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广西隆安县不同家系人群HBsAg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先证者为基础的家系调查方法,根据先证者血清HBsAg检测结果和患肝癌情况,将先证者为HBsAg(+)肝癌患者的家系成员定为HBsAg(+)的肝癌组(A组),根据1:1的匹配原则,从本村屯中选择HBsAg(+)的非肝癌及HBsAg(-)的非肝癌作为先证者调查家系成员,分别组成HBsAg(+)的非肝癌组为B组,HBsAg(-)的非肝癌组为C组.对3组先证者的一级、二级亲属进行肝癌患病情况调查,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HBsAg.结果 3组共调查42个家系778名家族成员,共采得血液标本246人份.HBsAg阳性率为38.62%(95/246),肝癌发病率为8.74%(68/778).A组、B组、C组中,组内一级、二级亲属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内肝癌发病率一级亲属显著高于二级亲属(P均<0.05);C组内一、二级亲属肝癌发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HBsAg阳性率和肝癌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组HBsAg阳性率高于C组(P<0.01),A组肝癌发病率高于B、C组(P<0.01).结论 先证者为HBsAg(+)且患肝癌的家系成员是HBV感染及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要注意接种乙肝疫苗及预防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东瑶族人群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状况,探讨HGV感染与输血相关肝炎病毒HBV、HCV感染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抗-HGV IgG、HBsAg和抗-HCV.结果 1 056例血清中检出抗-HGV IgG阳性95例,阳性感染率为9.00%,男性阳性检出率为9.40%,女性阳性检出率为8.63%,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189,P>0.05).抗-HGV IgG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7,P>0.05).抗-HGV IgG+HBsAg、抗-HGV IgG+抗-HCV、抗-HGV IgG+HBsAg+抗-HCV的重叠感染率分别为23.16%、4.55%和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15,P<0.05).结论 广东瑶族人群存在较高的HGV感染率,HBsAg及抗-HCV均存在HGV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ABO血型与HBV、HCV、HIV感染的关系,以便更好预防、控制病毒血液传播。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8月苏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329 653份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抗原、HCV抗体、HIV抗体的初复检测,ABO血型鉴定采用微板法或试管法。结果:329 653份血液样本中共检出790份(2.40‰)HBsAg抗原阳性,HBsAg携带率O型(2.58‰)>A型(2.51‰)>B型(2.35‰)>AB型(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不同血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B血型HBsAg阳性率1.41‰最低。不同血型间HCV抗体、HIV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献血者HCV抗体阳性率为1.56‰,高于男性的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血型女性阳性率1.71‰,高于男性献血者的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间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州地区ABO血型与HBV、HCV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B血型感染HBV的风险低于非AB血型,而A血型女性人群HCV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4-2007年大学新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现状及接种乙肝疫苗的血清学效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和控制乙肝传播.方法 采用ELISA法对6953名新生进行了HBV 5项标志物检测,对HBV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者进行了全程免疫.结果 新生抗-HBs阳性率为24.88%,HBsAg阳性率为5.28%,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x2=23.85,P<0.001),各民族新生HBsAg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8,P>0.05),无接种史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有接种史(x2=38.27,P<0.001);HBsAg阳性共有5种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51%和37.60%;新生乙肝易感者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为82.62%.结论 宁夏某高校2004-2007年新生69.84%对HBV易感,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易感新生对HBV的免疫力;应根据大学新生HBV不同感染模式,采取定期检测、隔离治疗等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mRNA在HBV感染胎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临床上选取HBsAg(+)且HBV DNA(1~3)×108copies*ml-1孕妇6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其胎盘上HBsAg、HBcAg,根据HBsAg和(或)HBcAg是否表达分为胎盘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应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IL-6水平及分娩时胎盘IL-6 mRNA表达.结果: 胎盘感染组42例,非感染组18例.胎盘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5/42(35.7%),非感染组宫内感染率1/18(5.5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38,P<0.05).胎盘感染组胎盘局部IL-6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胎盘感染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胎盘局部IL-6表达与胎盘HBV感染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石峰 《中外健康文摘》2007,4(12):136-137
目的 了解我中心门诊就诊患者的HBsAg携带情况.方法 对2002~2005年来我中心门诊部就诊的778例患者采用ELISA检测HBsAg.结果 2002~2005年来我中心门诊部就诊的778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2.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随着年龄的增加,HBsAg阳性率亦随之增加,但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0.029,P>0.05).男、女之间HBsAg阳性率也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X2=0.255,P>0.05).城、乡患者之间HBsAg阳性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0.150,P>0.05).结论 我中心门诊部本次调查同年龄组人群的HBsAg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我中心门诊部能够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分诊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理州农村育龄期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和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5~49岁农村育龄妇女2 063例。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 结果 2 063例农村育龄期妇女中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 45例(2.18%),表面抗体(HbsAb)阳性734例(35.58%),核心抗体(HBcAb)阳性243例(11.78%)。HBV血清学标志物检出模式共7种,以易感模式为主(59.38%)。山区育龄期妇女HBcAb阳性率高于非山区,少数民族育龄期妇女HBcAb阳性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调查地和民族育龄期妇女HBsAg和HBsA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育龄期妇女HBsAg和HBcAb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育龄期妇女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史育龄期妇女HBsAg和HBcAb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者,HBsAb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理州农村育龄期妇女HBsAg阳性率接近于低流行水平,约60%人群处于HBV易感状态,应加强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促进育龄期妇女在孕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脏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方法以63例HBV-GN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择20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NHBV-GN)患者、12例血清HBV标志阳性的其他肾病(肾结核、肾结石、肾细胞癌、肾萎缩等)患者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穿刺活检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 HBV-GN患者肾脏组织中均可检出HBsAg、HBcAg阳性颗粒,阳性率分别为76.2%(48/63),42.9%(27/63);20例NHBV-GN患者肾组织HBsAg、HBcAg均未检出,与HBV-GN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血清学HBV标志阳性的其它肾病患者肾组织HBsAg、HBcAg阳性率均为75%,与HBV-GN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HBeAg 阳性与血清HBeAg阴性的HBV-GN患者相比,肾脏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情况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在肾脏中定位及复制,不仅可引起肾脏损害,并与病毒的保存及乙型肝炎的传播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付万智  杨丽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72-1674
目的 分析不同病毒载量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期失代偿期患者183例,根据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分为低病毒载量组67例(<105拷贝/ml)和高病毒载量组116例(≥105拷贝/ml).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其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7,P=0.796),原发性肝癌(χ2=8.457,P=0.004)、自发性腹膜炎(χ2=20.461,P=0.000)、消化道出血(χ2=85.331,P=0.000)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BV DNA水平并不能直接反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应重视低病毒载量患者的早期治疗,积极应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水平与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检测64例HIV/HBV合并感染者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水平,结果 HBsAg+HBeAg+HBcAb组和HBsAg+HBeAg组的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0.59%和100%,显著高于其他血清学标志物模式(P<0.05),且HBeAg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sAg含量在不同的HBV-DNA水平中总体有差异,两两比较发现在HBV-DNA<3 copies/mL组与HBV-DNA 5 copies/mL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HBsAg含量在高病毒复制组中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但HBsAg含量在HBV-DNA中低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HBsAg定量在不同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中总体有差异,通过两两比较,病毒复制活跃的HBsAg+HBeAg+HBcAb组HBsAg含量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组(P<0.05),而其他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经直线回归分析,HBV-DNA与HBsAg之间存在正相关(回归系数=0.244>0),当HBsAg>3.24 lgng/mL,即出现HBV-DNA阳性.结论 HBeAg在HIV/HBV合并感染者中可作为HBV复制活跃的标志之一,但须同时监测HBV-DNA水平,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指导临床诊疗.同样,HBsAg含量与HBV-DNA复制水平有关,HBV复制越活跃,HBsAg的含量也越高,二者相关性越好,但临床上单用HBsAg定量结果来评价HIV/HBV合并感染者HBV-DNA水平有其局限性,需具体结合HBV-DNA定量值和临床综合评价患者病情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明  边茜  朱云霞  魏宏  常灵芝  张华 《北京医学》2021,43(9):856-860
目的 比较孕晚期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分娩并于孕晚期接受TDF(300 mg/d)或LDT(600 mg/d)治疗的HBV感染产妇1407例.所有婴儿出生后均接受标准的主被动免疫.比较两组患者产后52周婴儿感染的比例、婴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服药期间及产褥期母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最终1385例产妇完成产后8周随访,其中TDF组205例,LDT组1180例.选择服用TDF的产妇,其HBsAg、HBeAg的滴度和血清HBV-DNA载量均明显高于L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下,两组患者的HBV-DNA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DF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9.9%比20.8%)低于LDT组(P<0.05).两组婴儿出生时孕周、剖宫产率、出生体质量、身长和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1405例婴儿完成了分娩后52周的随访,其中TDF组213例,LDT组1192例.随访至52周,两组婴儿均无HBsAg和HBV-DNA阳性病例(P=1.000).TDF组患者服药期间比LDT组产妇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更高,但关节痛的发生率更低,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但停药后,TDF组产妇产褥期ALT升高比例明显低于LDT组(6.3%比15.3%,P=0.001);但ALT升高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F和LDT在降低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相当,但TDF的抗病毒效果更好且对肝功能的影响更小,可作为阻断母婴传播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郭辉  闵娟  叶健忠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207-208,F0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FQ-PCR) 检测血清样本中HBV 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A组(HBsAg和HBeAg阳性)、B组(大三阳)、C组(HBsAg 、HBcAb阳性)和D组(小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6.7%、87.6%、52.2%和38.2%,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中阳性样本的HBV DNA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别(P<0.05); 315份HBV DNA阳性标本全部携带有HBsAg;HBsAg( )HBeAg( )和HBsAg( )HBeAg(-)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9.1%和44.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sAg是HBV感染灵敏的血清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 DNA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对乙肝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脐带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数量,探讨HBeAg在新生儿HBV持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共收集63例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脐带血,按照产妇产前HBeAg状态分为A组33例HBeAg阳性,B组30例HBeAg阴性,C组22例HBsAg阴性产妇做为对照组.利用三色流式分析法分析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ytes,CBMCs)中的Treg的频数.并检测产妇及其脐带血中的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结果:A组33例其中有24例脐带血HBeAg阳性;B组和C组脐带血HBeAg均为阴性.所有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均为阴性.新生儿脐带血HBeAg水平与产妇外周血HBeAg水平无关(P>0.05).与B组和C组相比较,A组新生儿脐带血中的Treg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脐带血Treg百分比与产妇HBV DNA、HBeAg及脐带血HBeAg水平无关(P>0.05).结论:HBeAg可以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可能通过上调Treg的比例,使HBeAg阳性产妇新生儿在宫内对HBV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4.
精神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精神病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848例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8.77%、38.68%、9.43%、22.29%、28.07%.HBV总感染率为74.06%,男性感染率为75.61%,女性感染率为71.38%,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HBV阳性率为76.68%,其它精神病67.86%,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高于人群,对这类患者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HBV携带孕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孕28周开始口服替夫定600mg/次,每天一次,至分娩后1个月停药,并在产前、产时和产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不给予替比夫定阻断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后即刻、1月龄是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次,出生即刻、1个月、6个月时按程序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ebd) 10 μg/次,进行联合阻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分娩后血清HBcAb、HBeAg、HBV-DNA水平变化,并于婴儿出生后及6、12月龄取血测HBsAg,对比两组阳性率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HBcAb、HBeAg、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前血清HBeAg、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前血清HBc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24 h内、6个月及12个月HB-sAg和HBV-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HBIG、Hepd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婴儿HBsAg、HBV-DNA阳性率,同时配合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了母婴HBV阻断率,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蛋白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外阴鳞癌(VSCC)中的表达,探讨HPV16-E6蛋白是否为NNEDV病因及与VS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E6在15例正常外阴组织,40例NNEDV及45例VSCC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E6蛋白在正常外阴皮肤组无表达,在NNEDV及V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和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NEDV组中,HPV16-E6蛋白在鳞状上皮增生(SH)型及硬化性苔藓(LS)型阳性率分别为35%和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正常外阴皮肤组升高(P<0.05),较VSCC组降低(P<0.05).HPV16-E6在VSCC的表达阳性率为66.67%,阳性率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Ⅰ期和Ⅱ期,Ⅰ期和Ⅲ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Ⅱ期和Ⅲ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l7).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增高,阳性率逐渐降低,高分化和低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高分化和中分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有淋巴结转移者HPV16-E6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HPV感染可能是NNEDV的病因之一.HPV16-E6蛋白表达升高可能与VSCC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义庆  杨帆  李丽  许丽  邵婧  王泽筠  王勇  张炳昌 《重庆医学》2018,(10):1389-1391
目的 研究山东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重叠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6年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321 501例患者进行乙肝5项定量及丙肝抗体检测.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阳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并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患者中丙肝抗体(HCV Ab)阳性率为0.91%,HBsAg阴性患者中HCV Ab阳性率为0.47%,HBsAg阳性患者中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患者(x2=61.638,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男性HCV-Ab阳性率0.99%,女性阳性率0.80%,男性阳性率略高于女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8,P>0.05).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0.63%,HBeAg阴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1.01%,HBeAg阴性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乙肝患者(x2=4.977,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60~<70岁人群阳性率最高,80岁及以上人群阳性率最低.结论 山东地区乙肝阳性患者合并丙肝感染的概率较低,有年龄差异且与HBeAg阴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双阳性)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及注射HBIG方法不同对双阳性孕妇的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 将228例双阳性孕妇分为4组:A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0 μg,共3次;B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共3次;C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0 μg,共3次,同时于妊娠28周、32周和36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共3次;D组(对照组)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4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6 h内和2周注射HBIG 200 U,满月起按l、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结果 A、B、C、D 4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4.0%、7.7%、29.0%,A、B、C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在出生时、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均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在出生后12个月时分别为86.3%、82.0%、89.2%和62.9%,而A、B、C组的抗-HBs阳性率在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均高于D组(P<0.05).4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选择注射乙肝疫苗、HBIG或乙肝疫苗联合HBIG注射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王雄 《海南医学》2012,23(20):112-113
目的 了解海南省陵水地区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现状,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83名海南省陵水县孕妇产前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调查孕妇的年龄为16~38岁,孕周为6~42周,初产妇占60.3%,经产妇占39.7%,总体HBV阳性率为21.4% (82/383).其中20~2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23.2%,≥30岁组感染率最低,为8.9%,≥30岁组的HBsAg阳性率与20~29岁和<2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次、产次、是否有妇科手术史孕妇之间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13、1.288、0.751,P值均大于0.05).结论 应加强孕妇对乙肝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采取进一步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及相关性在慢性HBV感染过程的变化和意义,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IT组(免疫耐受)、IC组(免疫清除)、LR组(低复制期)、ENH组(再活动期),每组20例。比较慢性HBV感染过程中不同阶段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分析血清HBsAg与HBV DNA相关性。结果:四组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IT组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最高,LR组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IC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LR、ENH组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组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血清HBV持续感染不同阶段HBsAg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IT期最高,其次为IC和ENH期,LR期最低,血清HBsAg水平仅在IC期与HBV DNA呈现正相关,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HBsAg在自然病程中不同阶段水平变化有助于预测疾病进程和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