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魏黎明  刘士彬 《职业与健康》2013,(22):3040-3042
目的通过对各类成分血液输血反应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增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对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1年1月—_2013年1月各科室的输血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4303人次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20次,总输血反应率为0.46%。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主要为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70.0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0.00%。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液制品、输血史、过敏史的输血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输入全血、有输血史及过敏史是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患者,有过输血史和过敏史的患者输血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观察,尽量少输入全血,根据患者需要采取成分输血,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收集3家医院68 742例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统计分析临床输注不同血液制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和免疫溶血反应产生抗体的情况。结果 68 742例临床输血患者中247例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其中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19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占86.01%;54例溶血输血反应患者中45例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产生的抗体多为IgG类Rh血型抗体和抗-HLA。结论 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过敏及发热反应为主,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因患者既往免疫产生了IgG类抗体,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临床明确输血反应种类后,选用合理血液成分输注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西安大兴医院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提出预防改进措施,实现血液安全预警。方法 按照发生原因、发生时间段、事件严重程度对西安大兴医院各部门2020年6月—2022年6月通过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网络信息平台上报的37例临床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生类型、输血血液成分种类对本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通过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51例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上报的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分级主要是Ⅲ级,共25例,占67.57%;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前3位发生原因共占67.57%;发生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夜间值班和上午下班前1 h,共占81.08%。上报的输血反应共51例,均为非感染性反应,主要发生于红细胞输注。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7例,占52.94%,过敏反应23例,占45.10%。结论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的风险管理、积极上报与分析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及血液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输血37686人次,输血反应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22%;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明显高于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反应,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红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输血反应率逐年下降,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及时准确上报输血反应,科学合理的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输血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全血或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观察患者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结果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滤过率99.7%(P〈0.05)、血小板滤过率96.5%(P〈0.01),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2年复发转移发生率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输血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输血性免疫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韦庆成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365-1366
目的探讨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临床出现急性输血反应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据。结果我院去年共输血人数约3500例,其中出现急性输血反应的30例,发生率为0.86%。其中轻微过敏反应9例,发热反应15例,急性溶血性反应2例,全身性皮疹3例、大量输血后引起出血1例。发热占50%,高于其它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中,冰冻血浆19例,机采血小板8例,洗涤红细胞2例,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显著高于其它输血内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输血前需对患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输血指征,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各类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免疫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建立一套比较完整、适宜的输血程序.方法:通过血型鉴定、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抗体效价测定等实验技术,分析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各类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输注56 825例中,其中全血218单位,红细胞悬液21 301单位,洗涤红细胞262单位,血小板8 580单位,血浆26 464单位,共发生输血反应123例(占0.22%);检测出的红细胞相关抗体11例,以特异性抗体占绝大多数(7例),而这些特异性抗体大多为Rh系统的抗体,尤以抗-E、抗-D最多(各2例)、抗-e1例、抗-c1例、抗-M1例,其他冷凝集素1例,非特异性抗体2例,自身抗体1例、抗体效价为16-128不等.结论:该院的输血反应发生率虽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输血前开展抗体筛选、血液辐照等,可以避免或减轻免疫性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输血患者发生发热性非溶血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危险因素,并分析预防控制的对策.方法 选取医院2011-2014年发生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48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疑似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8例受血者及其对应8例供者血液进行血培养并采用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共输血24805次,发生FNHTR48次,发生率0.19%;其中受血者年龄>60岁、有输血史、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使用的血液失效期≤5d时,FNHTR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送检8例患者的血培养标本,结果 3例阳性,阳性率37.5%;送检的8例供血者的血培养标本,结果1例阳性,阳性率12.5%;1例阳性供血者血液来自2012年失效期5~15d的悬浮红细胞.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培养共分离出4株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6%和3.7%;而头孢曲松和呱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83.9%和79.4%.结论 FNHTR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有输血史、妊娠史、失效期短、未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医院应继续加强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监管力度,确保血液质量,降低FNH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在临床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时遇到的不良反应,以作为科学和安全用血的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本院输血治疗的187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分析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一步研究与输血反应发生率有关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怀孕史、科室以及输注的血液成分和效果等。结果 在18788名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共有95例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为0.51%。其中,非溶血性发热的输血反应共有53例,占总不良反应的55.79%;过敏反应为33例,占总反应的34.74%;寒战反应有9例,占总反应的9.47%。在20~59岁的人群中,男性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4%,而女性为0.36%,两者的差距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有输血史的38例占比为40.00%,无输血史的57例占比为60.00%。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消化内科的人数最多,总计22例,其次是产科19例,妇科18例,接着是重症医学科5例,神经外科4例等等。悬浮红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总计69例,占了输血不良反应的72.63%,而冷沉淀和洗涤红细胞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日照市孕产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反应类型,为孕产妇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2年1 873例输血孕产妇进行调查,输血后1560 min内观察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发生情况,输血24 h后观察延迟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输血反应56例,占2.99%。其中,过敏反应35例,占62.50%;发热反应17例,占30.36%;延迟性溶血反应3例,占5.36%;输血后紫癜1例,占1.79%。结论孕产妇输血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外科大手术中的患者使用血液回收机进行回收式自身输血在节约用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204例出血量比较大的外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数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进行回收式自身输血,双数日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输异体血。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输异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观察组106例患者共出血27.78×10^4ml,回收自体血(浓缩红细胞)12.78×10^4ml,按HCT为0.5计算,相当于全血25.56×10^4ml,回收率达92.10%。对照组98例患者共出血22.02×10^4ml,输异体血16.43×10^4ml;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9%,对照组为11.2%,有显著性差异;死亡率:观察组为1.9%,对照组为5.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失血收集,经过滤、清洗后再回输患者,节省了大量异体血,减少了输血反应,并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其反应发生率为15%~37%,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液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本文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未过滤白细胞输血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NHTR情况,同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者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年-2012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临床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特点及概率,总结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相关血制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597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51例,发生率为0.78%,其中发热反应7例,发生率为0.18%;过敏反应24例,发生率为0.60%。结论建立并严格执行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同时积极推广成分输血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南平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报告AEFI570例,发生率为9.1/10万,主要为一般反应535例(93.9%)、异常反应32例(5.6%)和偶合症3例(0.5%);报告时间以11~12月最多,年龄以〈1岁最多(41.2%);发生率较高的疫苗为全细胞百白破(171.9/10万)、白破二联(61.43/10万)和无细胞百白破(34.9/10万)。结论南平市AEFI监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于10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12月就诊的10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男45例,女60例。结果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50例(73.53%),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18例(26.47%)。10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明显好转85例(80.95%),有一定好转19例(18.10%),无效1例(0.95%),有效率99.05%。本组发生皮下血肿9例(8.57%),血管痉挛5例(4.76%),血栓形成和栓塞2例(1.95%),栓塞后综合征1例(0.95%),造影剂副反应1例(0.95%)。本组患者经精心护理,并发症均有所好转,效果满意。结论可见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极为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储存式自体输血的开展情况及疗效,并推广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并通过研究本院储存式自体输血反应后得出储存式输血的优势所在。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开展的38例储存式自体输血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血前和回输后的血常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3例未进行血液回输,35例仅用自体血即完成了手术。采血前1 d及回输后3 d血常规结果比较,Hb、HCT、PLT、RD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R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讨论储存式自体输血能够节约血液,能够在患者手术中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且可以避免诸多输血不良反应和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值得地市级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机在RH阴性血患者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收集自2009年11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RH阴性血患者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病例9例(包括异位妊娠5例、脾破裂3例、腹膜后巨大血肿破裂出血1例)。手术中均采用自体血液回收,记录患者回收血量及输血反应,比较自体血回收前后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结果 9例患者平均回输血908ml,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一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和其他并发症,术后2h、24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比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机在RH阴性血患者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有效节约了血源,缓解了日趋突出的RH阴性血临床用血供需矛盾,为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及术后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肝癌介入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23例肝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O%,治疗后不良反应有发热16例(69.6%)、胃肠道反应19例(82.6%)、疼痛12例(52.3%)、肾功能损害1例(4.3%)、皮下出血2例(8.7%),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肝癌介入术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是顺利进行手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Rh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h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比较少见,约为0.1%-0.2%,属于免疫抗体引起的溶血反应。我科自1988年以来曾发现3例Rh血型不合,其中2例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占输血病人数的0.33%,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分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结果(1)临床特点:本组所有患儿均是急性发病,其中在发病是在出生后1-4d8例,占80.00%(8/10),出生后5—6h2例,占20%(2/10)。所有病例发病时均出现呼吸困难青紫,青紫不缓解,同时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低血糖症3例,消化道出血4例,硬肿症3例,凝血障碍2例。所有患儿人院后检查动脉血气,结果显示其中pH7.0~7.2者6例,7.21~7.35者3例,7.36~7.50者1例;PC0225~35mmHg5例,35~55mmHg4例,55~65mmHg1例;PaO2/FiO2均小于200mmHg。(2)高危因素:本组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中窒息8例(80.00%);羊水吸人2例(20.00%),其中窒息合并羊水吸入1例。剖宫产7例,占70.00%,剖宫产同时有窒息5例。(3)治疗与转归:本组10例患儿经过以呼吸机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其中治愈8例,治愈率达80.00%,好转1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7~29d,平均(14.85±4.10)d。结论新生儿ARDS临床上并不少见,严密临床观察及动态胸部X线、血气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积极预防窒息、减少剖宫产可减少ARDS的发生,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提高ARDS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