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为:①肿块与胃肠道管壁呈宽基相连,多呈分叶状,边缘见"钻角"征象;②肿块腔内缘见有不规则龛影;③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明显强化;④肿块边界不清及邻近结构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由Mazur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首先提出.以往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问质肿瘤[2].笔者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征象,探讨其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春生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0):1053-105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特点。结果良性9例,恶性16例。胃部18例,食管1例,空肠4例,回肠2例,均为单发病灶。CT表现:(1)平扫,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9例良性肿块,8例边界清晰,16例恶性中11例边界不清,7例边缘呈分叶状,2例可见小钙化。(2)增强,25例肿瘤实质可见强化,以动脉期强化明显,但静脉期强化范围较动脉期广,其中15例肿块边缘模糊。结论螺旋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3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生长方式、增强特点、邻近脏器受侵、转移、腹水等征象)。结果23例均为单发,16例良性、7例恶性;病变位于胃11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直径0.8~15.9cm,平均7.3cm大小。1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均匀性强化12例,11例不均匀强化。腹水2例,肝转移2例,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多比较小,圆形,边缘光整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轻度强化。恶性GIST常见腹水、肝内转移灶、分叶状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及不均匀明显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和免疫组化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生,提出了GIST的概念[1]。近年来研究表明,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不同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完整的GIST,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33例,均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其中男19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肿块直径<5.0cm者3例,直径≥5.0cm者7例。呈类圆形2例,呈多分叶状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4例,低度恶性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但确诊需依靠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s的CT表现. 结果 GISTs发生于胃部23例,小肠8例,直肠3例,食管2例,网膜1例.良性13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0例.肿块多向腔外生长(67.8%,25/37),呈类圆形或椭圆形29例,不规则分叶状8例.37例GISTs中12例良性和6例潜在恶性肿块最大径<5 cm,边界清楚, 均匀强化;10 例恶性和8例潜在恶性肿块最大径≥5 cm,瘤内坏死,其中3例瘤内积气,边界多不清楚,不均匀强化,14例黏膜面溃疡形成.淋巴结转移少见.4例出现肝转移. 结论 MSCT对于GISTs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水平部5例,升部5例。17例中恶性9例,伴转移2例,低度恶性6例,良性2例。17例中腔外生长14例,腔内外生长3例,肿块最大径3~20cm,其中≥5cm者16例,<5cm者1例。肿物密度不均匀伴中心坏死13例,伴破溃5例,分叶状10例,增强动脉期周边强化15例,16例肿块边缘可见尖角征。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腔外生长不均质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尖角征。掌握这些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6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16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于胃10例,原发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于回盲部1例,发生于小肠2例,横结肠系膜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内生性生长者1例,外生性生长者11例,腔内外生长者1例。影像学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1%(13/16)。结论:外生性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是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敏  胡道予  王秋霞  肖明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55-105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肿瘤中降部7例,水平部4例,升部3例.良性间质瘤5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与肠壁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恶性间质瘤6例,向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囊变坏死及气体影,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向腔外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1例,平扫等密度、密度均匀,临近肠壁增厚,不均匀强化.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2.1%(13/14),定性准确率78.6%(11/14).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供血血管,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2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8例,空肠4例,回肠3例,食管和肠系膜各2例,升结肠、直肠和大网膜各1例。32例CIST中,良性12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7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96.9%(31/32),CT判断恶性准确度为93.8%(30/32)。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X线钡餐造影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4.8~21.3 cm,平均直径约9.5 cm。发生于胃4例,小肠3例;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3例,瘤内低密度坏死4例,瘤内钙化1例,边缘清楚7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气体进入瘤内1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7~58 Hu,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术后病理低恶性风险1例,中度恶性风险2例,高度恶性风险4例。免疫组织化学7例均显示CD117阳性。结论 MSCT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其定位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的预测有一定限度;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双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均分布在胃的周围,其中与胃之间有密切关系者9例,与胃之间关系不明确者6例。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7例和实性病灶3例,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强化。结论: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表现将能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122例,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69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53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高风险49例,低风险37例)和验证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16例)。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Lasso算法对提取的特征信息降维并筛选。将筛选获得的特征参数纳入逻辑回归方程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联合患者一般资料建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组影像组学标签(U=267.00)与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发生部位(χ2=5.50)、Ki-67表达情况(χ2=2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620、0.75...  相似文献   

19.
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危险度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增强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共57例行腹盆腔MSCT增强扫描的原发性GISTs病例。分析每个GISTs病灶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变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包含27例低度危险、12例中度危险和18例高度危险病变。高、中、低度危险性的GISTs在肿瘤大小、脂肪间隙、强化方式、瘤周及瘤内血管影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有无钙化及溃疡、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ΔCT(动脉期-平扫)和ΔCT(静脉期-平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的GISTs的CT表现存在差异,边缘不规则的较大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周及瘤内显示血管的病变多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s。术前评估GISTs的危险度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