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应激蛋白70与高温中暑的发生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高温中暑患者热应激蛋白 70 (HSP70 )测定的临床意义 ,了解其在热应激与热适应中的作用 ,应用 West-ern blot法 ,测定了 74例高温中暑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和 9例病人治疗前后血浆中的 HSP70水平。结果表明轻症中暑组 HSP70水平为 45 5 0 .1± 1838.1,重症中暑组为 4137.8± 12 0 7.5 ,与正常对照组 6 0 43.5± 135 4.8比较 ,各组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但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9例病人病愈出院前 HSP70水平与发病住院时相比略有升高 ,虽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治疗后 HSP70水平的提加值与患者的住院天数呈显著负相关 (r=-0 .849,)。研究提示 HSP70可能在高温中暑的发生和恢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例职业性重症中暑患者工作环境、发病过程及诊疗经过的分析,阐明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提示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脑组织等重要脏器功能。对高温作业者需加强防护,患者出现中暑先兆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及时就医,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高温中暑与高温热浪的关系,为制订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月期间气温数据和高温中暑个案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年间共监测中暑病例101例,集中分布于6—8月,男性多于女性,其中51.5%(52/101)为重症中暑,40~59岁、≥60岁人群重症中暑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40岁人群。重症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轻症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P0.05)。识别出的15个热浪期间共报告病例86人,占当年病例总数均50%,对于2个可识别风险的热浪段,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均出现显著增加。【结论】上海市夏季高温形势严峻,男性、老年人群是高温中暑防控的重点对象。中暑主要集中于7—8月,高温日、尤其是热浪期是中暑防控的重点时期。除须关注日最高气温对中暑的影响,日最低气温对重症中暑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中暑导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复杂,易被误诊.本文报道一例在高温季节,因无防护措施持续户外作业而引起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12h后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表现;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积极有效的救治策略、经验教训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对职业性重症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认识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暑病人血浆中热应激蛋白(HSP70)及其抗体水平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中暑病人热应激蛋白 (HSP70 )及其抗体水平变化和其在中暑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Westernblot法 ,测定血浆HSP70水平 ;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技术测定血浆HSP70抗体滴度。结果 HSP70在高温中暑组为 42 11.2± 12 86 .2 (积分光密度 )、重症中暑组为 4137.8±12 0 7.5 ,与对照组 (6 0 43.5± 135 4.8)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中暑病人HSP70抗体水平在 1∶10、1∶2 0、1∶40阳性率分别为 5 4.1%、48.9%、2 1.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2 6 .7%、13.8%、0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70水平的下降和HSP70抗体的出现在中暑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高温热浪导致的健康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综合分析近年来济南市高温月(5—8月)期间气温特征和高温中暑病例分布特征,评估高温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为病例监测和预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月期间气温数据和高温中暑病例个案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定义热浪研究期为1次高温热浪前后出现间隔≤3 d的高温日或高温热浪时间段;选择与研究期季节就近、天数相同、星期匹配、以及期间无高温日的时间段作为参考期。通过计算研究期相对参考期高温中暑病例的相对危险度(RR)评估高温热浪导致的发病风险。结果 2011—2014年间济南市高温月同期日均温、日最高温5月和8月逐年升高显著。4年间205例中暑病例以2013年报告最多(55.1%),病例主要集中于7月。病例以重症报告为主(71.2%),男性病例年龄组分布以60~79岁年龄组(36.0%)和40~59岁年龄组(34.4%)为主,年轻于女性。识别出的5个热浪期间报告病例129例,占本年度病例总数比例均在50%以上,除2个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无法估计外,另3个热浪病例发生风险均出现显著性增加。结论济南市高温月期间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中暑病例以重症为主,男性病例年轻于女性。热浪期间病例的发生风险可出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市高温中暑的危害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某市2013至2017年高温中暑报告病例共1 307例,并使用R 3.4.1版本软件对不同类型高温中暑病例的人群及年龄资料进行F检验,对不同性别的不同类型高温中暑病例的构成比资料进行χ^2检验。 结果 2013至2017年该市共发生高温中暑病例1 307例,其中轻症中暑878例(67.18%),重症中暑429例(32.82%),其中死亡15例(病死率1.15%)。男性(947例,72.46%)多于女性(360例,27.54%),不同性别发生高温中暑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1,P<0.05);45~55岁年龄段发生高温中暑人数最多,不同年龄组间发生高温中暑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7,P<0.05)。高温中暑病例成逐年增多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6至9月。 结论 该市高温中暑以轻症中暑为主,且中年男性为高发人群,应加强高温中暑病例监测预警,有效预防和控制高温中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7年绍兴市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预防高温中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7—8月绍兴市高温中暑病例资料和每日气象资料,描述性分析高温中暑病例的三间分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温中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2017年7—8月绍兴市报告高温中暑病例759例,平均年龄为(53.3±17.9)岁;其中男性487例占64.16%,女性272例占35.84%;轻症中暑618例占81.42%,重症中暑141例占18.58%;重症中暑死亡6例,病死率为4.26%。最低气温(rs=0.851,P0.001)、最高气温(rs=0.726,P0.001)和风速(rs=0.285,P=0.025)与高温中暑发病例数呈正相关;相对湿度(rs=-0.693,P0.001)和降雨(rs=-0.414,P=0.001)与高温中暑发病例数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最低气温较高是重症中暑的危险因素(OR=1.854,95%CI:1.606~2.140)。结论绍兴市重症中暑患者病死率较高,日最低气温高与重症中暑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温中暑的发生情况,分析高温中暑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肥市2014年高温中暑和气象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Poission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结果 2014年合肥市共发生高温中暑160例,男性114例(71.25%),女性46例(28.75%),其中轻症中暑115例(71.88%),重症中暑45例(28.12%)。年龄16~86岁之间,平均(43.79±16.05)岁,其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例占61.88%。中暑者主要为农民60例(37.50%)和工人77例(48.12%)。其中7月份中暑病例达116例(72.50%),为中暑高发期。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温成正相关关系,与日最小湿度、日均湿度、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日均气压成负相关,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结果显示日均气温是影响高温中暑的主要因素,日均气温与高温中暑呈正相关,随着日均气温的升高,发生高温中暑的风险也增加。结论合肥市高温中暑以轻症中暑为主,多为中老年男性,7月份为高发期,日均气温是影响高温中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患者发病特征,分析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制定高温中暑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8年6月1日—9月30日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报告以及同期淄博市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湿度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淄博市2018年共报告高温中暑178例,其中重症中暑104例(占58.4%),死亡5例,病死率为2.8%;男性126例(占70.8%),女性52例(占29.2%);男性平均年龄(59.3±19.5)岁,低于女性的(68.4±19.8)岁(P < 0.01)。60岁以上年龄组高温中暑病例占50.6%。30 ~ 59岁年龄组中,男性在重症中暑中占比更高(P<0.05)。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发病率为4.1/10万。患者以临淄区最多,占31.5%。患者以农民和工人较多,分别占38.8%和36.5%。农民在重症患者中占比高(P<0.05)。104例重症中暑患者中,中暑时身处户外的有86例(占82.7%),室内中暑的有18例(占17.3%),户外发病的患者以农田劳作和户外工作较多。户外重症中暑病例分布的工作场所主要包括石化生产、建筑工地、物流企业等。男性在户外中暑的比例高于女性(P < 0.01)。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病例数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病例多发于7—8月,重症中暑病例较多且主要分布在临淄区,户外工作人群以及老年群体是重点防控人群。建议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高温接触时间,加强对气温、气湿等气象数据的监测,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铜陵市高温中暑流行特征,分析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6年铜陵市间高温中暑病例信息和同期天气逐日气温、湿度数据,采用SPSS 19.0分析高温中暑的流行特征,分析中暑人数与气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 2012-2016年铜陵市共报告155例中暑病例,其中,轻症中暑132例(85.16%),重症中暑23例(14.84%),男性121例(78.06%),女性34例(21.94%),<40岁48例(30.97%),≥40~<60岁73例(47.10%),≥60岁34例(21.93%),7月16日至8月15日共发生中暑112例(72.26%),为中暑高发期.轻症中暑人数和重症中暑人数均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湿度无明显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陵市高温中暑病例以中年男性、轻症为主,多发生于7月16日至8月15日,中暑人数与气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0-2014年上海市某郊区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气温资料,探讨中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温中暑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金山区有中暑病例当月的逐日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上海市金山区共报告高温中暑病例155例,男女性别比为2.4∶1,平均年龄50岁。有职业和行为等详细信息的103例中暑病例中,男性中暑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67.6%)和住所(17.6%),女性中暑地主要为住所(44.8%)和农田(24.1%);在住所发生中暑的病例中有80.8%年龄≥60岁。5年间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共48 d,高温日和中暑病例均集中在7、8月份,68.8%的高温日发生中暑病例,高温日中暑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4.8%。中暑人数与高温持续天数、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均气温等气温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高温持续天数的相关系数最大(r=0.690)。结论该郊区中暑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工人、居家老年人和户外劳作的农民是防控的重点对象;中暑主要发生于高温较集中的7、8月,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尤其是持续高温期间是中暑防控的重点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受访专家】朱淑媛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专家现在正值盛夏时节,天气酷热,很容易引起中暑。虽然"中暑"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但究竟什么是中暑,很多人不明就里。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后,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会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的热量会蓄积过多,从而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有致命风险。因此,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重症中暑时,及早发现、做好紧急处理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夏,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受其影响,南通市2013年中暑病人多于往年,现将我中心(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的1例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象因素与中暑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资料表明,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1℃时便有中暑发生。但是,日平均气温与中暑发生关系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我们对南京市区60万自然人群中1988、1994及1995年三个高温气候年份所发生的563例重症中暑病例[1~3]与逐日的气象因素作了逐步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罗晓玲 《现代养生》2013,(18):62-62
每年夏天由于温度高、天气热,就会有很多人出现中暑,特别是受高温、湿度大并且通风不好的环境下从事强度比较大的体力工作的人员发生中暑的危险性最大。如果中暑不能及时的得到有效的救治,就会使病情得到恶化,严重者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就应该对中暑病人做好急救护理,保护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热射病是指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机体散热出现困难,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水盐代谢平衡失调,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脏器功能衰竭的严重病症,俗称:中暑.在中暑分级中,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死亡率可达50%~60%.所以,提醒您在三伏盛夏时对其提高警惕,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温中暑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武汉市1994-2010年每年6-8月的逐日气象因素与逐日的高温中暑病例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筛选气象参数,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中暑与日均温、日最高温、日最低温、日均湿度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T日均温≤30℃情况下中暑主要与日均温有关;在T日均温>30℃情况下中暑与日均温、日均湿都相关.结论 高温中暑的发病与日均温、日均湿有关,并随着日均温的升高,日均湿的协同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一例职业性重症中暑的起因、经过、职业病诊断和鉴定过程并提出防治措施。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及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劳动者接触高温导致职业性重症中暑热衰竭,并伴有心肌损害。应采取综合性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防止高温中暑的发生,在职业性中暑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为有效做好中暑预防和热射病救治工作,确保官兵健康和军事训练任务顺利完成,总后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军各级卫生部门加强中暑预防和热射病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高温预警提出科学训练建议,高温时段尽量减少露天训练强度,完善医学保护措施;密切部门协同,做好防暑降温饮食饮水和药品保障,及时组织训练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训练伤监测报告管理,发生10人以上中暑或者1例热射病时,必须在3小时内报告大单位卫生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中暑防护知识,强化官兵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派专家深入部队,开展中暑防病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