传导速度及靶器官功能恢复。方法 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均造成1 cm长左下肢坐骨神经缺损。A组应用自体神经修复,B组应用去细胞异体神经,C组应用去细胞异体神经+BMSCs,D组应用去细胞异体神经+转染NT-3的BMSCs。移植后1、4、8周肉眼观察大鼠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移植后4、8、12周切片观察移植体再生情况,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小腿三头肌恢复率。结果移植1周后,各组均有下肢溃疡形成,4周后恢复;8周后切片观察,A组及D组神经纤维直径及髓鞘数量均明显优于B、C组;12周时,神经传导速度A组明显优于其余3组,D组优于其余2组(P<0.05);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D组也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结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联合转染NT-3的BMSCs作为神经缺损的修复材料,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架作用,有效地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对靶器官的恢复也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维甲酸(RA)诱导的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受损的大鼠脊髓内,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及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 实验大鼠30只遭受脊髓中度损伤后7天作移植治疗,实验组分两组:一组移植经维甲酸诱导后的细胞,另一组移植未诱导的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液。每周一次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移植后4周,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大鼠脊髓内的生存和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大鼠脊髓内见许多移植细胞存在,部分可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其后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其中维甲酸诱导组能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其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能力较另一组更强。结论 维甲酸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能替代缺失的神经细胞,促进受损的脊髓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The spontaneous axon regeneration of damaged neurons is limited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SCI). Recently, 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transplantation was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for enhancing nerve regeneration that avoids the ethic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embryon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SCI is a complex pathological entity, the treatment of SCI requires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MSCs (hMSCs) and polymer in a spinal cord hemisection injury model. Rats were subjected to hemisection injuries and then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wo groups of rats underwent partial thoracic hemisection injury followed by implantation of either polymer only or polymer with hMSCs. Another hemisection-only group was used as a control. Behavio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all rats.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polymer with hMSC-transplanted group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at five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results of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latency of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 (SSEPs) in the polymer with hMSC-transplan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in the hemisection-only control group. In 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β-gal-positiv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injured and adjacent sites after hMSC transplantation. Surviving hMSCs differentiated into various cell types such as neurons, astrocytes and oligodendrocyte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hMSC transplantation with polymer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axonal regeneration after SCI, and may b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SC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对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路减压后自体植骨融合并用钛板进行内固定,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治疗后胸腰椎的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正常,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椎管狭窄程度减轻,Cobb角得到纠正,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彻底,方便于脊髓神经的恢复,自体植骨并钛板固定后比较稳定,是骨折良好愈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沈文  王东 《安徽医药》2009,13(3):252-256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FSC)移植兼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NGF组;C组:脊髓损伤+移植FSC组;D组:脊髓损伤+移植FSC+NGF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组织形态学观察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大小;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胚胎移植可以在宿主脊髓中存活、发育、生长、分化并形成神经连接,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神经生长因子可以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引起的神经元萎缩。CBS评分、图像分析显示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B、C、D组好于A组,B、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效果最好。FSC移植与运用外源性NGF对于促进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具有协同效应。结论胚胎脊髓移植兼用神经生长因子能维持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韬  夏培元  陈剑鸿  穆海川 《中国药房》2003,14(12):717-719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 (GM1)对神经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中度脊髓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M1 治疗组 ,在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或GM1,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标检测和测定Caspase3的活性来判断脊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GM1 治疗组细胞凋亡均在治疗后3d达到高峰 ,但在治疗后1d~14d ,GM1 治疗组凋亡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5~0 01) ,GM1 治疗组神经细胞的Caspase3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GM1 可阻断神经细胞的凋亡 ,对脊髓损伤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急性脊髓损伤后应用大剂量甲泼尼松(methylprednisolone)干预基质金属蛋白酶-2、12(MMP-2、12)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急性脊髓损伤后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和应用甲泼尼松治疗组(B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用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2及Real—TimePCR检测MMP-12的表达变化;采用Tarlov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B组明显轻于A组。A、B两组均发现MMP-2、12的表达,MMP-2、12表达A组〉B组(P〈0.05)。B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A组。结论大剂量甲泼尼松能抑制家兔急性脊髓损伤后MMP-2、12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用SD大鼠在胸8~胸9平面切除半侧4mm长脊髓制成半切模型,取自体肋间神经桥接脊髓缺损,并在局部持续灌注含NGF、BDNF生理盐水3天。3个月后由结构及功能二方面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试验鼠后肢感觉、运动及运动功能改良Tarlov评分、斜板试验均优于对照组;肋间神经植入区见轴突再生,胶质细胞增生减少,雪旺氏细胞增殖;示踪剂通过植入区的近远端界面;体感诱发电位(SEP)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大部分恢复;MR示脊髓连续无中断。结论 肋间神经移植 NGF、BDNF能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在局部使雪旺氏细胞增殖,利于脊髓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后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的变化,探讨P物质在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CCI组(30只);B组:对照组(30只)。术前及术后3、7、14、28 d分别测定大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行为学评分。术后3、7、14、28d每组取4只,麻醉后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L4-6段脊髓,以备免疫组化,测定SP的变化。结果所有CCI动物从术后第3天起,出现明显的疼痛行为学改变和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A组术后术侧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A组术侧明显高于健侧(P〈0.05或P〈0.01);而B组仅在第4天术侧高于健侧(P〈0.05)。结论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SP的表达增加,而且表达增加与CCI大鼠的痛觉过敏、行为变化在时相上基本一致,说明CCI大鼠痛觉过敏与脊髓背角SP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