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与CT诊断(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定性诊断的价值,以提高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定性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分析了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与CF表现,其中原因是Ⅰ级20例,Ⅱ级60例,Ⅲ、Ⅳ级20例。年龄5~75岁。结果:Ⅱ级星形细胞瘤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瘤周水肿及CT表现上与Ⅰ级星形细胞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具有复发及转移特性。结论:Ⅱ级星形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CT扫描在星形细胞瘤的诊断、病理分级及病变定性方面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幕上星形细胞瘤核DNA含量与病理分级,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幕上星形细胞瘤核DNA含量与病理分级、CT表现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43例幕上星形细胞瘤流式细胞计致结果与病理分级、CT表现作对照分析。结果:幕上星形细胞瘤瘤核DI、PI及AT出现率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Ⅰ/Ⅱ级与Ⅲ/Ⅳ级DI、AT出现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Ⅰ级、Ⅱ级、Ⅲ/Ⅳ级PI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大小、坏死、瘤周水肿及囊肿型与DI、PI及AT出现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幕上星形细胞瘤核DNA含量与病理分级、CT表现有一定的关系,流式细胞计数测量瘤核DNA含量评价幕上星形细胞瘤生物行为不能取代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脑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探讨影像表现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CT及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85例,按病理诊断标准分为四级,Ⅰ级13例,Ⅱ级21例,Ⅲ级28例,Ⅳ级23例。对肿瘤大小、密度、水肿、钙化、强化程度、强化类型等CT表现与病理分级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对MRI表现的8个特征(信号不均匀性、囊变坏死、出血、越过中线、水肿、边界、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肿瘤的大小、钙化等情况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在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高度显著性(P<0.01);(2)除越过中线外,其余7个MRI征象均对星形细胞瘤分级有较大的帮助,尤其是囊变坏死、边界、水肿、肿瘤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在各级星形细胞瘤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CT及MRI对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56例星形细胞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53蛋白和PCNA在星形细胞瘤Ⅱ组、Ⅲ ̄Ⅳ级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星形细胞瘤Ⅰ级,而Ⅱ、Ⅲ ̄Ⅳ级间无显著性差异。故对星形细胞瘤中P53及PCNA检测有可能作为估计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56例星形细胞癌中抑癌基因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_53蛋白和PCNA在星形细胞瘤Ⅱ级、Ⅲ~Ⅳ级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星形细胞瘤Ⅰ级,而Ⅱ、Ⅲ~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故对星形细胞瘤中P_53及PCNA检测有可能作为估计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的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Ⅳ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结果Ⅰ级星形细胞瘤5例,轻微占位效应1例,信号均匀5例,无瘤内血管及出血,轻度增强4例,其中均匀3例,欠均匀1例;Ⅱ级46例,占位效应11例,较轻,信号均匀41例,瘤内血管9例,出血4例,均匀增强41例,其中均匀32例,欠均匀9例;Ⅲ~Ⅳ级16例,占位效应14例,信号不均匀15例,瘤内血管14例,9例出血,不均匀明显强化15例;信号不均、占位效应明显,瘤内血管6例及3例出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Ⅲ-Ⅳ级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级的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的MRI特征性,不均匀信号和强化、瘤内血管及出血坏死对诊断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部位、与侧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此推测肿瘤的来源,对侧脑室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侧脑室星形细胞瘤,14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3~62岁,平均26岁。结果: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1/14),星形细胞瘤Ⅱ级7例(7/14)、Ⅲ级4例(4/14)、Ⅳ级2例(2/14)。11例肿瘤MRI表现与手术所见相符:2例位于透明隔,3例位于室间孔区,2例与胼胝体分界不清,4例与丘脑组织分界不清。结论:脑室的星形细胞瘤来源于脑室旁结构,常表现有室旁脑实质同时受累或胼胝体增厚。根据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部位、与侧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发病年龄,肿瘤的囊变坏死、出血、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造影剂增强后的表现,可提高肿瘤的诊断及分级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16和c-myc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及p16和c-myc在细胞周期中的关系,为星形细胞瘤的预防、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石蜡标本中p16和c-myc的表达。结果: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p16阳性率逐渐下降,Ⅰ~Ⅱ和Ⅲ~Ⅳ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327,P&;lt;0.05);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c-myc阳性率逐渐升高,Ⅰ~Ⅱ和Ⅲ~Ⅳ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211,P&;lt;0.05)。在56例石蜡标本中p16和c-myc阳性率呈负相关(r=-0.997,P&;lt;0.01)。结论:p16和c-myc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重要的参考指标,p16和c-myc在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周期中,p16抑制c-myc的增殖,为选择星形细胞瘤临床手术方案及减少神经功能丢失程度和预测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肿瘤瘤体实质的血管及微出血状态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其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及其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行常规MRI序列及SWI检查,包括星形细胞瘤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9例、Ⅳ级8例及转移瘤14例。SWI原始数据经处理得到滤过后相位图(CPI)、SWI最小密度投影图(SWIM i n I P)。将S W IM i n I P上肿瘤实质内线状或点状低信号结构定义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TSS),计数肿瘤内所有层面ITSS数。星形细胞瘤不同级别之间、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之间的ITSS差异用Wilcoxon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肿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星形细胞瘤级别与ITSS关系。结果Ⅰ级星形细胞瘤瘤内实质的ITSS数目均值为(3.00±2.65),Ⅱ级为(4.12±0.64),Ⅲ级为(18.11±2.15),Ⅳ级为(18.75±2.48)。Ⅱ级与Ⅲ级星形细胞瘤之间ITSS数目有显著差异(H=7.835,P0.01);Ⅲ级与Ⅳ级之间ITSS无显著差异(H=0.021,P=0.885)。低级别(Ⅰ级与Ⅱ级)星形细胞瘤的ITSS明显小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与Ⅳ级;H=13.156,P0.01)。星形细胞瘤级别与ITSS呈正相关(r=0.746,P=0.000)。以7.5为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ITSS阈值,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1.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以6.0为阈值鉴别Ⅱ级与Ⅲ级星形细胞瘤,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AUC为0.90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内实质的ITSS均值(18.41±1.58)明显高于转移瘤(6.14±1.56,P=0.001);以6.5为鉴别阈值,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1.4%,AUC为0.861。结论肿瘤实质ITSS数量反映了肿瘤的微血管异质性,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其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囊肿形星形细胞瘤(CA)形态学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总结2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CA,20例强化。结果:CA强化前后有三种表现,A型,无囊壁的CA,6例;B型,有囊壁的CA,11例,C型,含瘤结节的CA,4例。病理Ⅰ级5例,Ⅰ─Ⅱ级1例,Ⅱ级3例,Ⅲ级11例,Ⅳ级1例。结论:囊肿见于各级肿瘤,恶性者多,依CA不同,CT表现可作提示性分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urvivin和P16基因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星形胶质细胞瘤中Survivin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Survivin表达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16表达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低级别组(Ⅰ-Ⅱ级)与高级别组(Ⅲ-Ⅳ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urvivin和P16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与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分级间对应关系,探讨CT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报道8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手术、病理分级对照资料,并将病理分级分为3组:良性组(Ⅰ~Ⅱ级)16例,交界组(Ⅱ级)31例,恶性组(Ⅱ~Ⅳ级)35例,对3组间肿瘤大小、密度、水肿、强化程度、钙化、出血、囊变坏死等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瘤的大小、钙化、血供、边界情况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瘤内囊变坏死、肿瘤硬度等3组间或两组间(良性组与交界组合并为一组)则存在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恶性组趋向于呈混杂密度、中?蛐重度混杂强化、中?蛐重度瘤周水肿、瘤内多见坏死囊变、肿瘤硬度偏软等特征,良性组则相反。结论: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可作为肿瘤分级提示性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Rho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探讨RhoA在胶质瘤的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RT-PCR法对53例不同病理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及9例正常脑组织标本,进行RhoA蛋白和RhoA mRNA的检测。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3例胶质瘤组织中RhoA蛋白表达全部呈阳性,对照组正常脑组织存在弱表达或不表达。(2)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标本的RhoA阳性细胞率、RhoA mRNA与GAPDH mRNA灰度比值均存在差异;Ⅰ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RhoAmRNA表达均高于Ⅰ级;Ⅱ级和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RhoAmRNA表达均高于Ⅱ级。(3)相关性分析:RhoA阳性细胞率和RhoA mRNA表达量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性(r=0.875,r=0.817,P<0.001)。结论 (1)RhoA在所有已检测的胶质瘤标本中均存在表达,且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检测RhoA的mRNA和(或)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胶质瘤诊断、判断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2)RhoA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提示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星形细胞瘤Ⅰ~Ⅳ级新的有效的诊断标记物,同时作为常规组织病理学的分级标准的补充。这将有助于描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特征,选择术后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多发胶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多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组合特点及影像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6~62岁,平均(47.0±13.0)岁。结果:8例患者每例发现2个胶质瘤,共16个胶质瘤。其中5例为多中心胶质瘤,3例为多灶性胶质瘤。5例多中心胶质瘤中3例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其中2例为混合性胶质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Ⅱ级)合并星形细胞瘤(Ⅱ级),1例为DNET伴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Ⅱ级)合并DNET(Ⅰ级),另2例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相同,均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3例多灶性胶质瘤两个肿瘤的病理类型均相同,1例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结论:多中心胶质瘤中肿瘤的病理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时根据肿瘤各自的影像表现可做出诊断,相同时则需要与转移瘤和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16和c-myc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及p16和c-myc在细胞周期中的关系,为星形细胞瘤的预防、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石蜡标本中p16和c-myc的表达.结果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p16阳性率逐渐下降,Ⅰ~Ⅱ和Ⅲ~IV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327,P<0.05);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c-myc阳性率逐渐升高,Ⅰ~Ⅱ和Ⅲ~IV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211,P<0.05).在56例石蜡标本中p16和c-myc阳性率呈负相关(r=-0.997,P<0.01).结论p16和c-myc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重要的参考指标,p16和c-myc在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周期中,p16抑制c-myc的增殖,为选择星形细胞瘤临床手术方案及减少神经功能丢失程度和预测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3.0 T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探讨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周围组织代谢物的表现,评价MRS定量比值在星形细胞瘤周围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8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脑星形细胞瘤1H-MRS影像学资料,分为低级别组(WHO Ⅰ~Ⅱ)32例和高级别组(WHO Ⅲ~Ⅳ级)50例,分别测量瘤体实质区、周围组织区及对侧正常区代谢物的半定量和相对定量比值,以界值取P<0.05。结果1H-MRS显示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周围组织的Cho/Cr和Cho/NAA相对定量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NAA/Cr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脑星形细胞瘤周围组织代谢物MRS定量比值变化反映了不同级别肿瘤生物行为,对确定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显示侵袭的范围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定量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星形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60名怀疑脑内肿瘤的患者(男32名,女28名)使用GE Signa HDxT 3.0T(Milwaukee)进行定量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对比剂使用非离子型钆对比剂钆双胺,剂量0.2 mL/kg,注射流速3 mL/s。所有患者的扫描原始图像均使用OK软件自动选取感兴趣区,每个病变测量3个层面:中心层面、中心两旁各1/2层面处,取其平均值,计算其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测量时应尽量避开血管及伪影。 结果 35名患者发现颅内有肿瘤,其中28名进行了手术并取病理活检,星形细胞瘤14名,脑膜瘤3名,室管膜瘤3名,转移瘤4名,颅咽管瘤2名,听神经瘤2名。病理结果显示14例星形细胞瘤3例Ⅰ级、4例为Ⅱ级,4例为Ⅲ级、3例为Ⅳ级,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Ve值在Ⅲ级与Ⅳ级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均明显高于Ⅰ级与Ⅱ级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Ⅳ级星形细胞瘤之间Ktrans值、Ve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磁共振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Ve值可用于术前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也可用于术后评估复发可能性,对于术前进行无创性评价肿瘤病理分级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18FFDGPET影像特征,提高其对胶质瘤术前诊断和术后复发与放射坏死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84例,包括星形细胞瘤为5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5例,WHOⅡ混合性胶质瘤8例,WHOⅡ室管膜瘤5例。采用SiemensECAT47PET扫描仪行术前18FFDGPET脑显像。目视法观察胶质瘤肿瘤灶18FFDG分布,采用ROI,与对侧对应正常部位比较,判断病灶的代谢程度。结果56例星形细胞瘤中,WHOⅠ级6例18FFDG分布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的分布。Ⅱ级21例、Ⅲ级13例和Ⅵ级16例呈不同程度的18FFDG摄取增高。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WHOⅡ级11例呈18FFDG摄取减低。Ⅲ级4例呈18FFDG摄取明显增高。WHOⅡ级混合性胶质瘤8例和室管膜瘤5例,都呈18FFDG摄取增高。根据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程度,可将病灶分为代谢减低灶和增高灶两类。Ⅰ级星形细胞瘤和Ⅱ级少突胶质瘤为18FFDG摄取减低灶。星形细胞瘤Ⅱ、Ⅲ、Ⅳ级,Ⅱ级混合性胶质瘤,Ⅱ级室管膜瘤,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18FFDG摄取增高灶。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和不同级别的少突胶质瘤的T/C,T/WM有明显差异,两两比较,P值都<0.01。结论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程度与肿瘤病理类型和肿瘤恶性程度有关,18FFDGPET可用于胶质瘤分级。根据对18FFDG的摄取程度,胶质瘤可分为高代谢灶和低代谢灶两类,18FFDGPET可用于高代谢胶质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与放射坏死的鉴别,不能用于低代谢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k及其在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中的表达与意义,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临床康复意义。方法采用兔抗人Bak、Bax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在99例星形细胞瘤中Bax阳性反应62例(62.6%),Bax阳性反应60例(60.6%),在10例用于对照的正常脑组织中,Bak阳性仅1例(10%),Bax阳性2例(20%)。Bak、Bax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均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χ2=6.80);二者在Ⅰ和Ⅱ、Ⅱ和Ⅲ、Ⅲ和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相互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χ2=3.49);但在50例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WHOⅠ~Ⅱ级)中明显均强于49例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WHOⅢ~Ⅳ级)中的表达(P<0.01,χ2=7.71)。结论促凋亡基因促凋亡基因Bak及其Bax在大部分星形细胞瘤中有不同程度表达,Bak、Bax可能协同参与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调变,二者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分化有关,其研究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功能损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幕上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表现,探讨瘤周水肿MRI评分与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揭示幕上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MRI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包括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19例。对其术前MRI图像瘤周水肿程度进行评分,术后组织切片进行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瘤周水肿程度对照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42例幕上星形细胞瘤P53阳性细胞率平均值为48.35%±23.44%,范围10%~85%。随着瘤周水肿MRI评分的增高,P53阳性细胞率亦随之增加(P<0.05)。结论:幕上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MRI表现反映了肿瘤组织P53蛋白的表达程度。MRI可以快捷、无创伤性地评价幕上星形细胞瘤P53蛋白的表达程度,可进一步估计其分子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