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癌和其它胰腺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经手术切除的33例胰腺癌(PC)、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和3例胰腺囊腺瘤(CP)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比较胰腺癌组织与其它三种胰腺肿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的差异.结果:NETP的LVD显著高于PC、SPTP、CP(P<0.05),Pc的LVD显著高于SPTP、CP(P<0.05),SPTP和CP的LVD没有差异(P>0.05).结论: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较高的淋巴管密度,对于前者可能意味着为淋巴结转移作准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管密度(LVD)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CD68标记TAMs,分别用CD31和D2-40标记微血管和淋巴管,光镜下对TAMs,MVD及LVD进行计数,分析。结果:直肠腺癌组织中的TAMs,MVD及LVD计数明显高于直肠腺瘤型息肉组织(P〈0.01);在直肠腺癌组中,TAMs与MVD和LVD有明显相关性(TAMs与MVD:P〈0.01;TAMs与LVD:P〈0.01),且MVD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P〈0.01)和分化程度(P〈0.05)密切相关;而TAMs和LVD仅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P〈0.05)。结论:TAMs,MVD及LVD可能是反映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侵袭能力的生物学指标,TAMs在肿瘤中的浸润可能与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LYVE-1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LVD,分析L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它病理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LVD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L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LVD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关(P〉0.05),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1)。结论 LVD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黄伟  彭先高 《陕西肿瘤医学》2011,(12):2514-251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2在早期宫颈癌、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微淋巴管密度(LVD),微淋巴管采用D2-40标记。结果:FGF-2在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LVD均显著高于CIN及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两者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早期宫颈癌组织中FGF-2的表达与LVD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49(P〈0.05),FGF-2阳性组LVD较FGF-2阴性组LVD显著增高(P〈0.05)。结论:FGF-2在早期宫颈癌呈高表达且与LVD呈正相关,其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可作为指导宫颈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淋巴管,用淋巴管密度(LVD)表示淋巴管生成情况,探讨BTCC内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podoplanin的表达,计算VEGF-C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管密度值,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BTCC组织内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71.1%vs.10.0%,P〈0.01);BTCC高中分化和低分化之间VEGF-C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70.6%US.72.7%,P〉0.05),而淋巴结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1.3%vs.65.5%,P〈0.05).BTCC组织内LVD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6.8±1.3vs.1.2±0.3,P〈0.01);BTCC中,VEGF-C阳性组LVD显著高于VEGF-C阴性组(7.6±1.5vs.4.7±0.9,P〈0.05),而淋巴结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3±1.4vs.5.1±1.1,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是BTC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VEGF-C参与BTCC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淋巴管密度(LVD)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VEGF、LVD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为55.26%(21/38),淋巴结未转移组VEGF阳性率为13.64%(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均值达(0.83±0.14),较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其LVD较VEGF阴性表达者升高(P<0.05);VEGF与LVD呈正相关(P<0.05)。结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VEGF表达阳性率升高,LVD值明显升高,VEGF的表达与L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及癌周淋巴管密度(P-LVD)与头颈鳞癌(HNS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4例HNSCC组织中VEGF-C及癌周LYVE-1的表达,幷计算P-LVD,分析P-LVD及VEGF-C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04例HNSCC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头颈部黏膜组织(74.04%vs 0,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对LYVE-1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分析显示,癌周组织P-LVD高于癌内及正常组织(P〈0.05),而VEGF-C阳性表达者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LVD分别显著高于VEGF-C阴性表达者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HNSCC中VEGF-C表达及P-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判断肿瘤侵袭、转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两者与喉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T-1和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5'-核苷酸酶染色法(5'-Nase)计数淋巴管密度(LVD),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喉癌淋巴结转移组ET-1、VEGF-C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良性喉组织(P〈0.01)。喉癌组织中ET-1蛋白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M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VEGF-C蛋白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MVD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ET-1和VEGF-C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正相关(r=0.456,P=0.001)。生存分析显示ET-1蛋白阳性表达与生存率无关(P〉0.05),ET-1+/VEGF-C+、VEGF-C蛋白阳性表达与生存率负相关(P〈0.05),其中ET-1+/VEGF-C+阳性表达更具有显著高危死亡率(P=0.000)。Cox回归模型显示ET-1+/VEGF-C+可以独立影响预后(P〈0.05)。结论:ET-1和VEGF-C均能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血管生成。在喉癌组织中ET-1过表达可能通过诱导VEGF-C表达上调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ET-1及VEGF-C的表达可成为判断喉癌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MUC1在胰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UC1 在胰腺上皮内肿瘤、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胰腺上皮内肿瘤(PanIN)、52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3例PanIN1-2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3/18(16.7%),7例PanIN-3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7/12(58.3%),PanIN-3与PanIN1-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4,P〈0.05).40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40/52(76.9%), MUC1阳性表达与性别、肿块大小无关(P〉0.05),与侵袭状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 MUC1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有可能成为胰腺癌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与微淋巴管密度(microvessel vessd density,M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癌周淋巴管增生的机制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中VEGF-C、VEGF-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 VEGFR-3)(MLVD)以及CD34(MVD)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VEGF-A、VEGF-C、VEGF-D mRNA在30例胰腺癌新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VEGF-C、VEGF-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3%(22/30)和57%(17/30),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其表达与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以及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在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 P=0.047 2,MLVD亦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增多,P=0.031 8;VEGF- 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无变化, P=0.07,MLVD高于阴性组, P<0.01,淋巴结转移增加,P=0.017 9.结论: VEGF-C参与胰腺癌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调控,VEGF-D只参与淋巴管生成的调控.VEGF-C和VEGF-D诱导胰腺癌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ICT)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表现,探讨如何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SPTp与10例NICT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SPTP患者平均23.8±6.5岁,女性占88.2%(15/17),70.6%(12/17)无明显症状,NICT患者平均43.5±9.3岁,女性占70%(7/10),30%(3/10)无明显症状,两组在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P组肿瘤直径平均9.5±3.4cm,NICT组肿瘤直径平均9.1±3.9cm;两组在肿瘤大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TP的CT平扫影像可见囊性与实性成分相间,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呈现轻微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强;NICT的CT平扫影像显示为实性成分为主的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的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弱;NICT的强化比SPTP明显。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SPTP与NICT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2-40和CD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D2-40阳性的淋巴管密度(LVD)和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8例胃癌和36例癌旁组织中D2-40和CD34的表达情况,并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LVD和CD34阳性的MVD,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D2-40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92/108)和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D3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4.4%(102/108),高于癌旁组织的36.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胃癌组织中LVD和MVD计数分别为10.14±5.37和45.32±15.7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3.38±1.69和4.9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者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MVD和LVD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乏淋巴管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9.0个月(95% CI:59.91~77.20个月),高于富淋巴管组的33.0个月(95% CI:23.20~42.66个月);乏微血管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0个月(95% CI:58.10~76.39个月),高于富微血管组34.0个月(95% CI:24.63~44.02个月),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2-40标记的LVD和CD34标记的MVD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胃癌发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姚明  韩波 《现代肿瘤医学》2014,(5):1137-1139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多学科综合诊疗直肠癌术后肺转移的价值。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新辅助化疗、辅助放化疗及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等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2年5例直肠癌原发肿瘤和术后肺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直肠癌术后随访17个月以上,肺转移癌术后随访7个月以上,观察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结果:5例患者直肠癌和肺转移癌均无复发,至今已生存17个月到34个月。结论:把握适应证,采用多学科综合诊治直肠癌肺转移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根治术前后肿瘤细胞在骨髓中播散的自动显微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泌尿系肿瘤患者根治术前后骨髓中散在的微转移肿瘤细胞。方法术前及术后采集肾癌、前列腺癌和尿道膀胱癌共102例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细胞角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自动显微图像对比检测分析。结果根治术前后骨髓中微转移肿瘤细胞检出率密切相关(P<0.005),术前肿瘤细胞总检出率为31.4%,术后为34.3%,无显著性差别(P=0.65);三种泌尿肿瘤患者根治术前后检出率比较亦均无明显差别(P=0.70P=0.10P=0.59)但术后检出的肿瘤细胞数多于术前者(总数分别为64和44),3个以上阳性细胞仅在术后出现,两次阳性的细胞数均值分别为1.31±0.48和1.95±1.02(P=0.0099)12例患者手术8天后检出细胞数(22)明显多于术前者(7),P=0.01。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隐蔽的微转移肿瘤细胞的敏感标准方法,根治术前后检出率虽无明显改变,但术后及手术8天以后检出细胞数明显多于术前者,提示手术可能会促使肿瘤细胞在骨髓中的播散。  相似文献   

1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7例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和CT影像表现。结果:囊性结构为主4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2例;二维超声瘤体表现为囊、实混合性肿物;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3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超声和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r tomography,MD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及MDCT表现.结果 11例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所有病例均无黄疸.CT表现为胰腺单发囊实性类圆形肿块,最大直径约5.5~13.6 cm,平均8.6 cm;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6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的较低密度,边界较清,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不均匀的轻至中度进行性强化,弱于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10例见较完整包膜,7例可见肿瘤与胰腺间呈“喇叭口”样界面.所有病例均无胆管及胰管扩张,未见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较年轻女性,好发于胰头、尾部,MDCT对其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