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负压引流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术后使用负压引流瓶,对照组术后使用持续电动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总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皮肤积液2例,发生率4.65%,皮瓣坏死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13.95(6/43);观察组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真空负压引流瓶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且操作简单、置管及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硅胶负压引流球管对改良乳癌根治术后皮瓣并发症防治体会。方法病人行改良乳癌根治术,冲洗创面后,分别于胸骨旁和背阔肌前缘皮瓣下各放置硅胶负压引流球管一根,观察病人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硅胶负压引流球管病人发生皮下积液例数明显减少,无;皮瓣坏死发生。结论应用硅胶负压引流球管操作简单,可有效降低改良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国内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方法,它切除范围广,创面大,术区皮瓣下可形成巨大潜在的腔隙,术中广泛清扫小血管及淋巴管,结扎不彻底可造成淋巴漏,且电刀的广泛使用可造成脂肪液化,因此术后术区必然存在大量的积血、积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手术中的护理以及人性化护理的探究。方法:选择12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于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中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乳腺手术,尤其是较大的乳腺肿块或乳腺区段切除术后多需行引流术,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皮片或乳胶管引流.这些引流方式多为被动引流,难以达到较好的引流效果.笔者从2000年至今,在乳腺手术中应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7年6月—2012年9月52例病人腹部切口感染后常规引流换药27例,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5例,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常规换药组:27例病人切口感染后经常规换药25例患者在8~25天内好转,1例病人要求转上级医院,1例并发成人呼吸窘迫死亡,平均住院时23.5±1.5天。持续负压引流组:17例病人持续负压引流5~9天后自行愈合;6例病人持续负压引流9~12天后直接缝合愈合;1例病人自动出院后每日来院换药在15天内痊愈;1例出现坏死性筋膜炎持续负压引流25天内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3.5±2.5天。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具有引流通畅,对腹部切口感染能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可以明显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我科2009年5月引进了手雷式体外负压吸引器进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引流。它比传统式一次性(圆柱形简体状)负压器的更方便,因其体积小、体重轻,深受乳癌患者喜爱。现将其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技术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6例不同软组织缺损应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资料,早期创面清创后置入负压封闭引流(VSD)敷料覆盖封闭持续负压引流,控制创面感染,对于深部软组织良好、表面肉芽组织新鲜的创面,行全厚或中厚游离植皮,对于有骨、肌腱外露的创面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VSD临时覆盖时间为无菌创面5~10d,污染创面14~28 d,感染创面14~36 d;后期各种创面均可全部闭合.结论:采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有利于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为后期创面永久覆盖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护理中使用快速康复护理方法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医院中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0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快速康复护理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一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1],如何避免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常见并发症,是每个手术医师需要面对的困惑,我院在成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基础上,将使用方法改良后应用于跟骨骨折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方法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护理的操作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8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创面应用负压引流技术,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植皮或植皮联合皮瓣转移术。结果:术后5~7d引流后揭除敷料,创面无感染迹象,肉芽新鲜,12例行自体皮移植后创面愈合;5例行植皮联合皮瓣移植后创面愈合;3例再次VSD负压引流术后行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电烧伤创面,可控制感染,改善创面条件,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负压封闭式引流治疗压疮临床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把压疮创面彻底清除,用多侧孔引流管和VSD敷料做引流。结果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医务人员的换药次数,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褥疮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2例褥疮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治疗的主要区别是在术前是否进行VSD负压引流,同时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结合手术治疗,可有效、快速的修复褥疮.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2008年5月~2009年9月,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对收治的83例外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处置,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进行手术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展综合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例术后生活质量、疾病掌握程度与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综合健康教育措施不但可更好改善患者对疾病认知状况,而且对其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巍  何飞熊  谢俊 《中医正骨》2011,23(11):46-47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创伤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起病急、发展快,若处理不当,轻者可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切开减压术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唯一有效的办法。我们于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切开减压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  相似文献   

19.
冯玉玲 《光明中医》2020,(13):2078-2080
目的观察金黄汤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护理蕴毒腐溃型Ⅲ期褥疮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0月诊治的60例蕴毒腐溃型Ⅲ期褥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2组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0. 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护理,观察组采用金黄汤冲洗护理。2组均护理14 d。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 67%高于对照组的83. 33%(P <0. 05)。护理后,2组患者WBC、CRP、TNF-α、IL-6水平及创面疼痛、创面水肿、创面渗出、创面肉芽评分较同组护理前均降低(P <0. 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金黄汤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护理蕴毒腐溃型Ⅲ期褥疮,能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9例.研究组给予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干预,参照组给予碘伏纱条填塞引流换药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