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琪 《江西中医药》2006,37(10):24-24
1案例 患者曹某某,男,86岁。因排尿排便不畅3个月于某医院诊治,肛门指诊扪及前列腺肿块,该院做CT示前列腺肿瘤伴直肠转移。无病理诊断。因年龄较大并有肺心病、冠心病史,且影象学检查已有转移灶,故未手术。患者随即到省肿瘤医院求诊,证实前述诊断,予甲地孕酮口服,未做其他治疗。患者于2004年4月来本科求治,来诊时述:排尿排便不畅,活动后气促,偶有咳嗽,纳食一般,睡眠可,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细。证属肺肾两虚,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处方:生地10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20g,丹皮10g,丹参30g,白术1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15g,夏枯草15g,菟丝子10g,太子参15g,黄苠30g,石见穿15g,灵芝10g,浙贝母10g,制大黄10g,麦冬10g,牛膝10g,生甘草5g。治以益肾补肺,化痰散瘀,清热解毒。首诊后症状改善,三诊后排尿排便不畅消失,其后根据情况随诊加减。1年后复查CT前列腺肿块消失。连续服药2年后拒绝复查。第3年停药3个月,第4年停药5个月后排尿排便不畅复作,于2004年8月在首诊医院复查CT示前列腺癌盆腔转移,随即再来院诊治,前方随症加减。到目前生存已超过6年。  相似文献   

2.
多形性光敏疹是临床夏季常见病 ,而且近年来发病率渐上升 ,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从 1998年~ 2 0 0 1年 ,我们采用清热利湿汤剂内服、外敷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2 4 6例患者均为我们门诊治疗病人 ,符合多形性光敏疹的诊断。男性 84例 ,女性 16 2例 ;年龄 19~ 6 5岁 ,平均年龄 33岁 ;病程 4天~ 3年 ,平均 2 3天。面颈部起皮疹 83例 ,面颈部及双上肢起皮疹 98例 ,面颈及四肢远端起皮疹6 5例。2 治疗方法2 .1 内服方 :生地 30 g、丹皮 10g、赤芍 10 g、紫草 15 g、生石膏 30 g、藿香 10 g、佩兰 10 g、滑石 10g、生…  相似文献   

3.
笔者由民间得一治疗荨麻疹验方,试用于临床,多年来屡试屡验。其方为:麻黄5g、黑芝麻30g、防风15g、白芷15g、羌活15g、桂枝5g、干姜5g、附子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多数患者用药3~6剂,即可获疹退痒止之效。个别慢性患者服6~10剂亦可痊愈,治愈后一般无复发曾治李某,女,33岁,患荨麻疹已3年余,服中西药物,虽皮疹可退,但反复发作。予上方3剂后皮疹消失,恢复正常,至今未复发。荨麻疹属中医风疹、瘾疹范畴,多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本病主因肌肤有湿,复感风热或风冷,或由肠胃实热,复感风邪,或寄生虫等所致。方中麻黄、桂枝…  相似文献   

4.
<正> 治疗方法,内服基本方:栀子、双花、夏枯草、苦参各15g。枇杷叶21g,野菊花、蚤休。白茅根、角腥草各18g,黄芩、赤芍、浙贝母各12g,黄连、莪术各10g。脓疱型重用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蚤休;疤痕型重用三棱、莪术、夏枯草、浙贝母。外涂黄芩酊制法:取黄芩100g,浸泡于75%乙醇400ml中,10d后取出滤液,装瓶备用。 疗效标准:皮疹完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为痊愈。皮疹消退80%以上,无新疹出现为显效。皮疹消退60~7O%。偶尔有新疹出现为进步。皮疹消退50%以内,新疹不断出现为无效。 治疗结果:丘疹型108例和脓疱型104例,均治愈。疤痕型40例,治愈6例,显效18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混合型48例,治愈12例,显效24例,进步8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5.
案1:患某,女性,43岁,2011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全身皮疹.病已月余,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未效。刻诊:自觉恶寒,肢冷,肢麻,神疲乏力,口淡,时鼻塞、流涕。检查:面部、躯干、四肢密集淡红色的风团,搔抓后风团逐渐增大,并可出现划痕征,面色白,耳后淋巴结肿大,唇舌淡白,脉弦细。诊断为瘾疹(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药用荆芥12g,防风15g,当归12g,白芍18g,熟地黄24g,川芎12g,乌梢蛇20g,全蝎3g,蝉蜕10g,僵蚕12g。服药3剂后皮疹出疹时间缩短;7剂后皮疹、肢冷、恶寒、口淡等症状大为减轻;14剂后基本痊愈。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8年5月至2000年8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门诊患者28例,住院患者18例;年龄35~76岁.皮疹在胸肋部35例,额面部9例,下肢2例.本组病例符合杨国亮、王侠生主编<现代皮肤病学>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2治疗方法门诊患者予以聚肌胞2ml肌肉注射,每日1次,住院患者予以阿昔洛韦25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点滴,每日2次;中药以龙胆泻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5 g,栀子10 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5g,大青叶30 g,赤芍10 g,当归10 g,桃仁、红花各10 g,全蝎10 g,威灵仙30 g,板蓝根30g,连翘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至400ml,分两次服,疱疹发于额面部加白芷10 g,疹在下肢加牛膝30g,7天为1疗程.  相似文献   

7.
我们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慢性复发性瘾疹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导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2 0例 ,女 16例 ,男 4例 ,年龄2 4~ 6 0岁 ,病程皆在 1年以上。  治疗方法 :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 ,具体方药 :当归 2 0 g、桂枝 15g、白芍 2 0 g、炙甘草 10 g、通草 15g、黄芪30 g、鸡血藤 15g、首乌 15g、防风 2 0 g、白藓皮 15g、地肤子 15g,水煎服。  治疗效果 :显效 :皮疹完全消退 ,瘙痒全无 ,1年以上不复发 ;有效 :皮疹消退 ,瘙痒减轻 ,受风后有皮疹复出 ,较前减轻 ;无效 :服药后诸症有所减轻 ,但受风则复发如故。其中显效 10例 ,有效…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 1996年以来 ,运用自拟隐疹汤治疗氨苄青霉素过敏性皮疹 2 5例 ,结果全部治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5例病人均来自门诊 ,其中男 8例 ,女 17例 ;年龄最小2 2岁 ,最大 5 6岁。 2 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头晕、乏力等症状。以用药后 5天以上出现皮疹者居多。皮疹类型有丘疹、红斑、荨麻疹、湿疹样变化 ,皮损发展快 ,或红或白 ,大小不等 ,瘙痒难忍。全部患者均服息斯敏、注射强力解毒敏等效不显 ,瘙痒更剧。实验室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血沉正常 ,血象稍高。2 治疗方法隐疹汤 :王不留 2 0 g、公英 2 0 g、赤芍 15 g、…  相似文献   

9.
喉痒咳嗽一症,为临床所常见,一般治以宣肺能愈。但也有部分患者缠绵难治。笔者从1995年以来,经西医多次以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未愈而来就诊的53例病人,采用自拟射干麻黄桔梗汤增减,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3例中,男性22例,女性31例;年龄10~72岁;病程15天~5个月;患者均经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仅单纯性咽痒咳嗽。治疗方法基本方药:麻黄6~10g、射干6~12g、黄芩10~30g、桔梗6~15g、荆芥6~12g、蝉衣7~30g、杏仁6~15g、紫菀5~12g。随证加减:咳嗽痰黄者加瓜蒌皮仁各15g、天竺黄10g、虎杖20g清肺化痰;痰白量…  相似文献   

10.
荆防败毒散出自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由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桔梗、荆芥、防风、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之功.治疗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笔者在临床中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显著.现将治验4则报道如下.1水痘许某,女,24岁,于2007年11月初诊.自诉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及颈部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有触痛,余无特殊,未予重视.1天前开始发热,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黄豆大小,自服退烧药晨起热退,头面、躯干见少许皮疹,瘙痒,即来就诊.诊见:躯干、头面部少许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分布稀疏,此起彼伏,成对出现,大如黄豆,小如粟米,少气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数.诊断:水痘(邪伤肺卫).予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方予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10 g,柴胡10 g,前胡10 g,独活10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荆芥10 g,防风15 g,川芎10 g,甘草5 g,蝉蜕10 g,薄荷10 g.4剂.水煎,早中晚3次温服,余药汁外洗患部,1日1次.嘱患者避风,清淡饮食.服后1d即见全身出疹,多而密.第3d未见新疹,旧疹渐回,淋巴结无肿大.守方继服3剂,水痘完全干痂,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内服加外敷对妊娠期痒疹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妊娠期痒疹患者36例,运用自拟中药方(生地黄15 g,白芍10 g,当归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甘草6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淡竹叶10 g,茵陈15 g,黄芩10 g,龙骨15 g,牡蛎15 g,知母10 g,牛蒡子15 g,苦参10 g)内服加中药(艾叶15 g,苦参20 g,荆芥20 g,防风20 g)外敷治疗。7 d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2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9%。结论:自拟中药方内服加外敷治疗妊娠期痒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根解毒合剂联合复合辅酶治疗麻疹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3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病志号抽签/就诊顺序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4例穿心莲内酯10m L+5%葡萄糖250m L,1次/d,静点;复合辅酶0.2mg+5%葡萄糖250m L,1次/d,静点。治疗组136例双根解毒合剂(板蓝根20g,山豆根10g,虎杖20g,鱼腥草30g,贯众15g),高热不退重用石膏,加栀子10g;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加葶苈子10g;皮疹呈现紫红色且密集成片加紫草20g;无法疹出加升麻10g;便秘加大黄8g;1剂/d,水煎服300m L,3次/d,口服;复合辅酶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口腔黏膜斑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7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74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1.17%;对照组痊愈84例,有效67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77.8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麻疹消退时间、口腔黏膜斑消退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根解毒合剂联合复合辅酶治疗麻疹,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咳嗽 患者,女,42岁。患者1年前患感冒后出现咳嗽,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隔月均出现咳嗽,一般持续10多天,甚者咳至脸色发青,夜不能寐。5天前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自服川贝枇杷露后不见好转。今见咳嗽无痰,喉咙发痒,胸口憋闷,脸色发青,夜不能寐,无发热恶寒,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浮。此乃风寒外侵,内引伏邪,肺气失宣。治宜解表驱邪、宣肺理气,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处方:桂枝15g,厚朴10g,白芍15g,生姜10g,甘草5g,大枣10g,桔梗10g,瓜蒌10g,杏仁10g。日l剂,水煎服。服药3剂,仍有微咳,原方再服3剂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年来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疮疹1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0~30岁12例,30~40岁2例,50岁1例,平均年龄21岁;病发部位腰肋部6例,后背部8例,大腿内侧部3例,头部1例。2治疗方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地159、当归10g、桃仁15g、红花10g、柴胡10g、牛膝15g、积壳10g、银花15g、蒲公英30g、甘草6g。加减:疤疹红肿热痛明显的加赤芍,大青叶,丹皮;舌苔黄腻,口苦加龙胆草,白皮;尿黄加黄岑,泽泻;口干加花粉;大便千加大黄;总之随症加减。水煎分早…  相似文献   

15.
孙中兰  张锐 《吉林中医药》2003,23(10):24-25
自 1996年以来 ,采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80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均来自门诊患者 ,80例中男 5 0例 ,女30例 ,年龄 2 5~ 70岁 ,病程 5~ 30年。其中咳嗽 76例 ,咯痰 2 5例 ,气短 15例 ,喘息 14例 ,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 30例 ,干性罗音 4 6例。2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 :黄芪 30g ,白术 15g ,防风 10g ,当归15g ,丹参 2 0g ,桔梗 10g ,川贝母 10g ,炒杏仁 10g。咳嗽重者加炙冬花 15g ,炙紫菀 15g ;咯痰多色黄者加瓜蒌 2 0g ,天竺黄 10g ,色白者加莱菔子 15g ,紫苏子 15g ;喘息气短者加地龙 15g ,葶苈子 10g。日 …  相似文献   

16.
1 银屑病患者 ,女 ,4 5岁 ,因患银屑病 10余年 ,曾到多家医院治疗 ,口服过乙亚胺片、维生素 C、强的松 ,外搽过斑蝥酊等多方治疗 ,病情时轻时重 ,反反复复 ,久治未愈 ,于 1992年 6月 17日初诊。证见全身泛发红色斑丘疹 ,以头皮及四肢伸侧较重 ,皮疹边缘清楚 ,表层有银白色的细碎鳞屑 ,鳞屑刮除后可见有点状出血 ,自觉瘙痒明显 ,体倦乏力 ,口干不欲饮 ,舌质淡红少苔 ,脉细数。诊为荨常型银屑病 ,属血虚风燥 ,湿热互结 ,络脉不畅 ,肌肤失养。治则 :滋阴养血润燥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消风散加减治疗。药物 :荆芥 15g、防风 10 g、川芎 10 g…  相似文献   

17.
晏××,男,13月。1988年4月22日初诊。患麻疹出疹期第2天,突然高热40.5℃,疹出不畅,疹色灰黯,甚至疹到足部时仍不红活、胸部疹色即变淡灰黯,咳嗽剧烈,气急胸高,痰鸣鼻煽,口渴喜饮,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神志昏闷,烦躁不安。听诊:双肺遍闻湿性罗音,心率每分钟184次、律齐,呼吸呈三凹征。舌苔白厚燥,指纹紫黯达命关。县医院入院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伴心衰。”因病情笃危,其母求余处方。证属疹毒攻肺,内闭外脱之危证,治以宣肺开闭,温阳益气,佐以清热化痰祛瘀。拟麻杏石甘汤合参附汤加减。处方:麻黄、红参(另服)、紫草、甘草各3g,杏仁、浙贝(破碎)、天竺黄各6g,石膏10g,附子(先煎)2g,红花1.5g。一剂水煎服。西药用毒毛旋花子甙K0.02mg混合10%葡萄糖20ml静脉缓推后无明显好转,随后用地塞米松、青霉素、补夜等合用。  相似文献   

18.
洋金花中毒抢救治疗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赵某,女,62岁。因意识模糊、失语伴小便失禁1h于2005年12月15日17时30分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家属代述病史,患者因咳嗽、气喘、咯少量白色粘痰1周于2005年12月15日中午就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主要组成为洋金花2g,炙麻黄5g,细辛2g,桂枝10g,杏仁10g,桔梗9g,麦冬12g,制附子6g,干姜9g,陈皮12g,共6剂。患者回家于当日16时许煎服中药1剂,服药约300ml,20分钟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头晕、口干、唇麻、步态不稳、躁动不安、颜面潮红症状,无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休息约10分钟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临床应用双黄连粉针剂的过程中,遇2例出现头晕及皮疹的病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2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3日来院就诊。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予双黄连粉针剂1.8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ml,以每分钟50滴的速度静脉滴注,并同时应用头孢唑啉静脉滴注。10分钟后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随即感皮肤瘙痒,颜面部有皮疹出现。即刻停止药物静脉滴注,并予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后症状减轻。此后患者再次应用头孢唑啉未出现头晕及皮疹。例2.男性,21岁。因支气管炎来诊,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予双黄连粉针剂1.8g加入5%葡萄糖…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19岁,主因头痛1月余于2005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1月余前出现周身皮疹,多于头面及躯干上部,为疱疹,周围红肿,无渗出,皮疹散在,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伴发热、咽痛,体温最高达38.9℃,出疹5天后出现头痛为全头针刺样疼痛,并逐渐出现颈部及右肩部酸痛、无力,双眼视物模糊,无复视。20余天前周身皮疹逐渐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但头痛仍存在,并出现恶心、呕吐,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