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成年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迁移特征. 方法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细胞记数检测缺血再灌注后1、7、14、21 d梗死灶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变化. 结果各个时相点的梗死灶周均可见神经元前体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阳性细胞的数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在梗死区域的镜像区域未见到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论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可激活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并诱导神经元前体细胞朝着梗死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发生的时间规律,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4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有丝分裂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元发生,并采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共 焦显微镜确定新生细胞类型。结果 缺血性脑损伤可促进成年大鼠齿状回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d时,齿状回BrdU阳性数据胞数目没有显著性增加(P>0.05),此后,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目开始显著增加,并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14日时达到峰值。此时,齿状回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量是对照组的7倍。对新生细胞的分化过程进行观察后发现齿状回BrdU标记阳性细胞大部分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结论 缺血性脑损伤可诱导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发生水平在一定时间窗内上调,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引起脑组织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发生变化以及齿状回局部微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再灌注脑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使用四血管阻断方法 (4 VO)制作成年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前体细胞 (BrdU)标记分裂细胞方法 ,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 3、6、1 2、2 4、36天时补阳还五汤干预组大鼠与相应对照组大鼠之间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 ,空白干预缺血组大鼠各时间点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量水平与缺血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补阳还五汤干预组大鼠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量较缺血对照组大鼠和空白干预组大鼠则明显增加 (P <0 0 1 )。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明显促进缺血再性灌注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水平的上调 ,其机制可能与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亚型(mGluR7)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再灌注时段SVZ的表达,探讨神经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不同时间段(6 h,24 h,72 h,7 d,14 d,28 d)的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GluR7的表达.结果 缺血侧SVZ(脑室下区)的mGluR7于再灌注24 h开始增加,72 h达到高峰(P<0.05),以后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此外,mGluR7阳性细胞还可明显见于梗死区周围,尾壳核,隔外侧核,梨状内核,部分大脑皮质等区域.结论 短暂脑缺血能刺激SVZ的mGluR7表达上调,后者可能参与此处由缺血引发的神经前体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康脑液1号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病灶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18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缺血再灌注)组,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组,康脑液1号A组,康脑液1号B组.采用栓线法复制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分别于缺血2h后再灌注1、7、14 d.观察康脑液1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梗死面积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和灶中心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康脑液1号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P<0.01)、减小梗死面积和减轻病理形态改变(P<0.05);康脑液1号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GFAP表达减少(P<0.05),而梗死灶中心GFAP表达却增多(P<0.05);康脑液1号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脑液1号可能通过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表达而促进脑损伤修复及重塑,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SB202190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B202190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SB202190在脑缺血保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溶媒组.每组6只大鼠,给药组及溶媒组分别侧脑室注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及1%DMSO.各组分别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Nissl染色观察缺血区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阳性神经元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 h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溶媒组神经功能评分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无统计学关差异(P>0.05).再灌注后24 h镜下可见大部分细胞萎缩,胞浆减少,胞核浓染,细胞间隙增大.给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再灌注后24 h细胞形态较好,坏死程度较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绀及假手术组可见极少数Bcl-2、Bax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灌注后24 h可见大量Bax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cl-2阳性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给药组再灌注后24 h Bax阳性细胞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Bcl-2阳性细胞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冉灌注后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SB202190能改变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及Bax的表达,这可能是SB202190抗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脑室下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B的表达变化.方法 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90 min再灌注模型,术后分3、7、14、21、28天5个时间点取脑,连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反应、图像分析系统行NR2B阳性细胞灰度值测量.结果 脑缺血后,缺血侧NR2B的表达在再灌注后3天开始增加,7天达到高峰(P<0.05),28天降至正常水平(P>0.05);缺血对侧的变化趋势同缺血侧,但表达变化的幅度明显减小.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SVZ区NR2B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该区的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新生细胞增殖、分化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在新生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9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24 h,补阳还五汤组灌胃补阳还五汤水煎液16.1 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30 d.于造模后第3天开始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活体标记梗死灶周围皮层新生细胞.分别于造模后第9、15、30天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双标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BrdU阳性细胞、双标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BrdU/微管相关蛋白2(MAP-2)、BrdU/Wnt、BrdU/β-catenin、BrdU/散乱蛋白(Dishevelled)阳性细胞.结果 补阳还五汤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9、15、30 d,梗死灶周围皮层BrdU+细胞数均较同时点模型组大鼠增加(P<0.01),双标BrdU+/GFAP+细胞数较模型组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9、15 d,补阳还五汤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双标BrdU+/MAP-2+细胞数较模型组增加(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9 d,补阳还五汤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双标BrdU+/Wnt+细胞数增加(P<0.05);脑缺血再灌注15 d,补阳还五汤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双标BrdU+/Dishevelled+、BrdU+/β-catenin+细胞数增加(P<0.05);脑缺血再灌注30 d,补阳还五汤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双标BrdU+/Wnt+、BrdU+/Dishev-elled+、BrdU+/β-catenin+细胞数均增加(P<0.05或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激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组织新生细胞增殖,抑制新生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新生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可增强新生细胞Wnt、β-catenin、Dishevelled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24 h组、模型48 h组、模型72 h组、电针治疗24 h组、电针治疗48 h组、电针治疗72 h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型脑缺血(MCAO)再灌模型,电针大椎、双侧内关穴。观察各组大鼠缺血侧海马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神经体征的改变。结果模型组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48 h达高峰并持续至72 h,电针治疗可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一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并以72 h电针治疗组尤为明显。同时,电针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关系及中药通心络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分别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RT-PCR法观察缺血后3、7、14、21 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HDG)神经巢蛋白、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变化及二者关系.给予模型大鼠大、小剂量通心络灌胃,观察其对不同时间段上述指标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VEGF mRNA含量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均增加,第7、14、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通心络大小剂量治疗后,各组nestin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VEGF mRNA含量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VEGF mRNA含量除第3天无差别(P>0.05)外,第7、14、21于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以大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H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其机理可能与其促进缺血灶周围的VEGFmRNA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右侧脑室注射GDNF,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正常组、脑缺血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14 d海马齿状回的脑电活动,分析脑电频谱。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DNF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增多。大鼠脑电图显示,GDNF组较脑缺血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脑电活动恢复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GDNF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脑损伤,促进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脑缺血后的行为和脑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健脑方对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以及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取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全脑缺血模型。术后治疗组给予健脑方灌胃干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使用BrdU标记技术观察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在缺血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而缺血后7、14、20、28 d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或P<0.01)。水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14天治疗组大鼠寻台平均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结论健脑方能持续明显促进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并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h腹腔注射川芎嗪(80mg/kg,1次/d),术后4h腹腔注射BrdU(50mg/kg,1次/d),分别于缺血7、14、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SGZ 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 脑缺血7d,缺血同侧SGZ BrdU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14d达峰值,21d减少(P〈0.01)。川芎嗪组7d时,缺血同侧SGZ BrdU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7、14和21d,缺血同侧SGZ BrdU阳性细胞数均增加显著(P〈0.01),至21d仍保持高水平。结论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SGZ的细胞增殖可能有持续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变化。方技: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液压打击脑创伤组,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水平的变化和规律。结果: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在第3、7、14天,创伤组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以受伤侧齿状回变化最显著。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促进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后p-糖蛋白(P-g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2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其余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脑缺血再灌注1、3、7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DAB单标,观察P-gp在正常脑组织和缺血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用Mdr-1抗体分别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微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gp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P-g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仅在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缺血再灌注组除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外,在部分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也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d皮质P-gp mRNA表达降低,但3d表达明显增高,7d又下降,其升高和降低水平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1、3、7d纹状体P-gp mRNA表达均增多,其中以1、3d增多明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P-gp在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呈现不同的趋势,这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关系。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增殖细胞,应用Y型电迷宫监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技术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和nNOS的表达。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学习记忆能力损害明显,但随着再灌注时问的延长学习记忆能力有较好恢复,再灌注28d恢复明显。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增加,14d达高峰;再灌注后7d nNOS表达增强,28d达高峰,BrdU/nNOS双标细胞在14d达高峰。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大鼠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能力,增殖细胞nNOS的表达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氨基末端激酶或应激活化激酶(JNK)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构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锥体细胞,免疫印迹检测不同实验组中JNK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各组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JNK蛋白表达积分光密度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存在JNK途径的过度激活,进而导致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