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祝由”一词首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后来曾一度发展为一个治疗专科即“祝由科”。目前,各大专院校中医教材皆斥之为迷信糟粕,故删而不用。笔者认为有失偏颇,故此对《内经》“祝由”含义略作陈述,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敬希斧正。 1 祝由是以心理疏导为主的治疗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夫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里明确描述了祝由治疗的方式。首先通过“闭户塞牖”(即关上门窗),创造一个清静和隔绝的环境,对于受到精神刺激的病人,医生反复多次询问发病前 相似文献
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唐代著名的养生学家及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句至理名言。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追求健康和长寿。随着社会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要求越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有大量关于饮食的论述,以人和自然的密切关系为基本出发点,以食物的四气五味为中心,把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具体贯穿到生理、病理、药理、治疗、调护和预防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哮喘,古代中医将之分为哮和喘两类。哮证,是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简称哮;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现代中医一般把哮和喘并称为哮喘。《内经》中哮喘多以"喘鸣"喘咳"喘呼"等名称出现。情绪,在中医学概念中通常用"七情"来概括,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均属于《内经》中 相似文献
5.
6.
《内经》对于疾病传变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热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灵枢·百病始生》等篇,其对疾病传变的观察、死生预后的推测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此对辨识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转机等有一定指导意义。今试为探讨于次,以期就教于同道。1 疾病的传变次序 1.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灵枢·百病始生》谓:“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这说明,外邪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 相似文献
7.
阳痿通常是指男性在性欲冲 动和性交要求下阴茎不能勃起,或 阴茎虽能勃起但不能维持足够的 硬度,以致性交时阴茎不能置入阴 道,或置入阴道内旋即疲软,…… 且凡企图性交时阴茎勃起失败达 75%以上者,称为阳痿.[1]中医认为阳痿的发生,多因房 事不节,或手淫过度,或先天不足, (断)丧太过,或忧思恐惧,七情过极, 或嗜酒肥甘,湿热下注等引起.清 ·林佩琴《类论治裁·阳痿》云: “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或思虑劳 神,或恐惧伤肾,或先天禀弱,或后 天食少,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弛纵 ……”.阳痿病位在宗筋,病变多 与心、脾、肝、肾以及情志、气血、外 邪、内伤等诸多因素有关.病机总 括多虚,但往往虚实夹杂,兼有湿、 热、气滞、血瘀、精瘀等,临证要整 体辨证,权衡用药. 相似文献
8.
《内经》浅刺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所载刺法名目繁多 ,有“九变刺”、“十二节刺”、“五刺”等。按刺入深浅分类 ,其中属浅刺类的有“毛刺”、“半刺”、“浮刺”、“扬刺”、“直针刺”等 ,这些刺法历史悠久 ,延用至今 ,在针灸临床仍广泛使用。现代应用较广的皮肤针、皮内针、头皮针、腕踝针及近年来发展的腹针等针法 ,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临床运用浅刺法治疗某些病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尤其适宜于一些病位较浅的头面、肌肤、络脉、经筋、皮部等病变 ,如面瘫、痿痹、痛证、痒证等。现就笔者临床运用《内经》浅刺类针法的体会略举一二 :1 毛刺法治风寒表证… 相似文献
9.
《内经》论治失眠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 ,又称不寐 ,《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为各种原因导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关于失眠的机理和治疗 ,散见于《内经》多个篇节 ,今撷其要者 ,浅述于下。1 失眠的发生机制1 .1 卫气夜不入阴 ,阳跷脉盛 《内经》认为 ,生理情况下 ,卫气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行于阳则寤 ,行于阴则寐 ,从而产生人体有规律的正常睡眠周期 ,此过程中跷脉受卫气的影响而参与调节睡眠。《灵枢·脉度》云 :“跷脉者……属目内眦 ,合于太阳 ,阳跷上行 ,气并相还则濡目 ,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亦谓 :“阳跷阴跷 ,阴…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治疗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时,心理治疗尤显重要而迫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形神合一”的心身健康的思想,对心理治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宣明五气论》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论述了“神志”与脏腑的关系。《灵枢.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则论述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消渴的论述进行研究,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5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探究消渴发生、演化之过程,阐明消渴辨治要点和治疗法则,及对后世理论研究及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内景经》通过描述神所住的宫殿、衣服、名号、职责等内容,构建出生动形象的五脏神,这个造神造像的过程体现了五脏与五行的互动,即五脏神体现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又是身神形象化的语言元素。神就是生命力本身,同时,生命力本身并不能具体显现,它只能以事物的运作展现出来,一个活人拥有大大小小的很多身神,它们各司其位,各尽其责,身体的生理功能如此精细地运转,正是各个组织器官协同的结果。《黄庭经》里记载的身神系统除了五脏神,还有黄庭神、中池神、面神、泥丸九真神、二十四真神和百节众神等,经文中赋予众神比较清晰详尽的人格特征。这种对各项身体组织生理功能的人格化,视觉化和意象化是古人常用的托象喻理的表达方式,即通过构造某种景像的形式,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内经>和<中藏经>中对言语和语言异常的记载散见于各篇.在言语和语言异常的描述方式上,<内经>较<中藏经>多样化.在临床价值上,言语和语言异常在<中藏经>中较少被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而在<内经>中应用较多,如用于阐明体质人格和临床误治等. 相似文献
16.
结合《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对气虚及藏气虚、真气虚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辨析,并就有关气虚与少气、短气、无气的鉴别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临床精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我国秦汉以前医疗水平的代表性著作,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行道地,异法方宜"、"取类比象,遂生经络"、"以痛为输,渐以定穴"、"补虚泻实,凝神侯气"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以溯古求源。 相似文献
18.
《内经》尤重视补泻,但现在学者研究补泻手法的颇多,关于补泻量的论述较少。在选对补泻手法的前提下,补泻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影响非常大。针刺补泻量的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有没有客观指标。本篇将从《内经》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经·上古天真论>及<难经>条文的深入理解,阐明先天精气对人身生理、病理、防御疾病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临床提出养护先天精气以救诸脏之疾的论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