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vid  P  D'  Cruz  张卓莉 《英国医学杂志》2006,9(4):236-24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表现可以是慢性致残性的,严重者可以发生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抗磷脂(Hughes)综合征通常继发于SLE,可以导致病人反复发生血栓和流产,抗疟药、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通常有效,新近出现的一些药物,如霉酚酸酯和生物制剂可能为SLE治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希望,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导致狼疮复发的风险性可能低于预想的情况,但是仍然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仍然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十八世纪末Osler对SLE作了详细报导。1948年Hargraves发现LE细胞。1950年Haserick发现产生LE细胞的LE因子。1954年Mischer证明LE因子是一种抗核抗体。从此推动  相似文献   

4.
刘维  孟娟 《开卷有益》2006,(9):6-13
本期答疑: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哪些临床表现;SLE患者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如何早期发现SLE;SLE病人应当如何治疗;哪些药物能诱发SLE;SLE病人如何通过饮食来调养;SLE患者是免疫功能增强还是低下;狼疮病人为什么脱发;SLE患者可以安全妊娠生育吗;如何判断SLE是否活动;SLE是否会传染。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以皮肤、关节、肾、浆膜、心、肺、中枢神经等多脏器受累的反复活动与缓解的炎症性疾病。从临床角度分析归属风湿性疾病,从病理学角度属结缔组织病(旧称胶原病),从病因论属自身免疫病。 一、分类 近年由于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深入,SLE不仅可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而且抗核抗体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SLE进行详细分类研究。就起病形式看多是慢性、亚急性的,但  相似文献   

6.
病例介绍罗××,女性,42岁,因反复浮肿7年、咳嗽气短一月于1979年4月30日第二次住院。患者于1972年2月开始颜面及下肢浮肿,当时因尿蛋白 ~ 、尿中有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而诊断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ah  Ringold  Cassio  Lynm  顾佳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5):320-320
系统性红班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也叫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时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体内抗感染细胞)异常攻击机体自身的组织器官,诱发炎症和损伤。狼疮多影响育龄妇女,也可见于儿童、青少年和男性。狼疮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有关。该病可影响人体几乎所有器官,肾脏受累最为常见。有些狼疮病例病情轻微(比如仅累及皮肤),而另一些病例病情极为严重(影响包括大脑在内的多个器官)。病程具有发作(活动期)和缓解(非活动期)的特点。2005年6月22日-29日出版的JAMA杂志中含有一篇文章,阐述了狼疮性肾病的现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2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家系进行调查,就其发病诱因、遗传度(Falconer法)、出生顺序(Greenwood和yule法)和分离比(Li-Mantel-Gart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达0.86%,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分离比为0.021 32,不符合单基因遗传;遗传度为52.0%±4.8%,出生顺序在第5胎次以上较多,接近显著水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也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9例男性和612例女性 SLE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男性患者面部红斑、光敏发生率低,胸膜炎和心包炎多于女性.肾脏损害、尿蛋白定量、Ⅳ、Ⅴ型狼疮性肾炎比率、抗 Sm阳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好转率低于女性.结论男性SLE临床表现不典型,肾脏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65-6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及其他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的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即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与硫唑嘌呤均为4周使用1次,治疗12周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运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疗效要优于环磷酰胺,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瘀血病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资料对58例SL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牡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无论有滞瘀血证表现,均存在血液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异常,而合并阏证者血粘度、微循环障碍更显著。这种凝血机制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国外研究得比较广泛,现将有关资料及一些结论性的意见概述于后。问题的由来与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比较,男性 SLE 较为罕见。据报道女男发病率之比约为9:1,也有报告可高达15:1。有人指出青春期前及老年 SLE 的性别分布,女性并不表现如青壮年时那样的显著优势,有报告初潮前及停经后女与男之比仅2:1,但也有报告老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附院血液透析中心(046000)崔玉玲晋城市人民医院李永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治疗困难,易引起患者情绪波动,心理障碍,因此做好身心两方面护理同等重要。1多休息增加白天睡眠时间,避...  相似文献   

14.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院1965~1981年收治的10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12例老年SLE病例作一探讨。临床资料 12例老年SLE患者起病和诊断的年龄均超过60岁,平均66.8岁,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学会(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例,对这些患者给予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两种球蛋白及对症治疗。结果:13例患者症状好转的比较明显,其中12例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住院3个月后出院。1例病情较重的患者,病症缓解的缓慢,同时伴有并发症出现,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结论:我院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科学有效,非常适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患者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护理方法。方法:根据SLE的临床特点,对53例SLE患者进行心理及用药护理、感染预防、合并症的观察及护理,并进行出院健康教育指导。结果:53例在住院期间痛苦减轻,并发症减少,均好转或康复出院;15例伴有合并症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38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SLE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及康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近年来不典型病例有增加趋势。由于类固醇激素,特别是1955年开始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本病后,10年存活率可超过90%,若长期误诊则可能于数年至数月内死亡。当今的重要课题是怎样提高本病早期确诊率和延长存活率。我们对近10年的住院患者,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1971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确诊为SLE的68例,对每一住院病例进行详细复习,发现37例曾发生误诊,现将若干特殊误诊病例摘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阴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身痛如被杖等症状提示阴阳毒损害为面部皮肤、睛目、关节等多系统病变,这与现代医学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多系统损害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结合毒邪的特性及中医相关生理病理学,提出狼毒致病学说,认为邪气偏盛,郁久成毒,毒存于邪,化为狼毒,毒依邪势,邪仗毒威,故狼毒致病具有起病急骤、来势猛烈、变化多端、表现重笃的特点.并以升麻鳖甲汤为基础方对SLE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20.
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剂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南辉  许赤多  赵玲 《医学综述》2014,(7):1288-129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合理剂量。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88例SLE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皮质激素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血清血Ca、甲状旁腺激素(PHT)的水平以及骨密度变化。结果高、中剂量组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患者血清Ca水平及Wards三角骨密度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血清PHT水平显著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骨损率显著高于中剂量组(χ2=4.504,P=0.034)和低剂量组(χ2=5.431,P=0.020),而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中剂量组的疗效近似于高剂量,但骨损伤率显著低于高剂量组,因此临床上可以以泼尼松累计剂量14 g作为SLE治疗的指导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