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1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所有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出血组中年龄≥60岁、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史、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所占比例高于未出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单纯Hp感染、单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及Hp感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均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单纯Hp感染并不能增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性,但若与年龄≥60岁、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史等因素同时出现可增加其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将我院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A组给予NSAIDs观察,B组未给予NSAIDs观察;并观察比较性别、心血管病史、胃镜表现、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水平(Hb)。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消化道溃疡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心血管病史、Hb、住院时间、止血效果等方面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NSAIDs是引发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老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止血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198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周内是否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组(86例),和非NSAIDs组(112例),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比较,NSAIDs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P <0.05),大便隐血阳性率高 (P <0.05) ;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溃疡≧1cm的情况更多见(P <0.05).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产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消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200例非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p感染和服用NSAID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Hp感染服用NSAIDs的患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患胃溃疡之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服用NSAIDs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NSAIDs对胃溃疡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而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消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200例非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p感染和服用NSAID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Hp感染服用NSAIDs的患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患胃溃疡之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服用NSAIDs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NSAIDs对胃溃疡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而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共18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75例,未出血组105例,分析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单纯服用NSAIDs是出血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值(95%CI):0.9(0.5~ 1.7),P=0.003]、消化性溃疡史[OR值(95%CI):1.4(0.7~2.6),P=0.006]、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OR值(95%CI):2.1(1.4~3.0),P=0.007]、单纯Hp感染[OR值(95%CI):3.2(2.1~4.2),P=0.001]、心脑血管疾病病史[OR值(95%CI):1.3(0.5~1.9),P=0.005]、单纯服用NSAIDs[OR值(95%CI):2.4(1.6~3.5),P=0.001]是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合并服用NSAIDs可提高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病率(P<0.01).结论 Hp感染合并服用NSAIDs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和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在内镜下的特点,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85例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分析NSAIDs相关性胃病的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并探讨其防治措施。结果在内镜下观察,85例患者当中有52例患者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发生率61.18%。其中,食管损伤的发生8例(15.38%);胃腔内损伤的发生34例(65.38%):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10例(19.23%)。经过约1~3个月的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胃镜复查,患者的症状以及内镜下的表现情况都有所好转——部分溃疡愈合,糜烂减轻,炎症消失,出血停止。结论内镜下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的患者其粘膜损伤率比较高且损伤程度不同,因此在必须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胃病的条件下,一定要注意消化道的各种损伤并及时的进行相关治疗或者进行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年龄、发病前是否存在诱因、内镜下病变部位及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诊断的496例患者,根据其发病前是否长期服用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药物特别是NSAIDs,分为服药组86例与未服药组410例,研究其发病年龄、发病前是否存在诱因、内镜下病变部位及是否存在Hp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大(P<0.05).服药组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多于未服药组(P<0.05).服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两组发病前是否存在诱因比率及Hp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发生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比率高于未服药组[45.0%(27/60)比20.4%(73/357)](P<0.05).结论 不同性别的患者应用NSAIDs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没有明显差别,而服药者年龄较未服药者偏大.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较未服药者明显增加,出血量未因服药剂量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陈德 《现代养生》2014,(14):161-162
目的:观察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未服用NSAIDs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作对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超过60岁以上、伴有消化道溃疡史、心脑血管病史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消化道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胃镜下观察,实验组胃粘膜损伤率较高,而胃、十二指肠溃疡率较低,相比对照组,以上各差异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既往消化道溃疡史、心脑血管病史等患者服用NSAIDs容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用药时应当对带有相关危险因素患者提高警惕;该病发病症状不明显,胃粘膜损伤较多且严重,但明确病因后通常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效、快速的治疗方法,观察云南白药、凝血酶治疗药物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36例)应用奥美拉唑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凝血酶粉口服或鼻饲,对照组(35例)单用奥美拉唑治疗.疗程1周。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呕咖啡样物或鲜血停止时间、大便隐血试验阴转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云南白药、凝血酶粉口服或鼻饲.能缩短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思密达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中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例应用NSAIDs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同时应用思密达,对照组(30例)无任何预防性治疗,观察两组NSAIDs相关性胃病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0%、6.0%、6.0%,与对照组的16.7%、13.3%、1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思密达对NSAIDs相关性胃病及其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甾体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50例和非出血组70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伴有既往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4项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道出血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均是影响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中单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会增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年龄≥60岁、消化性溃疡病史、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出血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因素同时出现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性,临床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金爱龙 《现代保健》2011,(35):123-124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和胃镜下特点.方法 分析2005年11月~2010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或治疗NSAIDs相关的上消化道溃疡46例,并排除Hp感染的干扰.结果 46例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占30%;多发性溃疡和巨大溃疡较多,分别为22例(47.83%)和25例(32.60%);胃溃疡多于十二指溃疡,分别为34例(73.91%)和12例(26.09%);胃体溃疡多于胃窦溃疡,分别20例(43.48%)和12例(26.09%).结论 无消化性溃疡典型症状及以出血为首发症状比例较多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多发性溃疡和巨大溃疡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胃镜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谈燕群 《现代保健》2012,(26):128-129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62例NSAIDs相关性胃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根据治愈后是否维持治疗分成维持治疗组和未维持治疗的对照组,随访半年观察溃疡的复发情况。结果:62例溃疡患者平均年龄(63±9.8)岁,有14例合并Hp感染,其中因腹痛就诊12例,消化道出血36例,穿孔2例,胃肠道感染9例,营养不良及其他原因3例。经治疗后60例治愈(其中56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经手术治疗),2例溃疡未愈合。60例治愈患者中有44例继续PPl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维持治疗,随访半年后有5例溃疡复发,另16例未维持治疗患者有9例复发。结论:NSAIDs相关性胃溃疡老年人多发,与Hp感染无关,常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PPI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维持治疗有助于预防溃疡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老年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血红蛋白(HGB)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HGB水平及PLT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治疗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在缩短患者止血时间、提高患者HGB水平及PLT计数方面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唐银芝 《药物与人》2014,(7):126-127
目的:观察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观察组选取7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时对照组选取符合胃镜诊断标准的680例消化性溃疡或黏膜糜烂出血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镜特点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观察组非甾体抗炎药应用下患者的住院时间(11.43士4.76)d和死亡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2士5.56)天和死亡率5.29%(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及时发现合理规范用药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龙菊 《现代保健》2010,(21):82-83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78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分析其胃镜下表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临床表现等。结果78例患者中胃溃疡35例(占44.87%),十二指肠溃疡21例(占26.92%),复合溃疡5例(占6.41%),胃黏膜糜烂17例(占21.79%)胃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全部患者均行Hp检测,有8例为阳性(占10.26%),说明Hp的存在并未加剧NSAIDs相关件疾病的发生。78例患者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47例(占60.26%),中青年患者31例(占39.74%),说明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以胃溃疡多见,老年患者为主,常为无痛性,NSAlDs是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原因.方法 调查上消化道出血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116例)和非NSAIDs组(41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溃疡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患者的年龄(57.4±12.1)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占65.5%(76/116),均较非NSAIDs组的(44.6±11.9)岁、25.0%(103/412)高(P<0.01);糜烂、多发、复合型溃疡病灶在NSAIDs组更多见(P<0.01或<0.05).结论 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抗消化性溃疡药对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兰索拉唑组、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在维持原来治疗方案继续服用NSAIDs的基础上,分别加服兰索拉唑15 mg,qd,法莫替丁20 mg,bid和铝碳酸镁2 g,bid。观察3个月时间后,对三组胃粘膜损伤及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兰索拉唑组比较,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胃粘膜损伤及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兰索拉唑防治胃粘膜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方药,每天有超过3000万人服用。在我国,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调查显示,服用非选择性NSAIDs的患者镜下溃疡发生率高达15%~25%,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加可3.2倍,下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加2.6倍,这充分说明非选择性NSAIDs对胃肠道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