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后(1 ̄9)天出现快速型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无效的患者共55例,应用国产心律平静脉注继之口服用药维持,观察其抗心律失常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4%,显效58%,有效26%。前壁及下后壁心肌梗塞所致心律失常疗效最佳(总有效率90%),前下壁及右室壁梗塞次之(80%),下壁心肌梗塞较差(64%)。表明国产心律平为可供选择治疗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医学》1994,(11)
抗心律失常药的疗效及潜在危险抗心律失常药虽能减轻或消除由心律失常本身引起的症状及/或死亡危险,但可能引起另一些潜在危险,包括非心脏性不良反应(如头昏、恶心)、脏器毒性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症、肝炎)、心脏不良反应、后期致心律失常作用或心律失常性死亡等。抗...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室晚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侧22例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室晚电位。对比研究结果:心肌梗塞后侧支循环良好者,左室射血分数提高(P<0.005),缺血性心律失常减少(P<0.05);心室晚电位(QRS-D、LAS、RMS40)3项指标在侧支循环不良组与良好组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维护患者心功能、维持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减少心脏猝死机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性心律失常为充血性心衰引起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猝死率高达50%~60%,且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影响血流动力学,使心衰恶化,因而控制充血性心衰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减少死亡率。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及扩张血管、抑制交感兴奋、改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后预测各种心律失常猝死的报道较多,心功能预测报道较少.本文总结我院68例心肌梗塞.根据心肌梗塞范围及室壁活动,判断其预后及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塞组QTd明显长于后壁心肌梗塞组(P<0.01)。结论: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陈国伟 《新医学》1997,28(11):576-577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陈国伟迄今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措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展不大,本文着重简述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于急重心律失常应采用静脉给药,以便尽...  相似文献   

8.
A型行为干预对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蕊芳 《现代康复》2001,5(8):41-41,45
目的 对A型行为进行干预对心肌塞后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干预组(27例)及非干预组(28例)随访1年,记录1年间发生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非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干预组,而再梗死与猝死两组间无差异。结论 心肌梗塞后对A型行为进行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心肌病常以因心力泵衰竭死亡和猝死,而猝死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盐酸胺碘酮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指因心脏自身疾病而导致的猝死,是所有猝死案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猝死案例的80%以上[1]。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eularcardiomyopathy,AInrC),  相似文献   

11.
利多卡因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22001)钟惠梅李素云利多卡因属Ib类抗心律失常药,因可改善心肌缺血,又能快速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故临床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近年随药学及临床研究进展,其致心律失...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溶栓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心室晚电位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溶栓组心室晚电位发生率11.0%(5/46),显著低于对照组33.0/(18/55),P<0.05,时域参数中滤波后QRS时间和GRS未40ms的方报电压及频域分析中20~50H_z的振幅谱和能量谱面积比,溶栓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发现溶栓组猝死率(1/10.25%)低于对照组(5/46,11.0%)。结果提示:溶栓治疗使阻塞的冠脉再通,减少梗塞边缘区缺血,增强心电稳定性和传导性,使心肌梗塞后猝死率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Cardiacar rhythmiasuppressiontrial ,CAST)证实Ⅰa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未能降低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以来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重新得到重视。本文探讨小剂量乙胺碘呋酮在老年心律失常病人中的应用。1 对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Amiodarone)于1969年用于抗心律失常,属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曾因毒副作用而一度减少了使用。后经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胺碘酮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更安全有效,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极易发展为心肌梗塞和猝死。因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作时积极控制病情发展极为重要,但往往单纯常规治疗包括静滴硝酸酯类药、服用阿斯匹林等疗效不佳。笔者观察了在UAP发作期常规治疗合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R)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6.
乙胺碘呋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临床应用曾因心外不良反应较严重而受限。90年代初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及近几年公布的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乙胺碘呋酮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小,被认为是目前有效和安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参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对口服乙胺碘呋酮治疗频发室/房件早搏的疗效及寄令件讲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心肌梗塞可伴随各种心律失常,冠脉再灌注治疗不胆极大程度地改善心肌供血,而且影响心律失常的转归。方法:32例患者均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冠脉再灌注治疗。结果:右冠病变引起的12例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6-24h高度AVB消失者10例,1例仅遗留PR间期延长,1例仍为Ⅲ度AVB;对右冠致命性痉挛引起的Ⅲ度AVB经植入支架后随访20个月,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无AVB。2例右冠第四段闭塞者病程中出现室性心运过速(VT),PTCA球囊松脱时出现心室颤动(Vf0,经电击除颤后成功行PTCA并植入支架。2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术后心室率均超过70次/min。左冠病变组中,1例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病程中反复出现VT及心室颤动,予利多卡因、心律平、可达龙均不能有效控制其发作,开通闭塞的前降支并值入支架1枚,扩张狭窄的回旋支,术后室速及心室颤动均未再发作。对前降支狭窄并痉挛者引起的室速,对此病变给予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1枚,随访11个月未再发作室速。12例频发室性早搏消失,5例偶发,未再继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结论: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并发的心律失常,应以采取PTCA、支架植入等改善再灌注措施为主,而非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具有负性肌力或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否则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何文  张育君 《新医学》1996,27(2):95-9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与防治(附48例分析)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何文,张育君心肌梗塞面积是各种并发症和存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冠脉再灌注是已知的减少心肌梗塞面积的唯一有效手段。再灌注本身可产生再灌注损伤如再灌注心律失常(RA...  相似文献   

19.
所谓药物矛盾反应,就是用于治疗该病症的药物,反而引起该病症的矛盾现象,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心律失常等。这在临床上易被误认为剂量不足而增加剂量,导致严重后果。为此,将易引起药物矛盾反应的药物简介如下:1 抗心律失常药:①奎尼丁:在治疗过程中可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停搏。在治疗房颤过程中易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甚至猝死。②吡二丙胺:可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及使心律失常恶化,严重者致室颤而猝死。③乙吗噻嗪:致心律失常率达3.7%。主要有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室颤、心跳骤停而猝死。④美…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