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110耳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治疗,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10耳(68例)SOM采取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膜置管等方法排出中耳积液进行治疗。结果: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总有效率,鼓膜穿刺69.1%,彭膜切开93.7%,鼓膜置管94.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治疗,方可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2.
易恩欢  周非 《大家健康》2016,(2):123-124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4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观察组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中耳积液情况、听力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3.8%,并发症发生率为7.1%、复发率为4.8%,低于对照组的28.6%和31.0%(p <0.05);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低于对照组,纯音听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听力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情况,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136耳)行鼓膜置管术后听力无改善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置管后无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鼓膜表象、置管位置、中耳液积液性质、脱管时间、术后中耳感染及咽鼓管功能等。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脱管时间、术后中耳感染、通气管类型等因素均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无效的危险性增加。结论脱管时间、术后中耳感染及咽鼓管功能恢复与否等因素均为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无效的危险因素,分泌性中耳炎在进行鼓膜置管时不但把握手术质量,还应对影响其疗效的其它可能相关因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中耳乳突手术治疗骨导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耳乳突手术治疗骨导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至2008年资料完整的26例(43耳)分泌性中耳炎,其中伴骨导听力下降为32耳,均行中耳乳突根治及鼓膜置管术,术后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术后患耳听力改善明显,气导言语平均纯音听阈约为25dB,骨导言语平均纯音听阈约为15dB.术后随访1~2年听力无明显改变,拔出鼓膜通气管,中耳腔未见鼓室积液.结论 长期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同骨导听阈提高有直接的联系,中耳乳突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耳听力,对防止病情复发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分泌性中耳炎儿童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加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结果 术后回访9个月~2年,72例(112耳)中107耳语频听力提高20~35 db,5耳听力无明显改善,可能与鼓膜穿孔及中耳粘连有关,手术治愈率达95.54%(107/112).结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因素颇多,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较为主要的发病因素,鼓膜切开置管加腺样体切除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辉  雷汉飞 《医学文选》2001,20(3):284-285
目的:分析后鼓室切开术274例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完整的274例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29例,单道电子耳蜗植入126例,分泌性中耳炎14例,面神经减压术5例。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后听力提高>10dB者102例;电子耳蜗植入位置正常,获背景声120例,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提高>10dB者11例,面神经减压术5例,面神经功能全部恢复,274例中手术后发生鼓膜内陷袋32例;11例手术证实胆脂瘤形成。结论:经后鼓室切开进行面神经手术,单导电子耳蜗植入术,有利于保存中耳功能,不损坏鼓膜和外耳道后壁;实行乳突切除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可靠;但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手术适应症应掌握适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鼓膜置管术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有完整资料的106例(110耳)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鼓膜置管并长期随访.结果:成人分泌性中耳炎行鼓膜置管术后,让通气管自然脱落,最短在耳内保留3个月,最长保留21个月.治愈33耳;有效66耳,反复置管保持10~15年应用听力;无效11耳,反复置管多次,转化为粘连性中耳炎,听力达不到应用水平.结论:鼓膜置管术是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对保持患耳应用听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丽 《华夏医学》2004,17(3):398-399
目的: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提高听力较好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2例(57耳)经保守治疗不愈患者,采用鼓膜切开置入硅胶管方法。结果:半年至一年内中耳功能恢复正常,听力明显提高46耳,无效及听力反而下降11耳,总有效率达80%。结论:提示鼓膜置管法较以往各种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分泌性中耳炎(S0M)疗效水平的方法。方法:221例(307耳)SOM均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及中耳负压吸引。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有效治疗。结果:307耳术后随访1年,219耳痊愈(占71.3%),76耳好转(占24.8%)。结论:认为对SOM及时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采用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鼓膜置管术治疗,随访6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儿听力变化、中耳积液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纯音听力均提高,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中耳积液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听力,减少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孙旭云孟凡香(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4~1997年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42耳)...  相似文献   

12.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手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接受中耳乳突手术治疗30例36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36耳均接受了完壁式(闭合式)乳突-上鼓室切除、鼓室探查术,其中28耳同时行中耳置管术.5耳同时行听骨链成形术。所有病例术中清除的肉芽术后均作病理检验,其中炎性肉芽28耳,胆固醇肉芽肿8耳。结果:中耳置管者于术后1~3月拔除中耳通气管,鼓膜愈合良好。术后所有患耳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改善,以语频气导听阈的平均值为标准,听力达到应用水平(语频气导平均听阈30dB以内)的31耳(31/36,86.11%)。鼓室功能曲线检查结果显示,A型27耳(75%),C型8耳(22.22%),B型1耳(2.78%)。术后随访0.5~3年,除l耳因鼓室积液复发,再次中耳置管外,其余患者症状无复发,主观听力无下降.鼓室功能曲线C型8耳有2耳转为A型。结论:经过各种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应积极采取中耳乳突手术治疗。中耳乳突手术可彻底清除病变,建立鼓室、鼓窦及乳突的通气引流,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鼓膜置管与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62例(90耳)行鼓膜置管术,52例(68耳)行激光鼓膜造孔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鼓膜置管组和激光造孔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鼓膜置管组和激光造孔组术后半年听力[(18.71±5.16)dB vs.(22.27±6.81)d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半年后鼓膜置管组A型声导抗图耳数(86耳)也高于激光造孔组(57耳)(P<0.05),手术耳并发症也少于激光造孔组。结论鼓膜置管较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更可靠,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多认为系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以往采用消炎、滴鼻液滴鼻、药物含服、使用咽鼓管通气、鼓膜穿刺等综合治疗,患者的病情虽然获得短期的改善,但部分患者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鼓膜置管能长期保持中耳通气及分泌物的排出,使中耳生理功能恢复,听力改善。近3年来,我科采用鼓膜置管法治疗42例(57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效果较为满意。现将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邓碧凡 《海南医学》2012,23(9):78-79
目的 探讨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37例(53耳),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听力变化及置管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纯音听阈除0.125 KHz外,治疗前后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各频率的DPOAE幅值中以1600+、2 200+、3 100+在置管前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患儿主诉中,53耳均未出现明显耳痛、耳鸣、流脓等异常症状;11耳(20.8%)出现一次以上的中耳感染,镜检查发现29耳(54.7%)鼓膜完整、恢复良好,13耳(24.5%)有鼓膜内陷,但均无明显内陷袋;鼓膜硬化6耳(11.3%).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改善明显,术后密切随访及注意并发症,能预防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优点及疗效. 方法 2002-01~2005-06采用耳内镜电视监视系统行鼓膜切开置管术78例125耳,同时行鼻内镜手术进行病因治疗,观察听力康复情况.术后所有病例随访8-13个月.观察疗效. 结果 122耳听力明显提高,疗效显著,3耳复发,纯音测听0.5,1.0,2.0 kHz听阈平均提高22.5 dB.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患儿听力提高疗效显著,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中耳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4例(共50耳)资料,分别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和听阈情况,另外统计患者治疗后的咽鼓管功能情况和并发症结果。结果:3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置管保留平均时间为(6.8±4.1)个月,其中有13例(17耳)置管半年时间左右时自行脱落。术后有30例(47耳)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没有发现气骨导差,听力恢复至25分贝之内),患者治疗后听力均值为(18.3±5.4),平均听阈为(17.1±3.8)dB,明显高于治疗前统计结果(P<0.05)。结论:自制中耳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就诊的100例(102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51耳)。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复发率与中耳积液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500 Hz、1 000 Hz、2 000 Hz的气导听力水平[(48.57±6.38) dB、(52.88±5.42) dB、(63.29±6.27) dB]均高于对照组[(36.74±6.85) dB、(43.28±5.66) dB、(53.72±6.71) dB](P<0.05);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7.15±0.63) d]短于对照组[(10.59±1.03) d](P<0.05);观察组复发率(4.00%)低于对照组(22.00%)(P<0.05)。结论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听力水平,降低复发率,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9.
史超 《中原医刊》2007,34(9):81-81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引起听力下降的疾病,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治疗主要有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置管术等方法。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0月对48例分泌性中耳炎在耳内镜下实施鼓膜切开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鼓膜鼓室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1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玲  王刃 《中外健康文摘》2007,4(7):112-113
目的 为探讨适合农村基层医院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将1992年中期~2004年底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1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经以经鼓膜鼓室置管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听力恢复痊愈,109例听力部分恢复,好转3例。结论 经鼓膜鼓室置管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基层医院实用的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