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约占急性冠脉综合征总数的75%。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近年来。抗血小板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我院循环内科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3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0例),比较两组48 h和7 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 治疗组48 h和7 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终末途径-GPⅡb/Ⅲa受体发挥强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均具有显著益处。在新近出版的国内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指南中,均已明确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指征。随着国产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在国内逐渐普及应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认识及肯定。本研究旨在观察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后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进一步评价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希望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表达、血清CRP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2给药后1 d、1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t=2.748,t=4.719;P<0.05);3接受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3,P<0.05)。结论:围术期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表达及炎症水平,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变化不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cTNI水平和CK-M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ACE事件发生率为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季选秀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9,(2):156-159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阻断了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因此作用强而广泛。 相似文献
7.
季选秀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2):156-159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 Ⅱb/Ⅲa)受体阻断剂的问世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阻断了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因此作用强而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112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80.36%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分级达到Ⅲ级,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112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ht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80.36%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分级达到Ⅲ级,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围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及分析安全性。[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10月,88例围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期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观察组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CS患者在PCI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住院的初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负性生活事件的问卷调查,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按照近6个月以来患者家庭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种类进行分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转归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相同的治疗时间、相同治疗方案情况下,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就越差(P〈0.01)。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作为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不但在疾病的诱发方面有影响,而且对患者的预后也显著相关。如何有效的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先给予氯吡格雷后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对照组直接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7%;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钙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血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9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患者,72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滴度. 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总感染率分别为30.60%、86%、88.1%,其中既往感染率分别为30.6%、62.0%、71.4%,急性感染率分别为0%、24.0%、16.7%;总感染率、既往感染率及急性感染率病例组明显增高(优势比分别为15.15、4.47、18.48,可信区间分别为6.9~33.29、2.31~8.67、2.41~141.73);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各亚组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平均几何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IgM抗体病例组仅4例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及感染阳性率差别均无明显性.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及血清肺炎衣原体平均几何滴度均较高,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构成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但抗体滴度与病情的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肌钙蛋白T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符合程度。方法测定以胸痛、胸闷、心悸为主诉入院的509例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T,统计出临床确诊为ACS患者和临床排除ACS患者其肌钙蛋白T测定结果的比例,以统计阳性率、阴性率、假阴性和假阳性率。结果423例患者(83.1%)结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被诊断为ACS,其肌钙蛋白T测定〉0.7ng/ml的有407例,肌钙蛋白T测定〈0.7ng/ml的有16例。86例患者(39%)结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排除ACS,其中肌钙蛋白T测定〉0.7ng/ml为5例,肌钙蛋白T测定〈0.7ng/ml的有81例。结论虽然肌钙蛋白T被认为是诊断ACS的特异性指标,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低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10 mg/d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20 mg/d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TC及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T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H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高剂量组TC及LDL-C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高剂量组TG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而治疗后12个月,高剂量组HDL-C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mg/d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脂作用,心血管事件发生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8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B型脑钠肽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治愈率,心脑血管事件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及对照组血浆中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心绞痛及健康组(P〈0.01);且酸碱性明显高于cTnT、CK、CK-MB(P〈0.01);血浆MYO含量在0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YO升高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ACS的又一危险因素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单核细胞对IL-18的表达及氟伐他汀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单核细胞对IL -18的表达及氟伐他汀对其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不同浓度氟伐他汀干预培养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对IL -18mRNA的表达。结果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表达IL -18mRNA ,0 1μmol·L-1 、1 0 μmol·L-1 浓度氟伐他汀干预时 ,IL -18mRNA光密度分别从 5 4 1±9 9降至 5 0 1± 12 6(P <0 0 5 )、41 2± 9 8(P <0 0 1) ,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表达IL -18mRNA ,且氟伐他汀对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40例,冠心病患者125例,其中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40例);常规治疗组(40例),分别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UA、AMI、ACS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