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由伦年 《现代保健》2010,(30):178-178
1病例介绍 孕妇,25岁,孕2产0,现孕6月余来院检查。彩超示:宫腔内单胎,胎头双顶径约6.4cm,光环显示清晰,胎儿右小腿短小,约为左小腿长度的1/2,其末端可见1.3em×1.2cm×1.2cm的类圆形软组织回声。右足未探及,左手略呈钩状,反复探查其手指结构显示不清,余胎儿结构、胎盘及羊水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性,43岁,因“子宫肌瘤2年,痛经1年,加重3个月”于2007年8月17日人院。病史采集:G1P1,末次月经:2007年8月1日。患者曾患乙肝、胃炎,否认结核、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外伤及手术史。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下腹轻压痛。妇科检查:白带呈淡红色,鱼腥味;宫颈光滑,宫颈管内见约0.3cm息肉状突起;子宫约2个月孕大,左附件区扪及直径约为4cm包块,双附件区压痛明显。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大小为5.3cm×6.0cm×6.0cm,宫腔查见1.2cm×1.9cm×1.5cm稍强回声,肌壁间见多个弱回声团,左附件区查见3.8cm×3.6cm×3.7cm分隔状囊性占位。X射线胸片提示:心、肺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国南方人群孕20~28周胎儿鼻前皮肤( PT)厚度的正常值范围。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对参加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孕期(孕20~28周)超声结构筛查的胎儿进行PT测量,产后3个月进行随访,剔除胎儿结构异常,妊娠合并症及胎儿出生后明显结构缺陷的病例,建立孕20~28周胎儿PT值正常值曲线模型。结果在440例正常胎儿病例中,孕妇中位年龄28岁(21~42岁),中位孕周23周(20~28周),胎儿PT中位值4.0mm(2.9~7.2mm)。随着孕周增加, PT从20周的3.8mm增加到孕28周的5.4mm。统计分析,胎儿PT值与孕周呈线性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PT=0.285+0.17× GA(R2=0.194,P=0.000)。结论孕20~28周,胎儿PT随孕周增加而增加,并与孕周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性,53岁,住院号171781,因“发现盆腔包块4^+年,腹胀半年”于2008年4月18日入院。病史采集:平素月经规律,2-0—4—2,4年前超声检查发现一直径约15cm盆腔包块,患者拒绝手术,经消炎治疗后腹痛缓解,未定期复查。于1年前绝经。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如孕8^+个月。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宫体及附件包块巨大,耻骨联合上方一巨大包块占据整个盆、腹腔,上缘达剑突下,两侧至腋前线,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不活动。超声示下腹部30.0cm×18.1cm混杂回声,边界清,子宫前位,约为6.9cm×2.7cm×3.5cm,肌层回声均匀,宫内膜线居中,内膜不厚,宫腔未探及异常,考虑来源于附件包块。CT示下腹一28.8cm×14.8cm×34.0cm混杂密度影,边界清,病灶密度不均匀,  相似文献   

5.
例1:患者,32岁,已婚,孕3产1,7年前曾足月剖腹产一女婴,3年前行人工流产一次。工具避孕。末次月经:2008年11月10日。停经40d化验尿hCG(+),腹部B超示:子宫前位,大小约6.5cm×6cm×5.5cm,宫内见孕囊1.8cm×2.0cm×1.2cm,术前化验血、白带、尿常规、乙肝表抗、肝功均正常,于2008年12月2513在门诊行人流术。术前检查子宫前位,如孕7周大小,官底部较宽。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两年间共收治中期妊娠引产病例 10 5例 ,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 5 6例 ,并与利凡诺尔羊膜腔内注射引产4 9例对照 ,进行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0 5例病例均为住院病例 ,身体健康 ,无妊娠合并症 ,年龄 16~ 4 8岁 ,孕周 12~ 2 6 + 3,胎儿双顶径 1 2~ 6 9cm ,随机分为A、B组 ,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 ,在年龄、孕周、、孕次、胎儿大小等方面无差异 ,有可比性。1·2 用药方法 A组 4 9例 ,给予利凡诺尔 10 0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B组 5 6例给予米非司酮 5 0…  相似文献   

7.
孕妇体重与胎儿体重妇女怀孕后,子宫里有胎儿、胎盘、羊水,同时孕妇的乳房、子宫增大,血容量、组织间液和脂肪量的增加,孕妇体重势必增加。其中胎儿约3~4千克,胎盘约0.6千克,羊水约0.8千克,子宫增重约0.9千克,乳房增重约0.5千克,血液增加1.2千克,组织间液增加1.6千克,脂肪增加3.3千克。妊娠足月时体重增加可达10~13千克。妊娠前半期增加总量的1/3,后半期增加总量的2/3。即孕1~12周,增加2~3千克,孕13~28周增加4~5千克,孕29~40周增加5~5.5千克。  相似文献   

8.
1 病例介绍 患者,32岁,因“继发性不孕2年”于外院给予促排卵治疗: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肌注HMG,每天1支,连续应用13d后给予HCG 10 000 U,停经33d自测尿HCG阳性。停经38d,突发下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伴恶心,呕吐数次。查体:下腹正中触及一12cm×11cm×10cm囊性包块,张力大,触痛明显,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B超示:右附件6.3cm×6.9cm、8.2cmX7.0cm大小囊性包块,子宫后方6.5cm×4.4cm大小囊性包块,宫内妊娠。  相似文献   

9.
一.宴耋垫岁,孕一产0,孕16周唐筛示:高危,未复查。现妊娠30周。双顶径7.5cm,股骨5.4am,腹围24.2am,胎心率153次/分,羊水6.9am。胎儿颅骨光环完整,脑中线居中,口唇连续,脊柱规则,肝肾可见,四腔心显示,胎儿双下肢足背于胫腓骨在同一平面,呈90度,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0.
王桂荣  曹秀芳  伯风京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8):1051-1051,1055
患者,女,29岁,因孕9月,双下肢浮肿半月,胎儿心电监护异常1d于2009年4月28日入院。查体:T36.2,P78次/min,R19次/min,BP:130/100mmHg(1mmHg=0.133kPa)。心肺正常,腹膨隆,宫高32cm,腹围99cm,尿常规:尿蛋白3+。颗粒管型:12个/低倍视野。胎儿心电监护:nst混合型。B超检查:BPD9.6em,FL7.6cm,羊水深3.8cm,  相似文献   

11.
1病例 患者,女,26岁,孕32w来我院常规产前检查,无不适,超声所见:胎儿发育正常,大小符合孕周,BPD=8.2CM,FL=6.2CM,胎盘位于子宫后壁,胎盘上缘左侧见7.2×6.7×6.8CM低回声团,边界清,有包膜,内可见粗大高回声条索,呈花瓣状(图1),胎盘上缘右侧壁还可见3.4×3.48×3.7CM类似低回声团(图2),彩色多普勒示:内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羊水深度4.5CM。  相似文献   

12.
患者刘某 ,孕 1产 0。因“停经 4 0周 ,下腹阵痛 8h”,拟第一胎孕 4 0周单活胎 L OA临产 ,于 2 0 0 1年 9月 2 0日 10时急诊入院。孕期产检 6次均未发现异常。既往身体健康 ,否认“心、肝、肾”疾病。孕期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及接触有毒物质。查体 :T36 .8℃ ,P84次 /分 ,R2 0次 /分 ,BP14 /9KPa,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体重 5 7kg,宫高 30 cm ,腹围 86 cm ,估计胎儿体重 2 830 g,头先露 ,胎心音正常 ,有规律宫缩 30~ 35″/2~ 3′。宫口开 3cm,先露头 ,下降 - 2 ,未破膜。骨盆测量髂前上棘 2 3cm,髂嵴间径 2 6 cm ,骶耻外径 18cm ,坐…  相似文献   

13.
王丽 《泰山卫生》2007,31(1):46-46
孕妇26岁,孕1产0,现孕7^+个月,来我站做产前检查。B超显示,单胎,头位,双顶径为7.4cm,脑中线居中,脑室无扩张。胎儿心率138次/分。脊柱排列规整。胎儿腹围轻度增大,腹部探及一段扩张的弯管样无回声结构,腊肠样改变。扩张结构内径宽约2.4cm,肠管蠕动缓慢,羊水最深处为6.8cm。胎盘前壁Ⅰ级,半小时后患者小便后复查,扩张的结构变化不大。超声诊断:①单胎晚妊;②胎儿肠道闭锁?建议:去上级医院复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坤  ;宋彩云 《现代保健》2008,(33):121-12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自2006年5月26日确诊怀孕后,开始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产前检查。孕30周做B超检查,胎儿双顶颈7.2cm,羊水4.5cm,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建议患者住院治疗,患者拒绝,在家自服叶酸、复合氨基酸片、维生素B族、钙剂(剂量不详)。12月14日,孕37周B超检查,胎儿双顶颈8.6cm,股骨干长6.5cm,羊水指数9.2cm,胎儿仍偏小。12月15日,患者入院后,给予复合氨基酸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CS)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5.
患者,28岁,因停经9个月,胎动5个月,阵发性下腹痛2小时于2004年6月15日入院。患者以往身体健康。月经规律,LMP2003年9月1日,EDC2004年6月8日。孕2产0,人工流产1次。孕期在当地医院行产前检查多次,无异常,2小时前出现阵发性腹痛,渐加剧而来院。查体:宫高38cm,腹围110cm,胎位LOA,宫缩30s/5min,肛查:宫口开大2cm,胎膜未破。B超:单胎头位妊娠,胎盘Ⅱ级。BPD9.7cm,FL7.8cm。入院诊断:41周妊娠G2P0临产,巨大儿。因估计胎儿体重4200g,孕妇骨盆中等大小,与孕妇及家属说明情况,孕妇要求行剖宫产术。因已临产,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表面光滑,子宫下段形成9cm,以LOA娩出一活男婴Apgar评分10分,体重4300g。  相似文献   

16.
罗萍  黄毅华 《现代保健》2010,(17):194-194
1病例介绍 孕妇,24岁,孕2产1,于孕9个月第1次到笔者所在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孕期否认服药史及毒物接触史,无家族遗传病史。超声所见:双顶径9.1cm,颅内结构未见异常,脊柱排列整齐,胎心142次/min,股骨长6.3cm,胎儿胸腔偏左侧见肠管样回声,压迫左肺,胎儿心脏偏右侧,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2岁,因白细胞持续增高于2005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Ⅰ期,口服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治疗。2006年6—7月,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故停用瘤可宁,开始皮下注射干扰素,无明显疗效,而于2006年8月收入院治疗。入院查体:双侧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区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1.0cm×0.5cm×0.5cm-4.0cm×4.0cm×4.0cm大小。B超示:肝脾肋下不大。血常规示:WBC20×109/L,淋巴细胞0.49、Hb107g/L、Pt172×10^9/L。  相似文献   

18.
胎儿畸形的种类繁多 ,胎儿唇腭裂属出生缺陷。为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我院B超室把筛查唇腭裂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收到良好效果。1 病例资料1998年 11月至 1999年 5月 ,我院产科 B超室在对 2 978人次进行 B超产前诊断时 ,常规探查胎儿颜面部 ,查出 10例唇裂畸形胎儿 ,发生率为 3.36‰。 10例孕妇 1例失访 ,4例足月分娩 ,5例引产终止妊娠。产后证实单一唇裂 5例 ,并发其它畸形 4例 ,唇裂宽度在 0 .5~ 0 .8cm之间 ;9例均为上唇裂 ,未见下唇裂 ;胎儿性别为 4男 5女。 10例孕妇年龄 2 4~ 2 9岁 ,孕周 2 5~ 40周。2 诊断方法筛查唇裂畸形的操…  相似文献   

19.
例1、27岁,孕38周,三维B超(麦迪逊公司的Voluson530D)检查:双顶径(BPD)9.3cm,股骨长(FL)6.8cm.羊水(AMN)4.8cm,胎盘(PL)Ⅱ一Ⅲ级.上唇连续性中断.缺损宽度为2.3cm.缺损下方见强弱相间回声(后证实为部分牙床),见到鼻尖部回声.未见鼻翼及外鼻孔回声。立体数据采集,进行各切面分析,成像(图1),超声诊断:胎儿唇裂。随即引产自然分娩一女婴。证实为双侧唇、腭裂(部分上牙床存在)(图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CD19+CD5+B细胞数量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本院3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验组),29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行流式细胞术、Q—PCR检测患者外周血、腹腔冲洗液及子宫内膜组织中CD19+CD5+B细胞的数量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数量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冲洗液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CD19+CD5+B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3.1±1.9)%、(12.1±2.0)%、(11.7±1.7)%vs(2.9±0.8)%、(2.6±0.9)%、(2.8±1.1)%,P〈0.01],CD19+CD5+B细胞的IFN-1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7.2±1.0)×10^3、(7.9±1.3)×10^3、(7.4±1.1)×10^3拷贝vs(1.9±0.7)×10^3、(2.2±0.8)×10^3、(2.0±0.5)×10^3拷贝],IL-10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6.4±0.9)×10^3、(6.8±1.2)×10^3、(6.1±0.8)×10^3拷贝vs(1.7±0.5)×10^3、(2.1±0.9)×10^3、(1.6±0.4)×10^3拷贝,P〈0.01]。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数量低于治疗前[(13.1±1.9)%vs(7.3±1.2)%,t=16.12,P〈0.01],仍高于对照组[(2.8+-0.7)%,t=18.51,P〈0.01],CD19+CD5+B细胞中的IFN-y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7.2±1.0)×10^3拷贝vs(3.3±0.6)×10^3拷贝,t=20.89,P〈0.01],仍高于对照组[(2.4±0.5)×10^3拷贝,t=6.702,P〈0.01],IL-10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6.4±0.9)×10^3拷贝vs(3.2±0.7)×10^3拷贝,t=17.53,P〈0.01],仍高于对照组[(2.1±0.4)×10^3拷贝,t=7.79,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CD19+CD5+B细胞数量的增加,通过高分泌IFN-γ、IL-10,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