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患者中医证候及其分类症状分布规律。方法:100例PCOS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肾虚、肝郁、痰阻3组,并观察中医证候和症状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出现频率为肾虚型37例(37%),肝郁型34例(34%),痰阻型29例(29%),不同证候的分类症状出现的频次各不相同。结论:PCOS患者中医证候的发生以肾虚型最多,分类症状出现的频次各有特点,总的来说大多以月经不调和不孕为主要共同症状。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将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观察舌象和脉象以及病程和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 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发病年龄50~70岁以阴虚燥热者为多,70岁以上以阴阳两虚为主。病程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5 a者居多。阴虚燥热组以舌红、苔黄燥、脉弦数为主,气阴两虚组以舌红、苔少、脉濡细数为主,阴阳两虚组以舌淡胖、苔白腻、沉迟脉细为主。结论 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舌象脉象均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对证候的认识。用客观的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证候的舌色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应用DS01舌象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分析76例MPP患儿的舌象,研究不同中医证型MPP患儿的舌色数据三维空间分布.结果:风热闭肺证舌色以红色为主,痰热闭肺证舌色为绛或紫暗,痰瘀互阻证舌色呈暗红或淡紫,脾虚痰蕴证的舌色均为淡红,4种证型舌色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各证型舌色参数RGB、HSV、Lab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舌象分析系统分析MPP患儿舌色三维空间分布对准确辨证,对于判断疾病转归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制定临床证候调查表,对62例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数据库的构建、数据的录入管理,通过软件的相关功能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症状资料,对流行病学特点、证型、证候组成要素、舌脉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名前4位的症状和体征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体倦乏力、唇舌色淡无华;排名舌象前3位的为:舌色淡、舌体瘦小、舌色红;排名舌苔前3位的为:舌苔白、舌苔腻、舌苔厚;排名脉象前3位的为:脉沉细、脉弦、脉滑.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脾肾亏虚证和脾胃亏虚证最多,其次为肝肾亏虚证、湿热内蕴证、瘀血阻络证.结论:脾肾亏虚证和脾胃亏虚证是MND最常见的证候,特别是脾虚在MND的病机中具有重要地位,故补益脾肾可成为治疗MND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李歆  闫慧敏  盛燕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48-1149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小儿原发肾病综合征的证候特点。方法对166例原发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观察各个证型在舌象、脉象、病程、浮肿程度方面的表现。结果患儿中医辨证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各证型中舌象、脉象、病程及浮肿程度均有差异。结论小儿原发肾病综合征各证候的特异性并不相同,仅依据舌苔及脉象作为主要诊断分型依据似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证候的舌色三维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应用DS01舌象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分析76例MPP患儿的舌象,研究不同中医证型MPP患儿的舌色数据三维空间分布。结果:风热闭肺证舌色以红色为主,痰热闭肺证舌色为绛或紫暗,痰瘀互阻证舌色呈暗红或淡紫,脾虚痰蕴证的舌色均为淡红,4种证型舌色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各证型舌色参数RGB、HSV、Lab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舌象分析系统分析MPP患儿舌色三维空间分布对准确辨证,对于判断疾病转归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177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例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样病例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7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PSD患者症状、体征和舌脉象主要有26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前6项为情绪不宁(96.04%)、胁肋胀满(95.48%)、纳差(64.97%)、悲忧善哭(59.88%)、胸部闷塞(57.06%)、喜怒无常(38.41%)等.舌脉象以舌质红(57.62%)、舌质淡(55.36%)、薄白(58.19%)、苔薄腻(48.58%)、脉弦(62.14%)、弦数(58.19%)多见.177例中患者中气滞血瘀证76例,肝郁脾虚证42例,心脾两虚证26例,肾虚肝郁证18例,脾肾阴虚证9例,痰火扰心证6例.脑卒中后抑郁主要症状构成中,气滞血瘀和心脾两虚证以情绪不宁为主;肝郁脾虚证和肾虚肝郁证胁肋胀满、胸部闷塞和悲忧善哭为主;痰火扰心主要以喜怒无常、失眠健忘为多;而脾肾阴虚以情绪不宁、喜怒无常为多.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肾精不足证、脾胃虚弱证、痰火扰心证、肝郁血虚证、肝郁血瘀证、心脾两虚证,以气滞血瘀证最多.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5类中医证候舌象脉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5类中医证候舌象、脉象特征。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江苏等10个调查点9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将其中痰热内扰、心脾两虚、肝胆火盛、阴虚火旺、肝郁犯脾5类常见证候的舌象、脉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5类证候共605例,各证的舌象、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征。结论:精神分裂症中医5类证候的舌象、脉象特征可为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辨证分型规律及各证型睡眠障碍的特点。方法:采集245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特点。结果: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有38项,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项症状依次为忧思善虑、心烦易怒、兴趣索然、神疲乏力、早醒;舌、脉象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数多见;常见辨证分型有6类: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痰阻证、肝郁血瘀证、气郁化火证、脾肾阳虚证;各证型睡眠障碍以早醒和入睡困难为主,在气郁化火证中尤为典型。结论: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基本中医证型有6类,在不同证型中睡眠障碍构成情况上各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脂肪肝中医证型及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丽华 《光明中医》2007,22(6):85-86
目的:通过对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的观察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型及治疗.方法: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技术委员会制订的脂肪肝辨证标准,按照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象、脉象情况分别进行观察,记录120例B超诊断为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得出各个症状及各个证型所占得比例.结果:脂肪肝的患者临床以胁肋发胀,腹胀,纳呆,便溏,身倦乏力,尿黄,舌暗,舌淡,苔黄腻或苔白腻,脉弦等症状、体征为多见,既有肝郁脾虚之证,又见痰瘀阻络之证.结论:多数脂肪肝患者属肝郁脾虚挟痰挟瘀证型,故我们在应用疏肝健脾、活血祛痰中药治疗时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门诊和住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2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舌象(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血脂、血清瘦素(LEP)、肝脏B超结果,将患者辨证分为湿浊内停型、痰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和舌象的关系。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型最多,占31.57%。湿浊内停型和肝郁脾虚型BMI明显高于痰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P0.05)。痰瘀互结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EP显著高于湿浊内停型、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P0.05)。舌质黯组和舌苔厚组ALT、AST、LEP较舌淡红组、舌淡胖组、舌质红组、非舌苔厚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有一定关联,可作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并指导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20)
目的 探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证候特征,为其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症状、舌相、脉象、中医证型等资料,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其主要症状、舌相、脉象特点、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 82例患者中有眩晕症状者53例(64. 6%),眩晕为其最常见症状,其后依次为恶心(58. 5%)、视物旋转(50. 0%)、呕吐(45. 1%)、行走不稳(42. 7%)、头重如裹(42. 7%)、胸闷(41. 5%)、失眠(40. 2%)、头晕(35. 4%)等;舌质以舌淡胖、舌暗、舌红及舌淡为主,舌苔以苔白腻、苔薄白及少苔为主;脉象以脉弦滑、脉弦、脉滑及脉涩多见;中医证型以痰浊中阻最多(31. 0%),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24. 4%)、痰瘀阻窍(19. 5%)等,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 717,P 0. 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中老年女性多见,以眩晕、恶心、视物旋转、呕吐、行走不稳、头重如裹、胸闷、失眠、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中医证型以痰浊中阻、肝肾阴虚、痰瘀阻窍为主,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证候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的特征。方法:收集天津、上海、辽宁营口、河南开封四个地区7家三级医院的570例肾虚型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建立中医证候数据库,对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中医四诊信息、脉象、舌象进行描述统计,删除指标构成比10%的变量。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证型、证候要素、主要的症状及舌脉的分布。结果:肾虚型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年老体衰、情志失调;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精亏、阳虚、阴虚、瘀、气虚、血虚、气滞、内火、内风;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以肾精亏虚为最多,其次为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兼夹证型主要是气滞血瘀、心脾两虚、痰浊阻窍、肝郁气滞、心肝火旺。结论:肾虚型老年性痴呆证候特点是除肾虚外,同时兼夹痰、瘀、火等致病要素,反应了老年性痴呆作为慢性老年性退化性疾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骨节病患者早、中、晚期舌象特点进行分析,为研究不同时期证候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确诊为大骨节病的患者进行舌诊检查,记录舌象,对不同分期的舌象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早期患者舌色以淡红、淡白、淡紫舌出现比率高,舌形以正常舌形、苍老舌出现比率高,舌苔以薄白苔、白腻苔出现比率高。中期患者舌色以淡红舌、红舌,舌形以正常舌形、裂纹舌,舌苔以燥苔、黄腻苔出现比率高。晚期患者舌色以绛紫舌、淡紫舌,舌形以裂纹舌、淡嫩舌,舌苔以燥苔、剥苔出现比率高。结论:大骨节病早、中、晚期的舌象具有不同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80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青  张旭丽  林佳扬  张燕萍 《中医杂志》2008,49(11):989-991
目的 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问卷方法 对经过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SA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计算其症状频数,分析SAS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型. 结果 痰证患者最为多见,共计61例次(76.25%);其次为瘀血证34例次(42.50%);舌色以淡白和暗红较为多见,舌体以胖带齿痕和舌腹经脉瘀曲较为多见,舌苔以腻苔较为多见.轻度SAS中痰证38例次,占90.5%,提示轻度患者以痰证为主;中重度患者以体虚夹瘀为主. 结论 SAS证候分型多为虚实夹杂,以痰证和血瘀证多见,轻度以痰证为主,中度以痰瘀互结为主,重度以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6.
76例支原体肺炎儿童舌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证候的舌象规律。方法:应用DS01舌象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分析76例MPP患儿的舌象,研究不同中医证型MPP患儿的舌象特征。结果:MPP急性期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的舌象主要为红/绛舌,苔色黄,苔质厚腻。恢复期痰瘀互阻证出现黯红舌、淡紫舌,脾虚痰蕴证为淡红舌,苔色变浅,苔质变薄。结论:MPP患儿舌苔对辨别邪正盛衰,病势进退有重要意义,对准确辨证,判断疾病转归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特点。方法:依据文献调研结果制订中医证候调查表,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胀、不寐、肥胖、口干、目干、心悸等为多见;舌象以暗红舌、红舌多见,薄苔、白苔为常见苔质;弦脉为常见脉象。证候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最为少见;证素以阴虚、血瘀、痰浊、阳虚比例较大。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为虚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且虚证多于实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71例新疆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舌象及脉象的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特定指标的相关性,为新疆特定区域内的少数民族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住院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RA患者171例,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指标等,运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分析患者的舌苔、舌质、脉象、证型等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 171例患者的舌质涉及5种,以红、暗红居多,共计占67.8%;舌苔涉及4种,以白腻居多,占40.9%;脉象涉及8种,以脉弦紧、沉细为主,共计占55.0%;证型以寒湿痹阻证最多,占28.7%,其次为痰淤痹阻证,占25.1%;病情分期,实证以寒湿痹阻居多,虚证多见于晚期患者且以肝肾亏虚为主;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在各中医证型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以寒湿痹阻为主且贯穿病情发展始终;晚期患者以肝肾亏虚多见,祛寒化湿是其基本治法,兼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在活动期RA患者均升高,但各指标在6种中医证候中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202例临床病例资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舌脉象、关节状况、证候分型以及年龄、病程与分型关系等调查,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以疼痛、僵硬、肿胀者居多,疾病早期以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多见,晚期以瘀血痹阻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舌象数字化,研究舌象与小儿肺炎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DS01中医舌象采集系统,采集入组31例肺炎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舌象,用RGB、HSV和Lab颜色空间模块进行分析,统计比较各中医证型间的差异。结果:根据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舌色按照紫暗→暗红→红→淡紫→淡红→淡的顺序,瘀象逐渐减轻;苔色按照灰黑→黄→黄白相间→白顺序,痰瘀逐渐减轻;苔质按照厚腻→厚→薄腻→薄的顺序,痰湿逐渐减轻。舌色R、V值与中医证候的热毒趋势相关,G、B、H、L、a、b值均与痰瘀相关。结论:肺炎患儿各中医证型舌象数字化后各证型之间存在差异,与中医临床证候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