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临床特征及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便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经该院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常规CT上均可见广泛小透亮影、囊状影均匀分布于两肺,没有中央与周围型之分,也没有上中下野的差别,囊性气腔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HRCT上表现为两肺均匀薄壁小囊腔,所有囊腔囊壁完整,囊壁厚度为1~2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结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疾病,CT尤其是HRCT扫描呈网状阴影或均匀分布的囊性气腔影应高度怀疑为PLAM,临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胸部X线片、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表现。结果胸部X线片无特异性,1例胸部X线片无异常发现,1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的网状和线条状阴影,小蜂窝状或多发小囊状影,3例表现为气胸,2例表现为右侧胸腔积液。无一例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规CT扫描虽然发现直径较大的囊腔样病变,但囊壁显示不清,HRCT扫描病变显示清晰,表现为两肺从肺尖至肺底弥漫分布的囊状改变,均有薄壁,壁厚约1mm,边缘清楚,厚薄均匀。大部分囊腔直径〈20mm。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HR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胸部HRCT改变.结果 13例均为女性,年龄28 ~ 57岁,平均40岁.11例患者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均匀分布、多发的薄壁气囊影,直径数毫米至2 cm,囊壁厚1~2mm,气囊影无分布差异;囊腔周围为正常肺组织;2例患者弥漫分布大小不一囊腔、周围未见明显正常肺组织.1例患者左侧胸腔积液、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是诊断本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及CT特点。结果本组5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患者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直径5~20mm。其中双侧胸腔积液并双侧气胸1例。结论螺旋CT能全面显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特征性表现,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清,HRCT扫描病变显示清晰,表现为两肺从肺尖至肺底弥漫分布的囊状改变,均有薄壁,壁厚约1 mm,边缘清楚,厚薄均匀.大部分囊腔直径<20 mm.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LAM的临床表现特征、肺功能检查结果及CT征象.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8、40和4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3例均有低氧血症.CT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多个小囊状透亮影,囊壁薄,厚度均匀,壁厚约1mm左右,HRCT囊腔影薄壁显示清晰.结论:PLAM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咯血、自发性气胸、乳糜胸及低氧血症,HRCT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2例PLAM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PLAM为一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咯血、气胸、乳糜胸等,极易被误诊。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改变,显示两侧对称弥漫性广泛囊状影。结论:对于年轻育龄期女性反复出现气胸、乳糜胸,胸部HRCT提示囊状改变,需考虑PLAM,预后差,无特效治疗。  相似文献   

8.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病理与胸部放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淋巴管肌瘤病或称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1],主要累及肺、纵隔淋巴结及腹部淋巴结的少见疾病.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由Burrel及Ross于1937年首选描述,Cornog及Enterline在1966年将此病命名为PLMA,是一类少见的、发生于特殊人群的、具有特别临床经过和预后的疾病[2].其病理特征是肺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壁、肺泡间隔、肺血管、淋巴管及胸膜的平滑肌进行性不规则增生,导致弥漫性肺间质病变.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气胸、乳糜性胸水或腹水、间断性咯血及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征.该病是一种罕见的综合征.以前只有病理检查才能发现,但是随着高分辨率CT(HR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影像科医师可以直接观察到这种改变,它在HRCT上表现为小囊状影及囊状影的壁.笔者将其有关病理及HRCT特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胸部X线片、多排螺旋CT(MSC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PLAM的临床和胸部X线片、MSCT表现.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PLAM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2例),咯血(2例),反复出现的气胸(2例)和乳糜胸(1例)等.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网状阴影(2例)、蜂窝状透亮区(1例)、气胸(2例)和胸腔积液(1例)等;MSCT特征性表现:2例见双肺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薄壁、囊状透亮区,囊腔直径3~15 mm.1例广泛性囊变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并胸膜增厚、粘连,确诊后3个月死亡,余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PLAM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肺间质病变,胸部X线片表现缺乏特征;MSCT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尘肺胸部圆形小阴影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间确诊的尘肺56例(Ⅰ期7例、Ⅱ期13例、Ⅲ36例)和6例无尘肺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例Ⅲ期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未见明确的圆形小阴影,5例Ⅲ期尘肺患者仅在大阴影附近有少许稀疏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和无尘肺(0期)的6例患者只在CT扫描上有弥漫性分布的p影,其余50例尘肺患者在X线胸片和CT上均有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50例中,于上、中肺区分布较多23例及上肺区分布较多18例,占82%;X线胸片显示,圆形小阴影在中、下肺区分布较多7例.CT显示,圆形小阴影以上、中肺区较多3例,在上、中、下肺区呈均匀分布4例.X线胸片显示,2例Ⅲ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上、中、下肺区均匀分布,而CT显示以中肺区较多.除1例Ⅰ期尘肺的圆形小阴影在肺的前、中后部均匀分布外,其余49例尘肺患者的圆形小阴影均在肺的后部分布较多.6例无尘肺(0期)和50例呈弥漫性圆形小阴影的尘肺患者的CT显示,结节呈小叶中心分布lO例(0期4例、Ⅰ期6例),呈淋巴管周围分布46例(0期2例、Ⅰ期1例、Ⅱ期13例、Ⅲ期30例).结论 圆形小阴影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与多排螺旋CT(MSCT)薄层重组对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HRCT是否能被MSCT薄层重组所替代。方法:搜集同时做HRCT及MSCT薄层重组的弥漫性肺疾病患者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患者在MSCT薄层重组中48例有不同程度的肺内改变:双肺弥漫性或散在小结节影12例;肺内弥漫分布网格状改变22例,可显示小叶间隔线增厚;肺内弥漫分布囊状透亮区病变14例,可显示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HRCT图像可更加清晰地显示肺内小结节影分布情况,弥漫分布网格状影像,对于弥漫分布囊状透亮区,HRCT能够明确分辨小叶中央型及全小叶型病变,51例均有阳性发现。结论:MSCT薄层重组对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阳性率与HRCT无明显差别,但细节分辨率及图像质量低于HRCT,因此不能完全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部高分辨率CT重组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HRCT扫描图像进行对比,探讨能否替代HRCT扫描。方法:应用GE Light 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对80例肺部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在常规扫描基础上行后处理HRCT重组,由3名有多年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HRCT重组像与HRCT扫描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值(0.09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图像上在正常肺支气管、动脉、静脉等组织的显示图像相似,图像质量好,均为A级。A级率中,HRCT重组图像A级率(71.25%)高于HRCT扫描(60.00%),亦能在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上利用Batch模式进行后处理多平面重组,可弥补HRCT扫描的不足。HRCT重组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和降低辐射剂量。结论:肺部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处理HRCT重组图像均近似或优于HRCT扫描像,且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和降低辐射剂量,可以替代HRCT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HRCT(high-resolution)首次检查的恰当时间.方法:对8例六氯乙烷急性肺损伤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在肺损伤后(首次9.50~10.00 h,第2次27.25~30.50 h,第3次51.20~56.00 h)行胸部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首次CT检查,7例(87.5%)图像未显示异常,1例(12.5%)图像显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毛玻璃样”改变;第2次CT检查,7例(87.5%)图像显示肺呈“毛玻璃样”改变,部分伴实变影,1例(12.5%)并发纵隔气肿,其中6例(75.0%)CT检查首次显示异常,1例(12.5%)正常;第3次CT检查,图像均显示肺呈“毛玻璃样”改变,部分伴实变影,其中1例(12.5%)CT检查首次显示异常.第2次CT首次显示异常率(75.0%)明显高于首次CT检查(12.5%)及第3次CT检查(12.5%)(x2=15.54,P<0.05x2=13.98,P<0.05).结论:建议六氯乙烷急性肺损伤CT首次检查在27.00~30.00 h内进行.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周围型肺癌HR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医学观察选择我院收治的25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同时接受常规螺旋CT和HRCT检查,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检查结果。结果增强扫描前CT值在26~46HU之间,病灶增强扫描后不同时点CT值为:60s56~90HU,120s34~75HU,240s30—50HU。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HRCT检查与常规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HRCT对于液化、钙化、空泡、支气管气相等密度特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细毛刺、光滑等边缘特征,以及不规则形、分叶和类圆形、圆形等性状特征检查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螺旋CT检查。结论HRCT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早期周围型肺癌临床检查和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和高分辨CT(HRCT)早期检测煤工尘肺小阴影、阴影融合与肺气肿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77例煤工尘肺患者、36例无尘肺煤工和37例健康非煤工接受多层螺旋CT机无间隔胸部容积扫描及HRCT扫描,对所获得的CT图像进行煤工尘肺小阴影密集度分级、平均肺密度值和肺气肿指数测定,并与其X线胸片诊断结果对照.结果 对77例煤工尘肺患者CT和HRCT诊断的尘肺小阴影密集度分级与X线胸片尘肺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771,P<0.01).CT和HRCT诊断尘肺的敏感性达到98.70%,在X线胸片确诊的77例煤工尘肺患者中,CT和HRCT评估76例为煤工尘肺,可疑1例.CT和HRCT从36例X线胸片无尘肺煤工中检出8例(22.22%)达到小阴影密集度1级;从73例Ⅰ~Ⅱ期煤工尘肺患者中,检出26例(35.62%)阴影密集度≥3级,其中3级密集度阴影20例,4级密集度阴影6例;对4例X线胸片Ⅲ期煤工尘肺患者,CT和HRCT与X线胸片诊断结果相同.从113例煤工中,X线胸片检出肺气肿7例(6.19%),CT检出36例(31.86%).CT尘肺小阴影密集度1~2级组的CT平均肺密度值最高,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无尘肺组和小阴影密集度4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73、F2=-23.00和F3=57.72,P<0.01或P<0.05).结论 从多层螺旋CT获得的CT和HRCT影像,与X线胸片比较,对煤工尘肺小阴影、阴影融合与肺气肿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可为煤工尘肺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先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艾滋病合并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6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病变病例及其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胸闷,4例咳白色泡沫痰,3例高热(>39.5℃).WBC升高2例,降低4例;血沉增快3例;1例癌胚抗原明显升高达52.20 n...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CT(HRCT)在矽肺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13例矽肺的高分辨CT(HRCT)所见,并以X线后前位胸片及常规CT作对照,进行分析讨论。由于HRCT提高了CT的空间分辨率,能充分展示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能对肺内微小结节、血管扭曲、蜂窝样网影、胸膜下线影、胸膜下小节等表现进行观察,故远优于胸片及常规CT。认为在以X线胸片为依据的矽肺的诊断中,HRCT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