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研究锦州市1 170例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方法:抽取锦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对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屈光状态检查、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立体视检查等.对于视力低于0.8的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结果:(1)视力低常率:3岁为6.37%,4岁为7.79%,5岁为15.24%,6岁为8.93%,5岁儿童低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视力低常眼病分布:视力低常患者中,屈光不正占95.61%.屈光不正分布:远视71.67%,其中3岁为75.00%,4岁为78.26%,5岁为75.44%,6岁为54.17%;近视17.50%,其中3岁为6.25%,4岁为13.04%,5岁为17.54%,6岁为29.17%;混合散光10.83%,其中3岁为18.75%,4岁为8.70%,5岁为7.02%,6岁为16.67%;(3)弱视情况:弱视患病率4.27%.对弱视相关因素调查显示,屈光参差性占36.00%,轻度66.67%,中度27.78%,重度5.56%;斜视性占16.00%,轻度25.00%,中度62.50%,重度12.50%;形觉剥夺性占2.00%,轻度0%,中度0%,重度100.00%.结论: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大者比年龄较小者视力较好,说明年龄的增长儿童视功能发育逐渐成熟.屈光不正中各组比例提示,远视是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近视、斜视、弱视等因素所占比例提示普查手段十分重要,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曹宜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1):26-28
目的 分析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差异,评价不同屈光状态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40名(1080只眼)裸眼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结果 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屈光不正均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弱视眼中的散光眼构成比和程度均高于正常眼,弱视眼的远视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眼(P<0.01).结论 复性远视散光、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儿童屈光不正及近视的视力标准。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广州市荔湾区进行的屈光不正研究(RESC)数据,检查包含裸眼视力(ETDRS视力表)、散瞳下自动电脑验光(ARK-30;Nidek Corp.)及眼部健康检查。屈光不正定义为SE≤-0.50 D、SE≥+2.00 D或散光≤-1.00 D;近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0.50 D、或SE≤-0.75 D、或SE≤-1.00 D;统计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并作ROC曲线图。结果 共统计3 715名7~15岁儿童数据。屈光不正ROC曲线图显示灵敏度,特异度都相对高的视力为0.62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7%、93.3%、92.9%和72.9%。近视ROC曲线图显示灵敏度、特异度都相对高的视力为0.5。等效球镜度≤-0.50、-0.75或-1.00 D的灵敏度分别为66.3%、73.5%和80.7%,特异度分别为94.3%、94.0%和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8.0%和8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5.4%和90.5%。结论 对于7~15岁儿童,0.625为筛查屈光不正的视力截点,0.5为筛查高于-1.00D近视的视力截点。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异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了探索学龄前异常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其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抓住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治疗。笔者对近2.sa就诊的287例裸眼视力<l.0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屈光检查分析及治疗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87例554眼,男133例250眼,女154例304眼;双眼267例(93.03%),其中4a者69例,sa者105例,6a者93例;单眼20例(6.97%),其中4a者3例,sa者8例,6a者9例;年龄4~6a,平均5.la。本组均无其它眼病、眼手术史。1.2方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用10g·L-’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2次,连续7次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3~15岁少年儿童视力低下的病因,探讨屈光不正的发病规律,为防盲治盲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2月视光学门诊3~6岁192例、7~15岁809例,共1001例(1987只眼)视力低下者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结果3~6岁组:远视299只眼,占78.9%;近视46只眼,占12.1%;混合散光34眼,占9%。7~15岁组:近视1172只眼,占72.9%,其中7~10岁女孩近视率明显高于同龄男孩(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远视376只眼,占23.4%;混合散光60只眼,占3.7%。屈光度以低度为主;中度近视女孩较男孩多有显著性差异(P<0.005)。矫正视力7~15岁组较3~6岁组好,矫正视力不良多见于高度屈光不正。结论学龄前儿童以远视为主符合眼屈光状态与年龄的关系,但应积极治疗弱视。7~15岁少年儿童以近视多见;女孩近视低龄化且中度近视较男孩多,可能与女孩较男孩发育早,用于学习时间多有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屈光不正儿童眼屈光状态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丽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5):347-349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儿童屈光发育变化的规律。方法 :眼科初诊病例 ,经常规检查 ,无眼部器质性病变或显斜者 ,用 1%阿托品眼膏进行睫状肌麻痹视网膜检影验光后 ,选择 3~ 10岁屈光不正儿童进行 3年追踪观察。每年验光一次。结果 :3年来的主要表现为远视等效球镜值增加 ,球镜度减少 ,远视散光明显增多P <0 0 1。结论 :屈光不正的儿童 ,其屈光度及屈光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确保儿童斜视弱视的治疗 ,在对屈光不正儿童处方配镜时 ,要重视追踪管理 ,散光和屈光参差的不稳定性必须给以考虑 ,不能像成人那样多年使用一付眼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15岁视力低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
方法:对我院2009-04/2010-04视光学门诊2~15岁的1638例3266眼(男725例1446眼,女913例1820眼)视力低常者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
结果:在3131眼中,男生近视性屈光不正为1056眼,远视性屈光不正317眼,以近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其中以复性近视散光多见,占35.48%。女生近视性屈光不正为1455眼,远视性屈光不正303眼,也以近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其中以复性近视散光多见,占40.71%。散光的分布中男女童均是以复性近视散光为主,复性远视散光次之。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的弱视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儿童长时间看书学习和电脑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近视性屈光不正发生的概率。逆规散光是弱视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矫正逆规散光可能有利于儿童弱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188例343眼5-13岁弱视儿童的散光状态进行分析,复合远视散光占58.39%,混合性散光占12.84%,单纯远视散光占11.66%,复合近视散光占11.07%,单纯近视散光占5.53%。导致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83±0.61D,单纯近视散光为1.42±0.41D,散光参差度为1.33±0.41D,复合远、近视和混合散光所致弱视的最低球、柱镜度数均为0.5-1.0D。 相似文献
10.
郭元懿陶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12):1257-1260
目的了解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特点,探讨屈光不正儿童干眼症的治疗方法。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屈光不正的且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儿童270例按屈光状态分为轻度近视组、轻度远视组和轻度散光组,每组各90例,并对每组按自愿原则分为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屈光矫正组、药物治疗组。对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Schirm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FL(角膜荧光素染色)进行检查。同时选取60例正视眼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轻度散光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和轻度远视组,轻度远视组BUT明显小于轻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各组的BUT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屈光矫正+药物治疗组BUT延长最明显,其次是屈光矫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屈光矫正组中散光组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不正儿童的干眼症主要表现为BUT(泪膜破裂时间)缩短。针对这类患儿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屈光矫正+药物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研究不同年龄组发生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0 0名正常儿童 ,3 3 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视力 ,届光度 ,远、近立体视阈值检查 ,分析结果。结果 :( 1)正常儿童中 ,9岁以前各组近立体视、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9~ 12岁各组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2 )近视儿童中 ,3~ 8岁各组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8~ 12岁组间矫正前、后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3 )远视儿童中 ,矫正前近立体视锐度及远立体视锐度 ,3~ 7岁各组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7~ 12岁各组正常率提高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4 )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远视眼及近视眼组间的近立体视锐皮正常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远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 (P <0 0 5 ) ,远视组正常率高于近视组。屈光不正患者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在高、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有差异差异 (P <0 0 5 )。结论 :( 1)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 相似文献
12.
13.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正常和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方法 对300名正常儿童;334名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相关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正常儿童中,>9岁及<9岁组远近立体视阈值正常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儿童以8岁为“分界点”;远视儿童以7岁为“分界点”。屈光不正与对照组间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度、低度屈光不正组间正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立体视发育的敏感期;屈光不正可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发育敏感期较正常儿童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分析视力与屈光关系。方法对象为幼儿园普查及视光门诊就诊视力低常的〉3~6岁学龄前儿童1000名(1934只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重点包括远近视力,并进行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中屈光不正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程度以轻度多见;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占主要部分。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眼的静态屈光主要为远视类屈光不正,确定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低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不能仅据视力。静态屈光测定是定性视力、确定屈光是否异常的必不可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儿童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及其意义。方法儿童视光门诊中远近视力≥1.0的3~14岁儿童459名544只眼,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晚涂眼一次,一周后由固定专职人员验光,记录结果。结果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可见有远视、正视、近视和混合散光,其中远视420只眼,占77.2%;正视72只眼,占13.2%;近视30只眼,占5.5%;混合散光22只眼,占4.0%。表现有散光者309只眼,占56.8%。结论儿童视力正常眼不等于屈光正常,有必要进行静态屈光检查,了解基础屈光,发现潜在问题,预测视力与屈光的发展趋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海市3~15岁少年儿童视力低常者屈光状态。方法:对北海市3~15岁在校学生共19032例进行普查,其中男10503例,占受检总人数55.2%,女8529例,占受检总人数44.8%。结果:裸眼视力≥1.0者,男6650例,占受检男生总人数63.3%,女4575例,占受检女生总人数53.6%。视力低常者,男3853例,占受检男生总人数36.7%,女3954例,占受检女生总人数46.4%。视力低常发生率: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各组之间视力低常发生率均为女生>男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低常发生率呈现增长趋势,从小学到初中有显著增长。视力低常的屈光状态:3~6岁以轻度远视眼多见,从7岁开始以近视眼为主,10岁开始轻度近视发生率逐年减少,中、重度近视发生率逐年增长。弱视的屈光类型以远视散光为主。结论: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进行视力普查是发现并预防屈光不正的重要手段。屈光状态筛查、屈光不正矫正以及早期适当的治疗和正确科学的指导是阻止和延缓病情发生、发展及防治弱视的有效方法。对于3~15岁的视力低常者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度状况。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宝山区幼儿园中班至高三共14个年级中共计3 002例。分别通过卡方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方面的近视不良率、屈光不正率及不同视力不良程度上的差异。
结果:视力不良率随着学习阶段升高不断增长,从18.52%逐渐升至87.12%,不同学习阶段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高中男女生视力不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近视,不同学习阶段近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宝山区学生视力不良率较高,应重视学生眼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儿童共同性斜视 ,多数因调节因素、屈光不正和双眼屈光参差所引起的斜视。因此儿童屈光不正与斜视有着密切关系 ,现将我院眼肌科近几年来对 6 82例儿童屈光不正与斜视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眼肌科诊治儿童共同性斜视患儿共 6 82例。检查前对所有患儿用 10 g· L- 1 阿托品眼膏散瞳 ,每日 2次 ,连续 3~ 5 d,充分散瞳后 ,进行检影验光 ,并以最高度数划分屈光程度 ,屈光度 <3.0 0 D为轻度 ,3.0 0~ 6 .0 0 D为中度 ,>6 .0 0 D为高度。近视及远视均包括散光。对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我们保持连续几年观察屈光度与斜视的变化 ,并每… 相似文献
19.
20.
低视力儿童的视力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15例低视力儿童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戴用助视器后视力进行了分析,认为低视力儿童的视力特点是以一级低视力为主;虽然视力低下,但验光配用普通眼镜后仍可增进部分视力;戴用低倍数、简单的远用助视器就可使大部分人提高到有用视力(0.3)。患者的裸眼近视力相对较好,近一半人具备阅读视力(0.4),配用近用助视器的需求相对较少;使用双目助视器后,双眼远视力较单眼视力在视力表上有1行或1行以上提高者仅占34.5%,说明并不是所有低视力儿童都适宜配用双目助视器。此外,通过随访还发现低视力儿童的另一特点是视力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