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病因上焦篇1条(注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提示:暑温性质与成因。讨论:《内经》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揭示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因炎夏季节,邪郁肌腠,化热化火;或因暑热先受,因热贪凉,复感外邪而发。凡体虚元亏,或劳倦过度,尤易感发,内在之虚与时令之湿,每互为因果。二、证状上焦篇22条: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湿病治法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名医吴塘 (鞠通 )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所著《温病条辨》首倡三焦辨证 ,除了系统整理前人湿病治疗精华之外 ,对湿温病的生理病理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论述颇详 ,拜读之余 ,感触甚多 ,其温病理论不仅包括湿温症而且也包含许多内伤杂病的理论与实践在内。今不揣浅陋 ,择其要而略述于后。1 湿邪特性与生理病理 湿邪致病有内外两途 ,在外者与水同类 ,吴氏谓 :“在天之阳时为雨露 ,阴时为霜雪 ,在山为泉 ,在川为水 ,包含土中者为湿”《条辨 ,下焦》,感受雾露或淋雨 ,久处湿地 ,水湿作业 ,皆可得之 ;在内者多责之脾 ,姿食生冷肥甘 ,久坐…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在温病治疗中主张先立法、后择方。其立法按照药物性味特点,攻邪用辛凉、苦寒等法,扶正用甘寒、成寒等法,并根据邪正虚实不同阶段,组成诸复法使用。  相似文献   

4.
闫东庆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17-1118
《温病条辨》对痢疾一证的治法具有诸多特点:首倡既病防变,逆流挽舟;针对病因强调除湿;春温久痢,顾护阴液;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则予以扶正祛邪,温清并施;久痢邪少虚多之证重在补益固涩;少阳之证则不忘行血消食;久痢入血每多治血顾气;对于噤口,既考虚实,又析病位、病因,务使法法中肯。  相似文献   

5.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7.
刘宏艳  韩娟  肖照岑 《吉林中医药》2008,28(2):139-140,144
<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相似文献   

8.
神昏是以不省人事,神志昏迷为特征的常见内科急症,中医历代所述之“昏迷”、“昏蒙”、“昏厥”、“谵昏”等,均属神昏范畴.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疾病,皆可致清窍闭塞,神明失守,发为神昏.  相似文献   

9.
暑温主证形似伤寒病暑温,右脉洪数左小分,大汗面赤口渴甚,在手太阴白虎神;脉芤加参身重术,脉散欲脱生脉寻。 [注释]夏季天气炎热下射,感受暑热之气而发病。表现暑热之气,伤及上焦气分,阳热偏重症候:用辛凉重剂白虎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志承叶桂之说,集先贤之论,参以已验著成《温病条辨》,其以三焦学说为经,卫气营血学说为纬,进一步提出了温病、湿病的辨证论治纲领。本文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气化则湿亦化""苦与辛合能通能降"、治温必"时时预护"阴液的论述,探讨了"辛凉透散,苦辛通降,宣气化湿,清热养阴"四种特治法在温病、湿病中的运用,体现了吴氏的临床经验于后学临证无不小补。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病邪处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温传之中焦,因土为杂气,兼证甚多,皆以苦辛寒、苦辛淡立法,因“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燥湿清热,寒能清热,淡能渗湿也”。笔者拟就湿热病邪从上焦传至中焦的不同形式,对其在中焦的治法方药作以下探究。  相似文献   

12.
暑温     
暑的涵义暑为六淫之一,指夏令日光逼照之下的炎热之气而言,所谓"暑者炎热也".六淫中暑、燥、火属热,风、寒、湿属寒,暑从火中来,燥甚则化火,故暑、燥、火是热的不同程度而已;风乃寒之渐,湿甚则化寒,故风、寒、湿是寒的不同程度而已;可见六淫中不外乎寒、热二淫,而其中暑属热,暑的本性与火是相同的,惟其热的程度尚不及火而已.  相似文献   

13.
暑温     
暑热与水湿互结歌括阳明暑温舌黄滑,头昏面赤身热发,脉来洪滑小便短,渴与饮凉饮不押,得水则呕按胸痛,便闭小陷枳实加。注释:暑气兼有湿热,是中焦阳明暑温兼水结在胸之证。暑热则脉洪数而大,面赤恶热,头昏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苔黄  相似文献   

14.
暑温     
凌×,年周岁,六月间,病壮热神昏抽搐入院,经西医腰椎穿刺等检查确诊为“乙脑”,经治不效,通知病危,并嘱家人准备后事。乃求治于中医。症见:壮热(体温41℃)不退,神志昏迷,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两目上吊,鼻唇干枯,小便短少,大便未解。舌质干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暑温,急投紫雪丹一瓶,分四次,温开水调匀灌服。次日,仍壮热(体温40.8℃),症所如前述。处方:竹叶、知母、石斛、玄参、生地、钩藤各9克,生石膏24克,芦根12克,甘草3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温药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温病条辨》治法禁忌与护阴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4):5-6
温病以热盛伤阴为基本病理特点,因此,祛除温邪,保养阴津就成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人体阴津在温病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关于保津养阴治法的论述,对某些治法对阴津的损伤也有论及。《温病条辨》从保阴津的角度告诫后学注意慎用禁用某些治法,以防津液损伤,论述详尽,对温病临床很有指导意义。1 邪在卫表,忌辛温解表治疗温病,首当忌辛温解表。吴鞠通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对此,他在自注中说:“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  相似文献   

18.
<正>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说的总结性文献。二十年前,笔者曾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并将其中湿温、风温部分整理成文分别刊载于《广东中医》1960年第6期及1962年第10期。今将春温部分作为续篇,借本刊一角予以交流,希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曰:“病温者,精气先虚”;温病治疗,宜刻刻顾护阴精,用药忌刚喜柔。《温病条辨》一书,“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故而遣药多为辛凉甘润之品,即苦寒泻火之类,亦宜审慎,“盖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气化火……,于应用芩连方内,必以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其重阴精之意,跃然纸上。然是书之方,选用温热之品者亦复不少,内蕴微妙之意,今试析其运用大略于后,昭其奥理,冀裨于用。然才浅识薄,疏漏错误之处,尚望赐教。  相似文献   

20.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