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催乳素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慢性疾病,对其病因目前仍不够了解,不少作者提出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但仍缺乏充分的直接证据。测定多巴胺活力的方法虽然不少,但大多均不适合于人体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阻滞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最近很多作者认为,其阻滞程度可以通过对人体血浆催乳素(Prolactin、简称PRL)浓度测定而反  相似文献   

2.
分裂型人格障碍在遗传学、生物学及现象学上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相关。分裂型人格障碍所具有的类精神病性症状(牵连观念、知觉障碍及猜疑)类似于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应用神经阻滞药(多巴胺受体阻滞药)治疗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类精神病性症状减轻。提示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类精神病性症状可能与潜在的中枢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由于脑脊液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的浓度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作者将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与其它人  相似文献   

3.
大约40%患脑炎后和原发性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有感觉障碍。关于巴金森氏症时的原发性感觉症状的病理学尚不知晓,但已知是基底节多巴胺能缺陷引起的。接受神经阻滞药治疗的病人常出现巴金森氏征和静坐不能,认为是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所致。神经阻滞药引起的锥外综合征与脑炎后和原发性巴金森氏症具有共同的现象学、药理学和生化方面的特点。本文目的是要证实神经阻滞药诱发锥外综合征伴有原发性感觉症状这一假说。方法:收集病例107例。其中60例为接受神经阻滞药治疗者,以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和氯丙嗪为主,平均药量806mg/日(按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1例口服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递减法3~5天内将药物全部撤去,并在停药前、停药二周末分别进行BPRS、SAPS、SANS、TESS和催乳素浓度测定。结果停药后27例复发占38%;停药后较停药前BPRS、SAPS和TESS显著增高(P<005),SANS则无明显变化;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催乳素浓度降低(P<005)。结论不同年龄、剂量、病程与疾病复发无关,而血浆催乳素浓度变化则与精神疾病复发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抗精神病药物效应与神经内分泌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60年代以来,随着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十多年来,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用药的基础状态及治疗初期体内的某些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如催乳素(PRL)和生长激素(GH),以及5-羟色胺(5-HT)激动试验等,与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应有相关性,并有预测价值。本文复习相关文献,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神经内分泌因素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A)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DA活性增高,而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阻滞脑内DA受体(其是DA-D2受体)来发挥效应的。DA…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抽搐治疗(ECT)精神分裂症时血清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第1、4、6次ECT前后各15分种的血清PRL、GH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ECT和PRL和GH水平较ECT前显著升高;各次ECT后PRL和GH的释放值无显著区别。结论 支持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亢进的假说,ECT具有神经阻滞样抗多巴胺能作用,导致这两种激素水平一过性升高。  相似文献   

7.
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神经生理学机理的研究,倾向于支持 Carlsson 的多巴胺能阻断学说。它的各种临床作用与其在脑内不同部位的多巴胺阻滞活动有关。抗精神病效能可归于对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内侧区域的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作用,而锥体外系作用可能是由于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被阻滞的结果。各种神经阻滞剂对非多巴胺能系统  相似文献   

8.
关于长期神经阻滞药(NL)治疗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和生化的改变,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复习现有资料,重点介绍催乳素、促甲状腺素、黄体生成素、皮质醇、内啡肽及NE和DA功能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Ⅰ氟哌啶醇兴奋试验时血浆催乳素变化血浆中催乳素(PRL)浓度与抗精神病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的功能有关。由于接受治疗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后,每例患者血中PRL 的浓度各不相同,所以药物治疗有效时,血中 PRL 的浓度是否达到最高值?抑或达到同样血浓度的 PRL 时,是否阻断同量的多巴胺受体?这是饶有兴趣的问题,本试验拟探讨血浆中 PRL 浓度与药物疗效及阻断多巴胺受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报道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37例分别服用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癸酸酯、氟哌啶醇及氯氮平,经血清催乳素(PRL)浓度测定,其平均值X分别为29.63ng/ml(P>0.05)、97.22ng/ml(P<0.01)、43.75ng/ml(P<0.05)、62.5ng/ml(P<0.01)及9.14ng/ml(P<0.05),而20名正常人对照组(?)=7.258ng/ml,故除氯氮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病情好转与血清PRL水平增高无直接的关系。抗精神病药对中脑边缘皮质多巴胺系统的阻滞可能是主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氯氮平治疗Huntington舞蹈病【英】/BonuccelliU…Neurology─1994,44(5);─821~823神经阻滞药阻断多巴胺受体是治疗Huntington氏舞蹈病(HC)异常不随意运动的机制所在,但使用神经阻滞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  相似文献   

12.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疾病,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使PRL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药物的效价强度与催乳素呈正相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5-HT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具有相对特异性,锥体外系副作用轻,临床疗效显著,对催乳素水平影响小,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药物对催乳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药理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新经验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的假说。所有抗精神病药几乎都是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其临床疗效与它们对D2受体的阻滞作用有密切的相关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研究显示,在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基底核中,多巴胺受体数量是正常人的2-3倍。这一结果恰好与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浓度不同的罗哌卡因用于PNS(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单测下肢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20例。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采用经典的后路腰丛与坐骨神经穿刺,给予罗哌卡因的浓度分别为:0.30%、0.375%、0.45%、0.50%,容量均为50mL(腰丛给予30mL,坐骨神经给予20mL),给药后分别测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感觉阻滞范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的程度和麻醉阻滞成功率。结果 B、C、D组对股外侧的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运动阻滞的程度与麻醉阻滞成功率均低于B、C、D组,且A组的感觉起效起效时间较慢(P0.05);B、C、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75%的罗哌卡因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中,阻滞效果满意,能够减少局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曾发现癫痫患者脑室或腰池脑脊液(CSF)多巴胺(DA)主要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的液度降低或正常。Chadwick等报道:未经治疗的癫痫患者CSF HVA浓度正常,而经抗癫痫治疗的患者中,则有增高趋势。Elliott等发现苯妥英钠有降低DA更新率的作用。Toone等报道经治疗的男性癫痫患者血浆催乳素(PRL)浓度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神经阻滞药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未用药的老年病人也可以出现自发性运动障碍。本文作者报导用神经阻滞药治疗长达5年的病人的TD发病率,探讨TD与神经阻滞药的关系。方法:从1984年9月至1989年8月首次住入老年精神病房的病人中选择了251名被确认为住院前未用神经阻滞药的老年病人,男95例,女156例,年龄至少65岁。在住院时,服用神经阻滞药前及随访研究期间(1989年9~10月)接受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  相似文献   

17.
作者着重研究发病期间未用神经阻滞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ECT全过程的催乳素(PRL)释放。方法:10名受试者,女6例,男4例,平均年龄56.3岁,均符合RDC重性抑郁障碍标准,且无任何严重的躯体疾病。受试前3月内,未接受ECT及神经阻滞药。首次ECT时,5例接受三环抗抑郁药,2例用碳酸锂,1例用水合氯醛、1例用雷尼替丁、1例未用药,整个ECT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不变。硫喷妥钠麻醉后给予琥珀酰胆碱,剂量始终不变。用短暂脉冲式恒定电流ECT仪提供刺激(800mA,5秒),电极放置:3例单侧,7例双侧。以6导便携式EEG仪记录癫癎发作活动。ECT前60分钟插入静脉内导管,并于  相似文献   

18.
长期用神经阻滞剂的患者常有诸多神经内分泌副反应,Siever认为金刚胺能降低催乳素血浓度、治疗溢乳症。为进一步评价金刚胺对神经阻滞剂所致的神经内分泌副反应的疗效,作者选择10例长期服用神经阻滞剂、有神经内分泌副反应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4~40岁,病期3~20年,作为期7周的自身对照研究。研究期间患者继续服原应用的神经阻滞剂,剂量保持不变。其中6例服甲砜达嗪150~400mg/日;2例服氟哌啶醇,日量分别为10mg及40mg;服氯丙嗪1600mg/日及克塞平150mg/日各1例。抗巴金森氏征药  相似文献   

19.
查阅1982~1984年间在爱丁堡大学老年病科就诊的病例中有9%具有某些帕金森氏征的症状。其中半数病人由药物引起。因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可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故老年病人对神经阻滞剂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作用就更为敏感,如果患药源性帕金森氏征老年患者残存的多巴胺神经元较少,则患特发性帕金森氏征的危险性就增高。作者对48例药源性帕金森氏征患者随访18个月后发现有  相似文献   

20.
近期研究证明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內多巴胺受体存在着超敏现象,从而使多巴胺受体与精神药理的研究受到重视。神经阻断药与放射性配基竞争性结合于多巴胺D_2受体的相对亲和力可能是预测临床疗效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