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双份脐血移植的植入动力学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推测双份脐血中的淋巴细胞与优势份脐血的产生相关。本实验将双份脐血的CD34^+细胞与CD3^+细胞混合培养,观察CD3^+细胞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无影响。方法建立液体和半固体培养体系,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双份脐血间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混合培养6d和14d。以流式细胞计数观测CD34^+细胞培养后的分化指标(CD33,CD41,CD71);计数集落形成单位(GM—CFU、BFU-E、GEMM—CFU)分析CD3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液体共培养后各份CD34^+细胞表面分化指标的变化。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70±0.72)%。3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分化指标无差异(P〉0.05);6d的CD33、CD7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半固体共培养后CD34^+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实验组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数低于对照组(P〈0.05),而混合细胞集落形成数(GEMM—CFU)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有影响,推测双份脐血间的相互作用可部分地通过CD3^+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D271(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low affinity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LNG—FR)及CD133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比较,选出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271^+细胞及CD133^+细胞;将得到的细胞分别进行培养,14天后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对每个传代细胞进行计数,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取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3代以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通过细胞形态及免疫化学染色鉴定比较成骨及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CD271阳性分选纯度为(89.50±0.98)%,CD133阳性分选纯度为(88.03±3.06)%;1×10^4个CD271^+细胞培养后产生的CFU—F数目是1×10^4个CD133^+细胞培养后形成CFU—F数目的2倍,CD271^-细胞培养后无CFU—F形成,而CD133^-细胞培养后可形成少量的CFU—F;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第3代后表型基本一致,即CD34^-、CD14^-、CD45^-、CD90^+、CD29^+、CD44^+、CD105^+、CD73^+;CD271^+细胞的增殖能力比CD133^+细胞的高出3倍,而且具有更强的成骨、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虽然CD271及CD133阳性分选都可以得到间充质干细胞,但相比之下,CD271阳性分选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因而CD271阳性分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阃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胎盘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人胎盘组织富含造血干细胞,而且其CD34^+CD38^-、CD34^+CD38^+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百分率明显高于脐血。但有关人胎盘组织CD34^+HSPC亚群的增殖分化能力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免疫磁珠分选人胎盘组织CD34^+CD38^-和CD34^+CD38^+HSPC亚群,并用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血细胞集落培养,以评价其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脐血(CB)和骨髓(BM)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的差异。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法分离人CB及BM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制备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TPO+白介素11(IL—11)或TPO+IL11+肝素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CD34^+、CD41a^+及CD34^+CD41a^+细胞)免疫表型、巨核细胞凋亡率及DNA含量,并以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法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计数。结果表明:14天培养中,CB来源细胞在总细胞数、CD41a^+及CD34^+CD41a^+细胞扩增倍数上均高于BM(P均〈0.05)。0天CB及BM来源CD34^+细胞在CFU—GM、BFU—E及总的CFU—Mk的形成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CD34^+细胞形成的CFU—Mk以大集落为主,其数量高于BM(P〈0.05);在培养7、10和14天,CB及BM来源细胞CFU—GM扩增倍数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细胞的BFU—E及总的CFU—Mk扩增倍数均高于BM(P均〈0.05)。14天培养中CB和BM来源巨核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NA含量检测发现,14天培养中CB来源巨核细胞始终以2N细胞为主(比例〉90%),而BM来源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4N、8N及以上倍体巨核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CB来源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能力高于BM,它可能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较好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脐血CD133^+(UCB—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和最佳收获时间。采用免疫磁珠激活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选UCB—CD133^+细胞,将纯化的UCB—CD133^+细胞接种于含TPO、IL-3和SCF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在培养第7、10和14天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过程中CD133、CD34、CD41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半固体法对不同扩增阶段的细胞进行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培养。结果表明:培养至第7天时,UCB—CD133^+细胞扩增效果最佳,扩增了8、2-1-2.2倍;培养至第14天,细胞总数扩增了116倍;培养至10天时,平均1个CD133^+细胞所产生的CD133^+CD41^+和CD34^+CD41^+细胞数最多,分剐为2.5±0.9和2.6±0.5个,所产生的CD41^+细胞为20.3±5、9个;扩增前后的UCB—CD133^+细胞均能形成CFU—MK,扩增第10天的UCB—CD133^+细胞所形成的CFU—MK总数最多,CFU—MK扩增倍数为59.5±11.8倍。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扩增后的巨核系细胞多呈幼稚状态,未见血小板形成。结论:UCB—CD133^+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培养第10天扩增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将20只昆明小鼠(35±5g)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给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PO25、50和100μg/kg,而给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g,每日1次,连用5日:每组分别于最后1次注射后12小时收集小鼠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BMNC),以10^6/cm^2接种、培养并计数原代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同时对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NC中CD90^+、CD105^+、CD34^+细胞比例并鉴定CFU—F的表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所获得的BMNC、CD90^+、CD105^+、CD34^+细胞比例和CFU—F集落数明显增加(P〈0.05)。3个剂量中以50μg/kgTPO组增加最明显,但50μg/kg组的CFU—F集落数与100μg/kgTPO组的CFU—F集落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U—F样MSC具有成骨、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论:TPO促进BMNC数、CD90^+、CD105^+细胞数和CFU—F集落数增多,即促进骨髓MSC的增殖,但是TPO促进骨髓MSC增殖的作用不随剂号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TGF—β1单克隆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本研究将分离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当天分选的新鲜脐血CD34+细胞;②对照组:含SCF、FLT3-L、IL-3、IL-6四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3天的脐血CD34+细胞;③实验组:条件同对照组,但加入了TGF—β1单克隆抗体。3组均检测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kit,计数混合集落(CFU—GEMM)、红系爆式集落(BFU—E)、粒系集落(CFU—GM)。结果显示:实验组MNC、CD34+细胞、CD34+c—kit+细胞计数分别为[(2.35±0.25)×10^5、(1.16±0.29)×10^5、(1.09±0.26)×10^5],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13)×10^5、(0.55±0.19)×10^5、(0.51±0.2)×10^5],(P均〈0.01)。实验组CD34+c—kit -亚群计数为(12.95±3.17)×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3)×10^3,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早期集落CFU—GEMM、BFU—E的产率[(16.3±4.72)×10^3,(65.0±20.96)×10^3]明显高于对照组[(5.0±2.58)×10^3,(16.25±7.93)×10^3](P〈0.01),相对较晚期集落CFU—GM的产率在对照纽[(4.0±2.28)×10^3]和实验组[(6.33±2.85)×10^3]均高于空白组[(0.75±0.29)×10^3],但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TGF—β1单克隆抗体促进了脐血MNC和CD34+细胞的扩增,且早期细胞CD34+c—kit -细胞扩增更为突出;提高了早期集落CFU—GEMM和BFU—E的产量,而对相对较晚期的髓系集落CFU—GM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结论:TGF—β1单克隆抗体能协同其它生长因子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保留一定量更早期的造血祖细胞,减轻了造血祖细胞分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CD34^ CD59^ 细胞的特性及PNH克隆呈优势造血的可能原因,以探索PNH发病的内在机制。方法 用免疫磁珠吸附法富集纯化CD34^ 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PNH患的CD34^ CD59^ 细胞、CD34^ CD59^ 细胞及正常对照CD34^ 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液体培养2周,并对扩增前、后的细胞进行半固体培养。结果 ①PNH患CD34^ CD59^ 细胞与正常对照CD34^ 细胞形成集落形成单位(CFU)均在第7天达到扩增高峰,并且扩增后的细胞仍能保持CD59抗原,无GPI锚连蛋白的丢失。②正常对照的CD34^ 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FHN患的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细胞.③PNH患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其形成CFU的能力无明显差异。④PNH患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在SCF IL3 IL6 FL Tpo及SCF IL3 IL6 FL Tpo Epo组合下液体培养,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在SCF IL3 IL6 FL Tpo Epo GM-CSF组合下液体培养,CD34^ CD59^ 细胞的生存、增殖、扩增能力均明显强于CD34^ CD59^ 细胞。结论 ①正常对照的CD34^ 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PNH患的CD34^ CD59^ 细胞。②PNH患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以及在SCF IL3 IL6 LF Tpo及SCF IL3 IL6 FL Tpo Ep组合下液体培养,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说明CD34^ CD59^ 细胞在造血能力上并无内在的优势。GM—CSF或许是使PNH克隆呈造血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细胞组;F组为单用细胞因子组;SF组为联合使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组。在第0,6,10及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表明:各时间点SF组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除了第14天外,SF组在第6、10天时CD133+细胞数、CFU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对延缓造血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细胞,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临床移植要求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分离鉴定人骨髓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用密度梯度离心或酶消化方法分离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贴壁培养的方法进一步纯化Msc。检测骨髓和脐带MSC的表型以及成脂、成骨分化潜能。通过LTC—IC(long—term culture—initiating cells)实验,检测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千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并在培养的第3、5、7周分析两种MSC组悬浮细胞的表型。结果表明,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均呈纺锤形、贴壁生长,2种MSC均表达CD90、CD105、CD73、CD29、CD54、CD166和HLA—ABC,不表达HLA—DR、CD34和CD45。化学染色证实,2种MsC体外能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LTC—IC实验第5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CFC(colony forming cell)的产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7、9周,脐带MSC组CFC的产率均低于骨髓MSC组(P〈0.05)。第3、5、7周悬浮细胞表型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2种MSC组CD34和CD117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而CD33、CD13、CD11b的阳性率逐渐上升。结论:从人骨髓和脐带组织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支持长期造血,但其造血支持能力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骨髓乏氧环境对完整保持骨髓造血千/祖细胞(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BMHSC)是适宜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中,外周HSC常氧下体外扩增及移植前后,HSC暴露于浓度差别显著的氧环境下,HSC的生物学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值得研究。本研究模仿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HSCT)中BMHSC所经历的氧环境,通过体外扩增及凋亡实验、细胞周期分析及定向分化实验、细胞迁徙实验等来研究氧浓度变化对人BMHSC生物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低于常氧,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使BMHSC扩增更多的较原始的AC133^+CD34^+HSC和有活性的CD34^+HSC,维持较多的干细胞处于G0/G,期,促进各系集落(BFU—E、CFU—GM、CFU—GEMM)的生长,更好地维持HSC的迁徙能力。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BMHSC,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PBSCT中BMHSC的生物功能与细胞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高低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在浓度较低的氧环境下培养BMHsc可能对PBSCT更有益。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树突状细胞(DC)能够通过刺激CD4+T细胞产生调节性T细胞(Treg)而参与免疫耐受。本研究旨在探索骨髓源性DC(bone marrow-derived DC,BM-DC)或脾源性DC(spleen derived DC,spDC)诱导CD4+CD25+FOXP3+Treg产生的可能性。以GM-CSF和IL-4从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诱导产生骨髓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6 d后,imDC经脂多糖(LPS)进一步刺激16 h得到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C,mDC);同时用免疫磁珠从小鼠脾脏分选得到spDC,以这3种DC分别与新鲜分离的BALB/c小鼠脾CD4+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CD4+CD25+FOXP3+Treg的产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中FOXP3的表达,对比分析3种DC诱导产生CD4+CD25+FOXP3+Treg的能力。结果表明:经C57BL/6小鼠骨髓imDC、mDC的刺激,BALB/c小鼠CD4+T细胞中的FOXP3表达率从(8.57±1.14)%分别提高到(15.80±1.35)%、(17.93±1.45)%(P<0.01);经spDC的刺激,BALB/c小鼠的CD4+T细胞中的FOXP3表达率则从(8.57±1.14)%下降到(3.95±0.79)%(P<0.05)。结论:体外诱导的BM-DC而非spDC能够诱导Treg的产生,具有介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比较经骨髓腔内输注(intra—bone marrow infusion,iBMI)及静脉输注(intravenous infusion,iVI)人脐血(cord blood,CB)造血千/祖细胞(HS/PC)对NOD~SCID受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将纯化的CB CD34^+细胞移植到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受鼠体内。受鼠随机分为3组:①iBMI组:骨髓腔内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②iVl组:尾静脉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③阴性对照组:输注PBS缓冲液。于异种移植后第3、5及第8周通过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的方法比较人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植入率,通过二次移植实验比较NOD—SCID受鼠体内人HS/PC长期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外周血及脾脏中人CD45^+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iBMI组及iVI组移植的HS/PC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中CD45^+CD19^+细胞、CD45^+CD33^+细胞、CD45^+CD56^+细胞及CD45^+CD34^+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CD45^+CD14^+细胞及CD45^+CD41a^+细胞比例亦高于iVI组(P〉0.05)。iVI组及iBMI组长期存活受鼠的肝脏、脾脏、肺脏、外周血、骨髓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移植后第8周的iBMI组受鼠的脾脏、肝脏和肺脏中均可检出人CD45抗原的表达.iBMI组受鼠的骨髓细胞各系集落总数于移植后第8周显著高于iVI组(P〈0.05)。二次移植后第6周,iVI组及iBMI组受鼠的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的表达。结论:与iVI相比,经iBMI移植人CBCD34^+细胞至NOD—SCID受鼠可以促进HS/PC的造血重建及多向分化,提高植入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为解决血源短缺、杜绝输血传染、克服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等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利用添加SC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扩增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并通过问充质干细胞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表明,经过23天培养以后,本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2.52×10^5,其中95%以上都是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所占比例都在1%以内。无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在细胞扩增数量及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方面都明显逊于有间充质干细胞支持的培养体系。结论:利用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对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检测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和CD34的表达,分析细胞表达CD271与CD133及CD133与CD34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设计组合用CIN5-PerCP、CD271-PITC、CD133-PE和CD34-FITC标记骨髓细胞,获得细胞后以FSC、SSC和CD45反复对细胞群进行定位和筛选,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上述表达。结果表明,骨髓细胞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16%、0.20%和0.43%,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后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0.49%、0.47%和1.07%;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共表达率为0.02%,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CD271^+CD133^+的共表达率为0.03%。90%CD133^+细胞表达CD34,40%CD34^+细胞表达CD133。结论:建立的三色荧光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CD271^+,CD133^+和CD34^+细胞的方法。CD271阳性细胞与CD133和/或CD34阳性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CD271可能在评价和指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素、川芎嗪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丹参素组[300mg/(kg·d)]、川芎嗪组E50mg/(kg·d)]、rhG-CSF组[250μg/(kg·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7,1次/d,第8天,采用外周血WBC、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4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川芎嗪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2倍和3.9倍;川芎嗪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O.86±0.42)%、(12.91±2.84)%和(48.47±7.8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川芎嗪组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53.10±9.63)%、(20.40±5.36)%和624.50±5.35)%,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川芎嗪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骨髓采集物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态骨髓(SS—BM)和rhG—CSF预激的骨髓(G—BM)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记忆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9d、CD54、CD62L和CD11a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应用后骨髓采集物中CD4^+、CD8^+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记忆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CD49d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但在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的变化;CD54在CD4^+及其记忆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CD62L在CD4^+、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CD11a在CD4^+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rhG—CSF部分下调骨髓中CD4^+、CD8^+以及相应的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