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红外耳温计在新生儿测温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例足月新生儿分别使用红外耳温计和水银柱温度计进行耳温和颌下颈温测量。[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测出的温度值分别为36.5-0.11℃和36.5--0.1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耳温计测温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红外耳温计在内儿科使用价值与细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外耳温计在内儿科使用价值与细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内儿科患者220例,能采用传统水银温度计测定腋温、口腔温、直肠温的同时采用红外线耳温计测定鼓膜温度。每组根据口腔温再分为高热以及超高热组、中等热组、低热组、正常温组。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耳温、腋温、口腔温、直肠温分析,发现4种测温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肠温与口温、腋温、耳温结果仍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6和0.989)。进一步比较发现,在高热以及超高热组、中等热组、低热组、正常温组四个组别里,中等热组、低热组的耳温与口腔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和0.627)。结论红外耳温计可替代水银温度计在内儿科中测量体温,虽然会更安全更省时,但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外耳式体温计测量产妇及新生儿体温的准确性、便捷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4月126例产妇、118例新生儿进行体温测量比较。红外耳式体温计测耳温,水银体温计测腋温,比较所测体温数值、时间。结果:两种体温表测量的产妇数值分别为产妇t=1.24,P>0.05;新生儿t=0.92,P>0.05,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温表时间分别为产妇t=72.57,P<0.001;新生儿t=107.90,P<0.001,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的红外耳式体温计能在保证准确性前提下为母婴提供更快速、安全的体温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红外线耳温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红外线耳温计与玻璃体温计同时对500例患者分组(普通组210例,发热组290例)进行测试。结果普通组210例,发热组290例,通过统计学处理,普通组无显著性差异,发热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红外线耳温计能更准确反映体温变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安全性、准确性,测量时间短、简单,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7.
8.
红外线耳式体温计在早产儿测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体温是临床护理的基础工作。在早产儿护理中 ,目前国内仍常规用玻璃水银柱式体温计测量腋下、颈部、直肠内温度。为了解红外线耳式体温计是否可以准确、可靠地反映早产儿的真实体温及耳温与水银柱式体温计所测得的腋温、颈温之间的差异 ,并考证红外线耳式体温计用于早产儿护理的可行性 ,我们于 2 0 0 0年 8~ 9月间对我科住院的早产儿进行了腋温、颈温及耳温三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观察。1 对象、方法与结果1 1 对象为 2 0 0 0年 8~ 9月间住院的早产儿。男10例 ,女 6例 ,共 16例。出生时孕周 33+ 2 ~ 35 + 2 W ,2例体重不足 1 5kg …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确定一种准确、安全、快捷的测量体温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测量20例无发热老年人和40例发热老年患者的体温。结果:无发热老年人和发热老年患者,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体温计具有使用安全、快捷等优点,值得在老年病房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胎儿外耳异常的检查时机与切面及胎儿双耳检查在常规产科超声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胎龄16~40周胎儿42 118人次。常规彩超检查要求尽量在检查过程中观察到胎儿双耳,中孕期系统筛查要求必须检查出胎儿双耳的外耳郭及外耳道。结果胎儿外耳显示率随胎龄增加而减少;系统彩超双耳显示率100%;行常规产科彩超检查未作中孕期系统筛查的胎儿双耳显示率为99.21%;在所有人次中共筛查出5例胎儿外耳异常。结论孕20~<24周为超声检查胎儿外耳最佳时期,对同一胎儿在产前行多次常规产科超声检查绝大部分均能显示胎儿外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产前超声筛查在诊断胎儿外耳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周~32周、发育正常的胎儿一共4424名,根据胎龄分为6组,对各组胎儿给予A切面(颈后横斜切面)、B 切面(下颌横斜切面)、C 切面(外耳旁矢状切面)以及D 切面(外耳冠状切面)的超声检查,记录各切面胎儿外耳的获取数据,并对外耳的形状、位置进行评估,得出观察胎儿外耳的最佳时期及最佳显示切面。结果 A、C 切面更容易获取,其中筛查出1例异常,耳位低,外耳获取率高。结论对胎儿外耳采取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在产前胎儿外耳畸形的筛选检查中,同时观察胎儿的最佳时机为孕17周~24+6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完整大块切除中耳侧颅底区巨大肿瘤以及同期修复巨大术腔,探索良好术野。方法:外耳翻揭酌情采用两种术式(1)耳颈联合“Y”形切口,将耳廓向上翻揭,便于处理腮腺、颈上深淋巴结;(2)耳内外联合倒“U”形切口,将耳廓向下翻转,便于处理上鼓室乳突天盖、颅中窝底区病变。结果:15例病人术中视野暴露充分,肿瘤均能一次大块完整切除.并同期用邻近自体带蒂肌瓣修补颅底,术后伤口一期愈合。3年存活率80%(12/15)、已随访5年者占46.6%(7/15)。结论:采用外耳翻揭径路,术中视野暴露充分,既便于完整大块切除肿瘤,又便于同期修补侧颅底,术后并发症少,也便于尽早补充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耳廓形态学分类方法,用于指导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过程中肋软骨的雕刻,以期使再造耳的形态更加逼真、生动。方法:通过对200例单侧正常耳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合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的雕刻过程,寻找对雕刻过程有指导意义的不同耳廓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建立一种新的耳廓形态学分类标准并在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过程中系统指导肋软骨的雕刻细节,观察再造耳的表现效果。结果:根据外耳轮、对耳轮及对耳轮上、下脚的形态和层次,共将正常外耳分为9个类型,在新的分类标准指导下再造耳结构更加生动、逼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新的正常外耳分类,可以更好的应用到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中去,可以将不同类型外耳的解剖细节在再造耳中表现出来,使其外观更加逼真、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外耳矫正器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60例(76耳),男童32例(42耳),女童28例(34耳),年龄3天至510天,按佩戴的起始年龄(<1个月、1~3个月、>3个月)分为3组(1~3组),患儿均应用小儿外耳廓矫正器对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耳廓形态的改善情况分为正常、接近正常、有改善但不正常、无改善4个等级。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 1组27耳,2组28耳,3组21耳。总有效率为78.95%,改善率21.05%,无效率为0%。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78%、78.57%和80.95%,3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平均佩戴治疗时间比较,1组<2组<3组,其中1组与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随访时间2 a,未见复发。 结论 应用小儿外耳矫正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原则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整切除中耳侧颅底区巨大肿瘤以及同期修复术腔缺损的手术途径。方法:采用两种术式:(1)耳颈联合“Y”形切口,将耳郭向上翻揭,以处理腮腺、颈上深淋巴结;(2)耳内外联合倒“U”形切口,将耳郭向下翻转,以处理上鼓室乳突天盖、颅中窝底区病变。结果:15例术中视野暴露充分,肿瘤均能一次大块完整切除,并同期用邻近自体带蒂肌瓣修补颅底,术后切口一期愈合。3年存活率为80%(12/15),随访满5年者7例占46.6%。结论:采用外耳翻揭径路,术中视野暴露充分,便于完整大块切除肿瘤并同期修补侧颅底,术后并发症少,可及早进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河南医学研究》2020,(1)
目的探讨红外额式体温计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危重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PICU住院治疗的94例MDRO感染危重患儿,在采用传统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的同时使用红外额式体温计进行测量对比,连续测量48 h。结果 48 h内两种测量方式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红外额式体温计测量体温平均花费时间短于传统水银体温计,48 h内每测量1次体温手接触患儿平均次数少于传统水银体温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红外额式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量MDRO感染危重患儿体温准确度相同,但红外额式体温计耗时短,接触患儿次数少。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整复术中的应用,方法是收集108例单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Dicom格式的CT资料,在Mimics12.0中进行图像处理、重要结构三维重建与虚拟手术设计。所有患者均可根据对侧正常耳廓镜像,并对镜像进一步处理后获得耳廓软骨支架的三维模型,用于指导医生在术中对肋软骨的雕刻制作;108例患者中,51例根据虚拟手术结果提示适合做外耳道成形与听力重建手术。虚拟手术技术可协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及准确定位新建外耳道;其中50例可通过新建外耳道方位的微调达到与耳廓良好的美学匹配效果。由此得出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手术整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负压引流法用于外耳再造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该院整形美容外科行外耳再造手术的患者196例(201只耳),随机分为两组,注射器负压组58例共计60只再造耳,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法;中心负压组138例共计141只再造耳,采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心负压组术后并发症除积血外,肿胀发生情况均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负压组耳甲腔皮瓣坏死、皮瓣边缘坏死、耳支架外露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耳再造术后使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注射器负压引流法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