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心理应激与肝失疏泄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论述肝为调适心理应激的先天决定因素之一,肝失疏泄是情志过极的直接原因,肝失疏泄是情志过极的必然结果,阐述了肝失疏泄在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肝失疏泄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肝气郁、肝气逆证是肝失疏泄的主要病理特征;对其源流、发展和现状及其诊断依据与治法方药进行了探讨;并明确了进一步规范两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失疏泄与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是指以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灵枢·经筋》中已有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这说明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筋发生病变,可以表现为面瘫的一些症状。一般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筋脉失养,风寒之邪侵袭所致。但是,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很多面瘫发病与情志失调有很大关系,患者来诊时常常自诉因“生气”或“发脾气”后不久发现嘴歪了。在此种没有明显的感受风寒病史的情况下出现的面瘫,“风寒侵袭”也许并不能成为主要病因,罪魁祸首当属“生气”或“发脾气”等情志变化…  相似文献   

4.
5.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消瘅"范畴,传统观念认为,"阴虚燥热"为其基本病机,立"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之大法。但临床中发现,精神因素所致的糖尿病病人亦不在少数。故我们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肝失疏泄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众所周知,肝脏在中医学中的主要功能被表述为疏泄,并在人体功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疏泄异常,则上述生理功能即不能正常完成,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病理变化.对此,以往的文献大都笼统地称为肝失疏泄.但若加考究则不难发现,肝失疏泄实则包括太过与不及两种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李永峰 《四川中医》2009,(11):15-18
本文从正邪两个方面系统阐述血瘀证的形成与肝失疏泄的相互关系。认为“肝失疏泄是重要的致瘀因素”和“肝疏泄是主要的化瘀力量”,提出“血瘀证从肝论治”和“肝病多瘀”的假说。不仅丰富了肝藏象理论,而且还丰富了血瘀证形成理论。  相似文献   

8.
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博  任路 《吉林中医药》2009,29(3):194-195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脾胃运化,调节情志,以此为理论出发点,结合现代医学及动物实验模型来探讨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的 表明,肝失疏泄应当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本原因。郁而气机不畅,致痰浊血瘀,痰瘀互结,加速了抑郁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从肝失疏泄论治胸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身心疾病,情志失调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险因素。情志致病首先影响肝的功能,肝失疏泄是形成心脉痹阻不畅的重要基本病理机制之一。因此,疏肝解郁法是治疗和预防胸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0-261
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和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肝失疏泄导致胃肠病,出现纳呆、嗳气、腹胀、脘腹痛、腹泻等各种胃肠道症状。临床治疗肝失疏泄导致胃肠病要特别重视疏导肝气郁滞,使肝脏气机条达是治疗的关键;同时通过健脾养肝阴而助肝用,使肝脏阴阳平衡,肝脏气机自然畅达。  相似文献   

11.
试论肝生血气与肝藏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蕾  秦林 《江苏中医药》2005,26(2):44-45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进一步阐明肝为血气化生之所的实质及其与肝藏血的关系,为正确认识诸多肝病的病理特点和进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略论肝气虚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家旭  杨维益 《中医杂志》1994,35(5):264-267
在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肝气虚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肝气虚证的诊断方案及理法方药,认为它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炎疾病及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病证之中,分析了忽视肝气虚证若干原因,并明确在诊断本证时应与肝气郁、脾气虚、肝阳虚及肝郁脾虚证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229-2232
藏象病理生理与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实现中医理论发展创新的关键所在。近年研究显示,肝脏在五脏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中医肝脏病证占总体病证多达40%,上升到重要位置。在肝脏诸多生理作用中,"主疏泄"为肝的基本生理功能,对于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和调节生殖机能具有重要意义。证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证的现代研究为脏象学说本质的研究找到了切入点,为中、西两种医学深层次的沟通与对话打开了窗口。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刻不容缓的任务,将以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为中介,最终实现中、西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勃起功能障碍(ED)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 例E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5 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 例,共完成88 例。试验组服用疏肝解郁方治疗,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2 组均用药8 周。比较2 组治疗4 周、8 周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 评分(包括问题3、问题4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分的变化,观察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 周、8 周后,2 组IIEF-5 中问题3、问题4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上述2 项评分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8 周后,2 组IIEF-5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IIEF-5 评分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评分中性欲减退、情志抑郁、腹胀不适、大便溏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8 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8 周后,2 组S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试验组SAS 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经Ridit 分析,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解郁方可缓解肝郁气滞型ED 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勃起功能得到改善,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5.
从下法的以通为用,调理六腑气机以及推陈致新、调理血气运行两个方面讨论了下法调理气机的作用,该作用是广义下法机理的一个方面.下法理论框架和体系的全面建立对于很好地使用这一法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胃痛可归属"胃脘痛"范畴,肝气犯胃所致胃痛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腕痛连胁,嗳气频繁,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得嗳气、矢气则舒,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中焦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则脘部胀痛,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并配以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7.
从生理学研究出发,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成人版从中筛选出认知功能正常的情绪稳定型和情绪不稳定型被试,采用流体智力、事件相关电位、生物反馈、HPA轴、衰老生物学指标、端粒长度及活性等研究进一步验证我课题组提出的"情志不调-肝失疏泄致衰说"为中医衰老以及肝主疏泄理论增添新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肝气郁、肝气逆是肝失疏泄的始发证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肝气逆证两证的源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探讨,对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与治法方药做了进一步规范;并明确了进一步规范两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肝气虚的病理机制,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从肝气虚论治临床疾病的意义,同时提出肝体阴用阳,肝气易横逆,肝阳易偏亢等认识是造成肝气虚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