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绝对期青光眼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27例绝对期疼痛性青光眼,需行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的患者,术前做好充分的身体及心理准备,加强治疗室环境准备的管理,注射时操作熟练准确,动作轻稳,术后密切观察、积极护理,使患者顺利的接受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缓解眼部疼痛。结果患者顺利接受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无与注射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充分的身体及心理准备,熟练的球后注射技能,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绝对期青光眼患者顺利的接受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球后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治疗和麻醉方法,现就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并取得较好效果的球后注射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资料来源 病人来源于2001年1月至2001年9月间行球后药物治疗及球后麻醉的34例44眼,其中,白内障手术18例22眼,青光眼手术6例10眼,眼外伤手术3例3眼,眼球摘除术2例2眼;球后药物注射治疗5例7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观察20例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与20例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视野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组显效10例,有效6例,元效4例;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组分别为5例、5例、10例.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睫状体冷冻联合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以解除绝对期青光眼疼痛问题。方法对26例绝对期青光眼采用睫状体联合球后注射氯丙嗪。结果采用球后注射氯丙嗪达到止疼目的。结论睫状体联合球后注射氯丙嗪治疗绝对期青光眼引起的疼痛是安全便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丙嗪球后注射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以解除绝对期青光眼疼痛问题。方法对23例绝对期青光眼采用球后注射氯丙嗪。结果23例中22例采用球后注射氯丙嗪达到止疼目的。结论球后注射氯丙嗪治疗绝对期青光眼引起的疼痛是安全便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方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313-2313
球后注射是眼科疾病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急性视神经炎、葡萄膜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等疾病的球后局部用药治疗及眼部手术的球后视神经阻滞麻醉,一般情况下球后注射能被患者正常接受。我科有2例患者球后注射后出现眼部剧烈疼痛,拒绝继续治疗,为提高球后注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疼痛程度,现就2例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两种眼位球后注射方法的对比研究周金华冯玉荣阎均炎吴红(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郑州市450003)球后注射是眼科临床上一项常见的操作技术。以往临床上采用的球后注射的眼位,注射后常可发生球后出血及眼球结膜下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影响病人的视力。为预防并发症的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嗅球注射甲苯对嗅觉功能、嗅球形态及嗅球神经生化的影响。方法甲苯1.0和3.0μL分别注入小鼠的嗅球,术后d3,5,7和14进行嗅觉辨识行为测试;术后d1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嗅球细胞5-羟色胺(5-HT)含量和5-HT能神经元数量;HE染色,显微镜下进行嗅球形态学观察。结果嗅球注射甲苯引起小鼠嗅觉记忆明显减弱甚至缺失,大剂量时难以逆转;嗅球内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减少;显微镜下见嗅球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甲苯对嗅觉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嗅球细胞变性及嗅球5-HT明显减少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单剂HBsAg-PLGA控释疫苗微球小鼠体内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鼠皮下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后的体内抗体应答水平和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疫苗微球后,单剂注射到BALB/c小鼠皮下,在一定时间内检测全抗体、IgG抗体亚型及细胞因子的应答水平。结果HBsAg-PLGA微球在小鼠体内主要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其中单剂注射HBsAg-PLGA50/50-COOH微球在免疫早期产生较高免疫表达,6周后降低,全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常规铝佐剂疫苗(P<0.01);分别单剂注射HBsAg-PLGA50/50微球及HBsAg-PLGA75/25微球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在18周内与铝佐剂疫苗相当(P>0.05)。结论PLGA微球作为乙肝疫苗的长效缓释可生物降解载体,具有一定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1993年以来采用利多卡因球结膜下注射代替球后注射行抗青光眼手术,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了球后麻醉的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安徽医药》2013,17(12):2160-216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球后注射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70例需进行球后注射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组通过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在一次性注射成功,护患协调互动方面高于对照组(P〈0.01),在紧张恐惧,注射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面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球后注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对其视力、视野等的影响,评价其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观察2006年10月至2010年1月15例15眼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的治疗组与15例15眼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视野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用药后3、7、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上,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应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3.
每天一次半乳糖球后注射诱发豚鼠白内障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8年D、C、Kosegarten报道用10%半乳糖作饮料诱发豚鼠形成白内障。 1978年我们用半乳糖作球后注射诱发豚鼠白内障形成。为了观察每天一次、球后注射半乳糖诱发豚鼠晶体混浊发生的情况及时间等,于1979年10~11月间,我们进行了本实验,现将实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A)球后注射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曲安奈德及利多卡因混合液在球后注射,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变化情况。结果 40例46眼中,视力改善32眼(69.6%),视力不变10眼(21.7%),视力下降4眼(8.7%)。结论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有助于黄斑水肿消退,能有效保存甚至提高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7,(4):747-749
目的:评价醋酸泼尼松龙球后注射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0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静脉用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球后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常规组为70.00%(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低于常规组为30.00%(P<0.05)。结论:采用球后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较为确切,供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的38例中重度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甲泼尼龙500 mg静脉滴注,隔日1次,连续3次联合1次曲安奈德球后注射作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评价眼部自觉症状、体征、临床活动性评分(CAS)、软组织炎症(NOSPEC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甲泼尼龙冲击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3个疗程后眼部畏光、流泪、眼胀、眼痛、复视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除。治疗10 d后、3个月后的CAS评分和NOSPEC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的突眼度、眼裂宽度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冲击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球后注射治疗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皮质盲的效果,寻找治疗小儿皮质盲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置液,穴位为双侧球后,注射后按压3 min止血,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估。结果观察20例,痊愈13例,有效2例,其中无效5例,其中11例第1个疗程见效。结论通过鼠神经生长因子球后注射治疗皮质盲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球后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若操作不准确,可造成眼球损伤(穿孔伤球壁刺伤)眶内感染等并发症。为了能有效地预防球后注射时造成眼球损伤,我认为:在球后注射时观察眼球运动情况,可有效地判断是否伤及眼球。现将1984年以来的120眼次病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球后注射120眼次。治疗患者36例。患者年龄8—60岁,男性:23例、女性13例。并发眶内出血5例。二、操作方法:(1)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分别用3%碘酊和75%酒精消毒睑下缘至眶下缘附近的皮肤。(2)操作者站在病人头顶端,左手压紧消毒区边缘的皮肤,右手持吸好药物的注射器,在眶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研究视网膜缺血组织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参数变化特点规律,方法:给SD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建造视网膜缺血的动物模型,用电镜和图像分析仪等方法,对缺血视网膜组织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参数动态改变进行了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内节,外网状层及内网状层在缺血状态下,线粒体空泡的层表现最明显,尤以内网状层表现最明显,并随着时间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呈现缺血→损伤→修复的过程,结论: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发生缺血性改变,缺血视膜组织不同部位的损伤,其线粒性的体积密度参数改变不同;线粒体对缺血极为敏感,反应最强烈。  相似文献   

20.
球后注射与心理护理忻州地区人民医院(034000)张府婵,任培霞,郝建平球后注射是眼科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系数大,但在临床实践中少数患者亦出现球后血肿,心眼反射,个别患者甚至造成视力黑朦。1病例介绍1.1患者女,28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