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所用麻腮风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和腮腺炎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35名18-24月龄儿童麻腮风联合疫苗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双份血标本,ELISA法定量检测麻疹、风疹、腮腺炎Ig G抗体。结果免疫前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抗体活性量分别为97.14%、77.14%、2.85%,1979.53m IU/m L、78.69IU/m L、59.94U/m L;免疫后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抗体活性量分别为100%、94.28%、82.85%,2577.67m IU/m L、117.86IU/m L、239.11U/m L;免疫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P0.05),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P0.05;x~2=45.73,P0.05);麻疹和风疹的抗体活性量较免疫前有1倍以上增长(Z=-2.27,P0.05;Z=-2.38,P0.05),腮腺炎有4倍以上增长(Z=-6.67,P0.05),免疫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腮风疫苗作为18-24月龄含麻类加强免疫疫苗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巩固了麻风二联疫苗的免疫屏障作用,还大幅度提高儿童腮腺炎抗体水平,有效保护儿童免受麻疹、风疹、腮腺炎的侵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所用的麻腮风三联疫苗(combined 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e,MMR)的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和腮腺炎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68例18~24月龄麻腮风初免儿童的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的血液样本进行相关抗体测定。结果:麻腮风疫苗加强免疫前麻疹、风疹、腮腺炎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53%、92.65%、1.47%,抗体活性量水平分别为1100mIU/mL、66IU/mL、13U/mL;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8.53%,抗体活性量分别为1988mIU/mL、105IU/mL、458U/mL;麻疹和风疹的抗体活性量水平较免疫前有1倍以上增长(t=-9.09,P<0.05;t=-3.35,P<0.05),腮腺炎则有35倍以上增长(t=-41.29,P<0.05),免疫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R疫苗作为18~24月龄儿童麻疹加强疫苗免疫效果非常明显,不但巩固了麻风二联疫苗的免疫屏障作用,还大幅度提高儿童腮腺炎抗体水平,有效控制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疫情。  相似文献   

3.
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简称“麻风腮”疫苗,英文商品名:M—M—RⅡ)是一种无菌冻干制品,通过皮下注射使用。适用于在12个月或以上个体,能够同时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产生免疫。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是三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分别是由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粘病毒)和风疹病毒(粘膜病毒)引起,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或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免疫的效果。方法:选择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18月龄时接种1剂MMR,无腮腺炎疫苗史与风疹疫苗史儿童100例,行MMR免疫,在免疫前后采集手指末梢血0.2ml,对麻疹IgG抗体、风疹HI抗体、腮腺炎血凝抑制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在行MMR免疫前,麻疹IgG抗体与风疹HI抗体的阳性率达100%,腮腺炎HI抗体阳性率为59%。行MMR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仍然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1:2653,相较于免疫前,≥4倍增长率为15.4%;风疹HI抗体的阳性率为100%,GMT为1:612.7,相较于免疫前,≥4倍,增长率为51.2%;腮腺炎HI抗体阳性率为97%,GMT为1:33.5,相较于免疫前,≥4倍增长率为71.2%。结论:MMR免疫效果佳,有利于对风疹、麻疹、风疹综合征消除,同时对腮腺炎进行控制,应在接种麻疹疫苗基础上,对免疫策略进行调整,从而采取MMR接种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1年深圳市大浪辖区5~12岁的儿童腮腺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该疫苗未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将腮腺炎疫苗纳入该年龄组的免疫规划程序及控制相关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深圳市大浪辖区2007年3月1日前出生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该年龄段儿童腮腺炎疫苗接种情况.结果 在600名调查儿童中,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9%(594人);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61%(365人),未种率为39%(235人).腮腺炎疫苗主要未种原因:48.51%(114人)认为腮腺炎疫苗不是免费疫苗,接种人员没建议接种;23.40%(55人)认为腮腺炎疫苗不是免疫规划内疫苗,没时间接种;28.08%(66人)认为腮腺炎疫苗不重要.97%的调查儿童家长表示如果将麻腮风疫苗(MMR)纳入国家规划内免费疫苗,愿意让其小孩接种该疫苗.结论 麻腮风三联疫苗的免费接种范围不能覆盖腮腺炎发病的主要人群(5~12岁儿童),自费接种或无正确的接种指引是腮腺炎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建议将麻腮风三联疫苗免疫规划范围扩大到2007年3月1日前出生儿童,覆盖5~12岁儿童,建立起腮腺炎的人群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6.
王选中 《大家健康》2014,(7):169-170
目的:观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免疫的效果。方法:选择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18月龄时接种1剂MMR,无腮腺炎疫苗史与风疹疫苗史儿童100例,行MMR免疫,在免疫前后采集手指末梢血0.2ml,对麻疹IgG抗体、风疹HI抗体、腮腺炎血凝抑制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在行MMR免疫前,麻疹IgG抗体与风疹HI抗体的阳性率达100%,腮腺炎HI抗体阳性率为59%。行MMR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仍然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1:2653,相较于免疫前,≥4倍增长率为15.4%;风疹HI抗体的阳性率为100%,GMT为1:612.7,相较于免疫前,≥4倍,增长率为51.2%;腮腺炎HI抗体阳性率为97%,GMT为1:33.5,相较于免疫前,≥4倍增长率为71.2%。结论:MMR免疫效果佳,有利于对风疹、麻疹、风疹综合征消除,同时对腮腺炎进行控制,应在接种麻疹疫苗基础上,对免疫策略进行调整,从而采取MMR接种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始兴县幼托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状况,为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和腮腺炎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始兴县抽取1个街道和4个乡镇,调查辖区内所有幼儿园的3~6岁未患过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儿童,采集末梢血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Ig G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幼托儿童2 583人,麻疹、风疹、腮腺炎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90%(2 477/2 583)、96.63%(2 496/2 583)、88.62%(2 289/2 583)。3种抗体阳性率城区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抗体阳性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结论始兴县3~6岁幼托儿童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较高,但腮腺炎抗体阳性率较低,今后应继续做好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或调整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凤山县近几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4-2011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及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接种资料,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8年中共发现流行性腮腺炎584例,4-10岁儿童人群年均发病率在108.25-793.23/10万之间,1-7岁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接种率仅为15.72%,入学后的儿童随年龄增大,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月和11月为腮腺炎发病高峰期,男女发病比例为1.66:1。全县9个乡镇病例报告超出国家人群年均发病率22.80/10万的水平。结论:该县儿童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学龄前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接种率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接种及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1年深圳市大浪辖区5~12岁的儿童腮腺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该疫苗未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将腮腺炎疫苗纳入该年龄组的免疫规划程序及控制相关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圳市大浪辖区2007年3月1日前出生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分析该年龄段儿童腮腺炎疫苗接种情况。结果在600名调查儿童中,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9%(594人);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61%(365人),未种率为39%(235人)。腮腺炎疫苗主要未种原因:48.51%(114人)认为腮腺炎疫苗不是免费疫苗,接种人员没建议接种;23.40%(55人)认为腮腺炎疫苗不是免疫规划内疫苗,没时间接种;28.08%(66人)认为腮腺炎疫苗不重要。97%的调查儿童家长表示如果将麻腮风疫苗(MMR)纳入国家规划内免费疫苗,愿意让其小孩接种该疫苗。结论麻腮风三联疫苗的免费接种范围不能覆盖腮腺炎发病的主要人群(5~12岁儿童),自费接种或无正确的接种指引是腮腺炎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建议将麻腮风三联疫苗免疫规划范围扩大到2007年3月1日前出生儿童,覆盖5~12岁儿童,建立起腮腺炎的人群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察布查尔县健康人群的麻疹、腮腺炎、风疹抗体水平,为评价免疫规划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随机抽取体检的360例察布查尔县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分析,并应用酶联免疫法对腮腺炎、风疹和麻疹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抽取的360例健康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5.00%,风疹抗体阳性率为62.50%,而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56.68%,不同年龄段的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男性与女性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患过麻疹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75.22%,而患过麻疹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70.59%。结论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麻疹、风疹与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性较大,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抗体水平均较低,麻腮风联合疫苗(MMR)纳入免疫规划既有助于消除麻疹,也有利于控制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因此需要加强对抗体水平的监测为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抗体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察布查尔县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免疫水平状况,评价预防接种效果,为提高我县免疫规划工作效率提供帮助。方法:2016年采集察布查尔县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血清标本36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抗体。结果: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抗体分别检测血清360份。麻疹抗体阳性率75.00%,几何平均滴度(GMT)1:531.01;风疹抗体阳性率62.50%,抗体含量均值为31.13U/ml;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84.49%,抗体含量均值为248.69U/ml。结论:麻疹抗体阳性率8月龄-20岁年龄段显著高于小于8月龄和20岁以上年龄段;风疹抗体阳性率8月龄-20岁年龄段显著高于其他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阳性率1.5岁以下儿童显著低于其他健康人群;应继续加强对抗体水平的监测工作,巩固免疫规划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客观了解育龄期女性和0~6岁儿童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43名育龄期女性和103名非育龄期女性,以及183名0~6岁儿童,采集5 ml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血标本进行麻疹风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非育龄期女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高于育龄期女性(χ2=10.780,P=0.001;χ2=4.821,P=0.028);非育龄期女性与育龄期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分别为1 962.10 mIU/ml(95%CI:1 239.71l~2 684.49mIU/ml)和1 174.00 mIU/ml(95%CI:774.63~1 573.37 mIU/ml);非育龄期女性和育龄期女性麻疹抗体保护率分别为66.02%和46.51%;婴儿3月龄后麻疹抗体水平下降明显,4~7月龄麻疹抗体水平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各年龄组,8月龄~6岁麻疹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免疫较无免疫史抗体水平较高。结论 8月龄接种麻疹类疫苗效果显著;0~3月龄婴幼儿麻疹抗体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4~7月龄麻疹胎传抗体衰减较快,8月龄~6岁婴幼儿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与8月龄开始接种麻疹类疫苗以及近年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有关;育龄期女性有必要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营山县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水平,评价疫苗接种效果和人群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规划策略和相应传染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分<1岁、1岁~、3岁~、5岁~、7岁~、15岁~、≥20岁7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30人作为监测对象,共21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麻疹IgG、风疹IgG、腮腺炎IgG。结果:共检测210份血清标本,麻疹IgG阳性率为86.19%,风疹IgG阳性率为80.48%,腮腺炎IgG阳性率为63.81%。结论:营山县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1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均达到《预防接种规范》要求的85%免疫成功率指标,建立了有效免疫屏障。风疹IgG抗体和腮腺炎IgG抗体水平较低,不足以达到有效免疫屏障,提示我们要加强风疹、腮腺炎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解麻风腮疫苗接种前后腮腺炎发病流行病学变化,为腮腺炎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后比较的方法,对虹口区疫苗接种前(1992~1996年)与疫苗接种后(1997~2005年)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腮腺炎发病率以学龄前儿童最高,平均1899.51/10万,其次是学生,186.84/10万,其中学龄前儿童中,幼托儿童发病率2376.79/10万显著高于散居儿童501.20/10万;疫苗接种后1997~2000年腮腺炎发病率逐年明显下降到最低水平,2000~2004年发病率维持在最低水平,年均发病率22.05/10万,较疫苗接种前腮腺炎年均发病率216.04/10万,下降约90%,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同时接种后腮腺炎病例中,学生比例由接种前的20%增加到50%;接种后腮腺炎季节性高峰不明显,呈全年发病;在腮腺炎暴发疫情病例中,(10~69)%的儿童有1针麻风腮疫苗史。结论 对儿童推荐接种麻风腮疫苗,能有效控制腮腺炎野毒株的传播;并且12~18月龄儿童接种1剂麻风腮疫苗后,4~6岁时(学龄前)有必要再加强1剂。  相似文献   

15.
武振军  胡皓  李燕  高源 《海南医学》2016,(10):1701-1703
目的:了解银川市0~7岁流动儿童的免疫水平,评价疫苗免疫效果,为制定银川市免疫规划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银川市195名0~6岁儿童进行HBsAg、HbsAb、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风疹及腮腺炎IgG抗体8种血清抗体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5名儿童中,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0和69.7%,8种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脊髓灰质炎,占97.4%,最低为百日咳,占15.4%;不同地区间,0~7岁儿童白喉和破伤风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0~7岁儿童HbsAb、风疹和麻疹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0~7岁流动儿童8种血清学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间0~6岁流动儿童麻疹和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回族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川市0~7岁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良好,但部分种类疫苗抗体水平较低,存在薄弱地区与人群,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疫苗种类及重点年龄段儿童的预防接种技术规范化管理,并根据监测结果,必要时开展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6.
腮腺炎疫苗,是我国近年来研制成功的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正逐步推广使用.我院从1993年以来,开始对我们所管辖区域内的儿童接种腮腺炎疫苗(以下简称腮苗).接种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因条件所限,不能测定接种前后的儿童血清抗体,进而从免疫学角度评价腮苗接种效果.现就一所幼儿园暴发流行的腮腺炎资料从流行病学方面评价腮苗接种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为我们所管辖区域内一所幼儿园全体儿童,这所幼儿园的儿童,入园前均经过健康检查,健康者才能入园,年龄在1.5—6.5岁之间.1994年6月,我科为该园儿童接种腮苗,接种与否,由家长自愿.该园儿童总数为126人,接种45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422名0~30岁健康人员及部分育龄期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422名健康人员麻疹抗体阳性1071人,抗体阳性率为75.3%;风疹抗体阳性1149人,抗体阳性率为80.8%;流腮抗体阳性1097人,抗体阳性率为77.1%。结论合肥市麻疹有出现散发和小范围流行的可能,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学龄组出现暴发的可能性较高。在认真完成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的前提下,对大年龄组儿童进行MMR疫苗的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是消除麻疹和控制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河南医学研究》2002,11(4):354-354
美国Shinefield等报告 ,1~ 6岁健康儿童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活疫苗 (M M RⅡ )和水痘病毒活疫苗(VARIVAX) ,一般可以很好耐受 ,并可产生有效免疫力 (PediatrInfectDisJ 2 0 0 2 ,2 1:5 5 5 )。由于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M M RⅡ和VARIVAX可减少到保健所进行免疫接种的次数 ,因而可提高疫苗接种率。Shine field等对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M M RⅡ和VARIVAX疫苗和间隔 6周分别接种这 2种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水痘病毒抗体存在的时间和对儿童的保护时间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共和县2010年—2012年儿童免疫规划四种疫苗免疫后抗体阳性率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免疫效果。方法:选取共和县2010年-2012年10个月~1岁1042名接种4种疫苗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乳胶法检测抗-HBs,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脊灰IgG抗体。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监测的1042例儿童中,4种疫苗6种疾病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抗-HBs84.93%、百日咳97.50%、白喉97.22%、破伤风97.50%、麻疹98.75%、脊灰99.04%,抗-HBs、麻疹、脊灰抗体阳性率间无明显差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阳性率间差异明显。结论:通过3年对10个月至1岁儿童4种疫苗6种抗体检测,乙肝疫苗抗体阳性率较低,其它疫苗抗体阳性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后须加强高质量的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部队2011-2017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发病情况,及疫苗接种前后3年该部队3种传染病的发病差异,为部队科学制定相关免疫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全军疫情直报系统"和"军区医疗日报系统"上报的传染病资料对某部队2011-2017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疫情进行分析,并比较疫苗接种前后该部队这3种传染病的发病差异。结果 2011-2017年某部队共报告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病例665例,其中麻疹237例、流行性腮腺炎326例、风疹102例,病例以≤30岁为主,占81. 80%;士兵是发病数最多的,占发病总数的55. 04%(366/665),其次是学员,占25. 56%(170/665),再次是现役干部,占18. 20%(121/665),三者合计657例,占发病总数的98. 80%;麻疹和风疹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分别在4月和5月。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后,该部队这3种传染病的发病数均少于接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 86、15. 80、20. 65,P <0. 01),风疹和麻疹的发病数迅速下降,2017年发病数降为1例,腮腺炎在接种疫苗后发病数虽有所下降,但最低年发病数为22例。结论某部队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取得了显著的防控效果,但流行性腮腺炎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