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肩难产发生原因,对母婴的影响、处理及预防,减少肩难产的发生率及其对母婴的危害,确保母婴安全。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1月住院分娩产妇中出现的16例肩难产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肩难产虽然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即会造成较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并对母婴产生严重危害,甚至新生儿死亡。结论必须加强和重视孕妇产前检查与监护,警惕和预见肩难产发生的各种因素,并及时作出相应预防处理,减少肩难产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肩难产的发生率、并发症、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1年9月7例肩难产分娩资料。结果头位分娩总数4 275例,肩难产7例,肩难产发生率为0.16%,产妇并发症4例,新生儿并发症4例。结论早期预防、识别和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丁桂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69-4270
目的:探讨肩难产处理方法,减少母婴严重并发症。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产科应用新式先娩后肩法助产16例回顾性分析。结果:用新式先娩后肩法处理肩难产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新生儿产伤及产妇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肩难产对母儿的危害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09年2月间发生肩难产患者18例.结果 6例新生儿娩出无并发症,2例肱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1例臂丛神经损伤,5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产妇2例发生产后出血,3例发生会阴三度撕裂伤.结论 肩难产一旦发生,处理困难,母儿危害大,分娩前准确估计胎儿体重,预测有无肩难产可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asbin法处理肩难产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Gasbin操作标准处理肩难产病例23例,对操作过程、母婴结局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6例肩难产病例中当采用屈大腿、压前肩及旋肩法失败时,选用Gasbin法成功用于23例肩难产病例,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39.13%,重度窒息8.70%、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产妇会阴伤口III度撕裂、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结论 Gasbin法可有效处理肩难产,减少肩难产中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难产的识别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娩发生肩难产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有明显肩难产原因10例,新生儿窒息5例,臂丛神经损伤2例,产妇并发子宫收缩乏力6例,软产道损伤3例。结论:及时识别肩难产,选择正确分娩方式,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王伟  王淑丽  许欢  刘增佑 《当代医学》2022,28(10):52-55
方法分析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及母婴临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进行分娩的60例肩难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分娩产妇6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指标、新生儿体质量与双顶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BMI、宫高均高于对照组,腹围大于对照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肩难产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肩难产在产科临床的发生率、高危因素、预测以及母婴并发症,探讨肩难产的处理方法,提高对肩难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生在本院的肩难产19例,分析发生母婴并发症的情况.抽取同时期非肩难产30例为对照,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孕妇宫高、腹围、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以及新生儿身长、体重和1分钟Apgar评分等.结果 7年中经阴道分娩共7 713例,肩难产19例,肩难产发生率为0.25%.19例肩难产中产妇发生产后出血4例,发生率为21.1%;会阴裂伤3例(Ⅰ°1例,Ⅱ°2例),发生率为15.8%;产褥感染2例,发生率为10.5%.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1例(5.3%),臂丛神经损伤1例(5.3%),重度窒息4例(21.1%),轻度窒息8例(42.2%).肩难产组孕妇宫高、腹围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胎儿B超测量双顶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肩难产组新生儿体重、身长均高于对照组,1分钟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肩难产发生率不高,但危害很大.巨大儿是发生肩难产的首要因素.肩难产的预测应当结合多项临床指标综合分析,正确处理肩难产可有效减少母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肩难产36例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凤  马秋英 《安徽医学》2005,26(2):136-138
目的 了解肩难产的发生率 ,分析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及新生儿并发症 ,探讨预测、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10年间的肩难产 3 6例 ,并随机抽取同期经阴道分娩 40例设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间孕妇在产前、产时指标、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各径线、新生儿并发症等方面有无差别。分析巨大儿、产程异常、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在肩难产的关系。评价处理肩难产的方法。结果  10年间肩难产的发生率 0 .2 5 % ,其中巨大儿 19例 ,占 5 2 .67% ,并发新生儿损伤 11例 ,占 3 0 .0 5 %。肩难产组和对照组的孕妇宫高、腹围、产程及分娩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两组新生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及新生儿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巨大儿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最高。肩难产应首选屈大腿法。预测及预防肩难产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体位分娩对产妇肩难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肩难产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体位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手膝支持俯卧位,对照组18例采用半卧位屈大腿抱膝法。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时间、阴道出血、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均脱离肩难产困境,顺利娩出新生儿。观察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1例初产妇出现会阴Ⅲ度裂伤。结论肩难产分娩过程中,采用手膝支持俯卧位能够缩短产程时间,降低产后出血量,更好地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难产发生的原因及有效处理策略。方法择本科室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60例肩难产产妇及60例正常产妇实施观察研究,对所有产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产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肩难产产妇年龄、体重、孕次、产次、妊高征发生率较正常产妇无明显差异(P0.05)。肩难产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盆骨狭窄发生率、过期妊娠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身长、新生儿胸围较正常产妇明显升高(P0.05)。结论肩难产发生原因涉及产妇自身因素及新生儿发育状况两类,临床需根据肩难产发生原因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对肩难产实施早期处理,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肩难产发生时助产手法及新生儿体重与母婴并发症的关系,探讨处理肩难产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7例肩难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肩难产高危因素主要有巨大儿(61.70%),子宫收缩乏力(19.15%),妊娠期糖尿病(12.77%),有≥50%肩难产无法预测;肩难产母婴并发症有:新生儿窒患(26例,55.32%),母体会阴裂伤(22例,46.81%),产后出血(5例10.64%),巨大儿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儿(P<0.05);母亲并发症发生率与助产手法及娩胎肩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而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随助产手法种类的增加及娩胎肩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 巨大儿是肩难产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新生儿窒息、母体会阴裂伤及产后出血是肩难产的常见母婴并发症,母亲并发症主要与胎儿体重有关,新生儿并发症与新生儿体重、助产手法的多少及娩肩时间密切相关.处理肩难产时以屈大腿联合压前肩法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旋后肩法运用于肩难产处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8例接受分娩的肩难产产妇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13例,研究组1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压前臂法协助分娩,研究组采取旋后肩法协助分娩,比较两组产妇胎儿分娩产伤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窒息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胎儿的产伤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肩法运用于肩难产处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降低产妇胎儿分娩产伤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窒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和母婴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2年10月16例肩难产的临床资料,分析肩难产时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新生儿体重、助产手法的关系。结果:肩难产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巨大儿,其次为骨盆异常,过期妊娠,妊娠期糖尿病。肩难产母婴并发症主要有:母体会阴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母亲并发症发生率与助产手法无明显关系,而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随助产手法种类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巨大儿是肩难产发生的首要高危因素。母体会阴裂伤、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是肩难产的常见并发症。处理肩难产是以屈大腿法联合压前肩法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肩难产助产的方法和技巧,降低产妇和婴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在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间住院治疗的79例肩难产患者的分娩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5例为巨大儿,占肩难产婴儿的57.0%,新生儿轻度窒息14例,占肩难产婴儿的17.7%,重度窒息2例,占2.5%,臂丛神经损伤7例,占8.9%.锁骨不完全骨折4例,占5.1%,产妇发生会阴三度裂伤3例,占3.8%.结论 肩难产虽然发生率不高,但较难预测,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助产分娩的方法进行处理,医务人员娴熟的助产技术可以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了妇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在预防肩难产中的价值,以期筛选一种有效、合理的处理方案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j2年6月58例肩难产者采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试验组),且于该时间段再随机选取采用传统操作处理方法的肩难产者55例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同时对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分娩结局进行观察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和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顺应官缩连续娩肩法能有效处理肩难产,改善母婴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肩难产病例,根据肩难产时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助产手法及新生儿体重的关系进行分组,并进行分析。结果①肩难产的高危因素:新生儿体重≥3.45kg共44例,占62.0%;妊娠期糖尿病15例,占21.13%;巨大儿10例,占14.08%。②肩难产的母婴主要并发症:母体会阴裂伤28例,占39.44%,新生儿窒息5例,占7.04%。③巨大儿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组(P〈0.05)。④助产手法:采用屈大腿法成功分娩7例(9.86%),明显低于屈大腿法+压前肩法成功分娩的64例(90.14%)(P〈0.05)。结论母婴并发症与新生儿体重密切相关。处理肩难产时以屈大腿法联合压前肩法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石桂莲 《包头医学》2008,32(3):143-144
目的:了解肩难产的发生率、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分析肩难产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7月~2007年7月间的肩难产病例,分析巨大儿、阴道助产、产程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在肩难产中的比例.结果:3000例分娩数中发生肩难产15例,其中巨大儿为10例,占67%;并发新生儿损伤8例,占53%;有6例发生产妇并发症,占40%.结论:肩难产是产科少见的并发症,巨大儿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最高.我们助产士应熟练掌握处理肩难产的各种方法,才能降低围产儿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吴亚华  金蕾 《吉林医学》2012,33(17):3596-3597
目的:探讨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方法,对肩难产进行预测、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阴道分娩的肩难产13例,并与同期经阴道分娩顺产的60例进行对比。比较两组孕妇的产前、产时指标,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各径线、新生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巨大胎儿占肩难产的61.5%,肩难产和顺产组的孕妇宫高、产程及分娩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体重、胸围、头围及新生儿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大胎儿易发生肩难产,产前预测巨大儿是预防肩难产的关键,正确处理肩难产可有效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探讨肩难产Gasbin法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Gasbin操作标准对该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例肩难产者(观察组)进行助产,并对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将该院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例行常规助产的肩难产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对象的分娩结果。结果该组7例肩难产者均经阴道分娩,无一例Zavanelli法(还纳胎头后剖宫产法)。5例为巨大儿,无一例发生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产伤,未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体重为(4 350±180)g,娩肩时间为(2.3±0.4)min,新生儿Apgar评分为(7.9±1.2)分。对照组4例为阴道分娩,1例转剖宫产,新生儿体重为(4 500±200)g,娩肩时间为(2.2±0.5)min,新生儿Apgar评分为(5.8±10)分。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Gasbin法处理肩难产时,产妇采取的手膝位利于助产者顺利助产,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为了促进产妇尽快分娩,Gasbin法可在预测有肩难产中提前沟通提前采取,不要等到HELPERR中最后一步R中采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