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7例股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提出必须针对这三大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术前正确评估、宣教及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行静脉穿刺,尽量选择上腔静脉置管;必要时采用小肝素药物预防.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做好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并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长时间股静脉置管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时间股静脉置管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机械装置在预防DVT中的疗效。方法对213例股静脉置管达14d的患者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29例DVT。排除29例患者余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行常规护理,治疗组105例行常规护理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联合机械装置,定时行彩超检查深静脉情况。结果继续观察25d,对照组发生DVT22例,发生率为27.85%,治疗组发生10例,发生率为9.52%,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间股静脉置管患者容易形成DVT。抗凝治疗联合机械充气加压装置能预防长时间股静脉置管引发的DV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12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分析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栓发生情况与置管位置、成功置管的穿刺次数及置管后的留置时间.结果 血栓形成与置管位置的关系,股静脉为置管通路时形成血栓的的概率较高为22.22%,高于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发生率与置管时间的关系,当留置时间小于1个月,血栓发生率为0.00%;留置时间为1~3个月,血栓发生率为1.69%;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血栓发生率为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7,P=0.029).穿刺次数>3次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次数较少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0,P=0.042).结论 留置时间越长,穿刺次数越多血透患者发生血栓的概率就越高;同时穿刺位置也会形象血透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颖娇 《求医问药》2014,(17):86-87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 :对2011年12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34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这34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是因为中心静脉置管固定不当而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有6例患者是因为个人原因而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有3例患者是由于护理人员监管不当而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固定不当、个人原因和护理人员管理不当是导致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只有及时对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妥善地固定其中心静脉置管并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巡视,才能有效地降低其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意外脱落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血液透析室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解决办法。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度血液透析中心133名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析导致并发症的原因,对并发症采取的解决方法。结果13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血栓13例,发生感染31例,导管位置不良35例,导管破损、裂缝9例,脱管患3例,中心静脉置管与血液透析管路不匹配1例。结论加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颈外静脉和股静脉两种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两个部位的血管情况,随机选取经颈外静脉(40例)和股静脉(40例)两种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两种途径置管的应用情况。结果: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及舒适感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导管堵塞、置管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与经股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相比,局部感染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有较好的舒适感。因此,除特殊情况(颈部疾患或危重症抢救)外,肿瘤患者化疗或静脉高营养应优先选取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1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心静脉置管组37例,外周静脉置管组34例.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35/37),外周静脉置管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1%(33/34),P>0.05.中心静脉置管中位留管时间为91天,外周静脉置管中位留管时间为5天,P<0.001.中心静脉置管组没有1例发生化疗所致栓塞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而外周静脉置管组则有64.7%的病例发生化疗所致药物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在肿瘤病人的化疗、抢救和高营养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对120例血液灌流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类型、形成原因及主要处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局部渗血32例,导管堵塞11例,置管部位感染2例,导管脱落3例,72例未发生并发症。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可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保证血液灌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计划股静脉置PICC作为置管补救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非计划股静脉置入PICC的成功率,留置时间,有无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43例,遂经股静脉成功置管,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留管时间16d(7~35d),无DVT出现。结论非计划股静脉置入PICC作为经外周置管失败补救措施中确实收到了好的效果,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全部患者未出现DVT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张劲 《中外医疗》2009,28(18):48-48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DVT形成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70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并与70例同期住院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平均时间是住院后16d;62例DVT发生在瘫痪侧肢体,8例在双侧158例发生在小腿,12例累及大腿;肌力0~1级56例,3级以上14例;有下肢静脉穿刺置管38例,DVT平均发生在置管后14d;DVT患者平均血浆纤维蛋白浓为4.8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g/L(P〈0.05)。结论重度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血浆纤维蛋白增高等是发生DVT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从到我院接受治疗的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1岁患几率(5.71%)明显低于1岁患儿(22.86%);肱静脉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几率(26.47%)明显高于外周中心(12.50%)、颈内静脉置管患儿(5.00%);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18.10±1.21 d)明显长于肱静脉(5.83±2.51 d)、颈内静脉置管(6.21±1.01 d),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儿深静脉血栓发生与其自身年龄、置管方式有直接关联。结论掌握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及早实施有效的护理,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张林  廖丹  李红 《西部医学》2011,23(9):1715-17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经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421例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与发生DVT之间的关系。结果 8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留置导管7例(87.5%),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1例(12.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8例患者中有4例(50%)是糖尿病肾病,2例(25%)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12.5%)高血压肾病,1例(12.5%)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带管时间8小时~9个月,平均6.3个月。8例患者留置时间平均7.6个月,与总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0岁及以上病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病例(P〈0.01)。结论 DVT发生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还与年龄、疾病、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透患者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其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于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3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其中1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作为DVT组,其他124例作为非DVT组,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置管前水肿、服用低分子肝素、病理类型为糖尿病肾病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服用前列腺素E1、服用阿司匹林和病理类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和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低体质量和患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及置下腔静脉滤器且行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5例周围型DVT患者行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综合治疗;对15例髂股静脉血栓及10例髂外至腘静脉血栓,因其完全阻塞血流,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于静脉腔内将导管插入血管内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共治愈32例,其中包括经溶栓导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中央型血栓15例及混合型血栓10例;经外周静脉溶栓7例;显效12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有效6例(经外周静脉溶栓).结论对周围型DVT患者应行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综合治疗;对中央型血栓及混合型血栓患者应及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行经导管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9例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置管相关血栓情况,分成血栓组(128例)和无血栓组(241例)。制作置管血栓危险因素调查表,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种类、置管部位、预防性抗凝、活动度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对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369例患者中128例患者发生了置管相关血栓,发生率高达34.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 结论 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易发生置管相关血栓,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次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53例,B超检测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病变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患者血栓发生率为52.8%(28/53)。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栓形成比例均显著性增高,其优势比值分别为3.45(95%CI1.89—18.53),2.69(95%CI2.01~20.21)及2.87(95%CI2.83~15.36)(P〈0.05)。结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风险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监测重症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前后管腔内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凝血功能正常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7例,术前抽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置管〉48h者在抽血复查CRP、D—Dimer、PLT、PT、APTT、FIB、TT且病情允许情况下,行B超检查监测深静脉穿刺管内管外是否有血栓形成,并取样送病理检查。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管腔内血栓的价值。结果7例患者静脉穿刺置管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超声检查见导管内血栓形成,经病理检查支持B超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监测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的常用途径,本文拟探讨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住的306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食管癌手术史、病理类型、食管癌TNM分期、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和糖尿病病史)和置管资料(包括穿刺肢体、PICC导管类型)后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PICC相关性血栓共发生25例,发生率为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放疗史、PICC导管类型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TNM分期(OR=2.879,95% CI:1.135~3.486)、静脉血栓史(OR=5.048,95% CI:1.712~14.835)和PICC导管类型(OR=3.764,95% CI:1.239~11.985)是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PICC导管类型是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s a serious and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in hemodialysis (HD)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rombosis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and auxiliary branches in Chinese HD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internal jugular venous catheter and to explore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Fifty-four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with an indwelling catheter were enroll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thrombosis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subclavical vein, brachiocephalic vein and superior vena cava was assessed by vascular ultrasound. Collected were data on age, gender, ultrafiltration volume, Kt/V, blood pressure, levels of hemoglobin, serum albumin, lipid, calcium, and phosphorus, and parathyroid hormon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short-or long-term double lum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mong them, 42 patients had the catheter placed into th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12 patients into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Different degrees of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were found in 33 patients (61.1%). The prevalence of thrombosis in the jugular vein, brachiocephalic vein, subclavical vein and superior vena cava was 61.1% (33/54), 44.4% (24/54), 16.7% (9/54) and 5.6% (3/54), respectively. Among the 33 HD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the percentages for one, two, three and four affected veins were 27.3% (9/33), 45.4% (15/33), 18.2% (6/33) and 9.1% (3/33), respectively. Twelve (12/33, 36.4%) of the 33 HD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had clinical symptoms. Nine patients (27.3%) had edema of the upper extremity and 3 (9.1%) had new-onset symptoms of pulmonary embolism such as cough, chest distress and short breath. The incidence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malignant tumor and levels of lipoprotein a and homocyste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D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than in those without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Logistic regres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igh level of homocysteic acid was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HD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nese HD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s quite high, especially in tho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alignant tumor, high levels of serum lipoprotein and homocysteic acid. Its clinical symptoms are insidious but dangerous. High level of homocysteic acid may be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ent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nese HD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