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手术入路(TKA)。方法膝骨性关节炎21例,经股内侧肌间入路行TKA,采用人工全膝表面关节后稳定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结果 21例膝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髌骨轨迹不良、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出血(305±55)ml;术后第2d下床行走;术后3d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85±7)度、7d(105±5)度、6周(114±6)度;3个月(122±6)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2±1)d;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5)分。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直腿抬高时间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手术(MIS)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入路方法的比较。方法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MMV)25例和经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组(MPM)25例;分别对切口长度、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减少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活动度、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MMV组外侧支持带松解率(8.7%)明显低于MPM组(26.5%)(χ2=2.772,P<0.01);MMV组手术时间(98±9)min明显高于于MPM组(68±10)min(t=12.199,P<0.01);MMV组直腿抬高时间(4±2)d明显低于MPM组(8±2)d(t=9.750,P<0.01);MMV组起始下地行走时间(6±2)d明显低于MPM组(11±3)d(t=9.550,P<0.01)。结论经微创中股入路行全膝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黄梁坤  彭昊 《中国医药》2022,(6):948-95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为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髌旁内侧入路是TKA有效且安全的主流入路,其难度小、术野暴露良好,可最大限度减少假体对位不准等并发症,但其对股四头肌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目前可替代的TKA入路还有髌旁外侧入路、股内侧肌中间入路、股内侧肌下入路和微创入路等,不同手术入路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在TKA入路选择上应结合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个体特征。本文对现阶段TKA各种手术入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切口经股内侧肌人路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65例(83膝)严重膝关节疾病采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6、12、25周及1年对患者的ROM及治疗1年后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分别为6、12、25周及1年的ROM分别为95°~115°、106°-126°和112°-135°;术后1年HSS评分92~97分。结论采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人路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肌间隙入路组)51例和后正中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传统切开组)5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等指标。结果: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比较,椎体塌陷矫正率、后凸(Cobb角)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了椎旁肌的骨性剥离,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6.
叶猛  曹溢  张保  俞宇  董俊  胡联英  项辉  贾其余 《安徽医药》2020,41(2):198-201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髓内钉和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髌韧带入路组(34例)和髌上入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累计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Johner-Wruhs功能评分差异,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髌上入路组和经髌韧带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中累计透视次数、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低于经髌韧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髌上入路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Johner-Wruhs功能评定优于经髌韧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双下肢不等长、骨折畸形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较经髌韧带入路,髌上入路在减轻患者术后髌前疼痛,降低术中透视次数,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82-184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感染情况、JOA腰背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68、17.085、30.079,P<0.05),未发现两组感染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1,P=0.153),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JOA腰背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97,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外侧、后侧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2例患者(全部为单髋关节)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患者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髋臼假体前倾角、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t=1.8511,P=0.0668)、髋臼假体前倾角(t=1.2190,P=0.2554)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t=3.7184,P=0.0003)、手术出血量(t=4.5039,P=0.0001)、手术切口长度(t=37.7078,P=0.0001)及术后引流量(t=5.7998,P=0.0001)、术后3d VAS评分(t=7.0542,P=0.0001)、Hrris评分(t=6.6358,P=0.0001),外侧入路组均明显优于后侧入路组(均P<0.05)。结论外侧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地手术入路,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后外侧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入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5例单节段LDH患者,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手术23例,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22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VAS和JOA评分。结果 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入路组术后3d、7d、1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椎旁肌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法治疗单节段LDH,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王喆  付勤  柳达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44-45,47
目的通过对34例腰间盘突出症行TLIF手术患者,分别采用Wiltse手术入路和后正中手术入路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Wihse手术入路的临床优劣。方法2012年3~12月对34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片用TLIF手术治疗,随机采用Wiltse手术入路和后正中手术入路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VAS、术后3个月VAS、术前ODI及术后1周ODI筹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VAS、术后3个月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tse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在腰间盘突出患者行TLIF手术的治疗过程中,Wiltse手术人路可明显降低对椎旁肌,特别是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有助于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28例与传统入路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及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VAS疼痛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在Cobb角矫正、伤椎高度恢复、远期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肯定,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微创入路进行手术,对照组经传统入路进行手术,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使用杜冷丁支数和下地行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第3个月,观察组HSS评分为(86.43±9.64)分,对照组HSS评分为(78.74±12.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入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轻、美观、恢复快、预后优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及后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9.01共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入路分成2组,每组33例,分别予直接前入路和后入路治疗,比较不同入路在手术时间等指标差异性。结果 (1)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入路组,而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上均短/低于后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直接前入路组术后第1 d、术后第3 d在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后入路组,两组相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直接前入路组术后3d VAS评分、髋臼前倾角均显著低于后入路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直接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9%,后入路组显著高于直接前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  相似文献   

14.
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的体会.方法 膝关节炎42例(48膝),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MIS-TKA(单侧36例,Ⅰ期双侧6例),均采用GenesisⅡ后稳定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皮肤切口10~12 cm;术毕采用"鸡尾酒"镇痛剂注射.结果 48膝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平均出血(200±50)ml.单侧术者术后第2天、双侧术者第7天下地行走;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术后5d内(80±10)度,6周(115±9)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4±2)d;术后X线片测量假体冠状、矢状面力线胫骨假体分别为(90±2)度和(89±2)度,股骨面上的力线分别为(95±2)度和(180±2)度;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95±3)分,伸屈活动范围达(120±5)度.结论 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MIS-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者行内固定术时采用不同后内侧入路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入院行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治疗的21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病床单双号分组,观察组人数11例(采用直切口)、对照组人数10例(采用弧形切口),观察不用入路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恢复优良率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并发症少,P <0.05。结论Ⅲ型后pilon骨折行后内侧入路手术时不同方式入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直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5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单一的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性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以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以后,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按陆氏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观察组优16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45%。结论对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吴松  王林 《贵州医药》2024,(1):103-105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将4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n=176)和对照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n=270)。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部分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Harris、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髋关节活动度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增大髋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感...  相似文献   

18.
周子玉  刘烈东  魏建江 《贵州医药》2023,(10):1555-1556
目的 探究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96例,根据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接受前内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踝关节功能、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实施前内侧入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易松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2,(32):27+29-27,2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入路手术组、后入路手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26例,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Cobb角恢复及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20.
孙庆鹏  何继文  张超 《安徽医药》2017,38(12):1600-1603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襄阳市中医医院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患者47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24例)与后正中入路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区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疼痛情况;术前1天及术后半年复查时,应用VAS评估腰背部、患肢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情况,并测量、计算每位患者术前病椎滑脱率与术后病椎复位率。结果 纳入的47例患者均获得3~9个月随访,平均8.6个月。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不同时间点(第1天、第3天、第7天),Wiltse入路组术区疼痛评分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半年时,Wiltse入路组在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段,两组下肢痛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椎滑脱率与术后病椎复位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在纠正椎体滑移与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方式可取得同样疗效,而且出血少、对脊旁肌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