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静脉溶栓的可行性.方法急诊科出诊治疗的60例AMI病人,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证.溶栓方法静脉应用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半小时内滴入,观察4h后转入病房.根据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冠脉再通四项间接标准判断疗效.结果拨打120急救电话至开始溶栓平均时间为45min,与同期院内溶栓病人相比,缩短了1h 15min.急诊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6.7%)高于院内溶栓组(68.3%),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住院死亡率低于院内溶栓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进行静脉溶栓,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可行.适宜于急诊科具有完善急救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reteplase,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74例发病<12h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rPA进行静脉溶栓,并回顾性分析138例应用阿替普酶(rt-PA)治疗的AMI患者作为对照.研究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溶栓再通率高于rt-PA组(P<0.05);急性期病死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A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安全、副作用少,并且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行尿激酶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超急性期(发病后溶栓开始时间为<3h)和急性期(发病后溶栓开始时间为3~12h)2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h内溶栓再通率81.825%,3~12h溶栓再通率51.85%.冠脉再通患者病死率3.7%,冠脉未通患者病死率12.5%.未见严重出血副作用.结论 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且发病时间越早溶栓再通成功率越高,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将4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年龄分成3组,进行尿激酶(UK)溶栓治疗。结果12 h内溶栓的47例AHI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14.9%和8.5%;6 h内溶栓再通率老年组(50%)明显低于青年组(80%)和老年前期组(70%)。老年组住院死亡率为25.9%,且有出血并发症发生;而青年组和老年前期组无1例死亡,且无1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提示UK溶栓疗效与患者年龄有关,老年人溶栓疗效较差,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志红 《现代保健》2011,(22):38-39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T2DM)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86例AMI住院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n=32)和非糖尿病组(n=54),均在发病12 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DM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非DM组(P〈0.05),病后30天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P〈0.05),但与同期未开展溶栓治疗的DM病例比较,病死率有明显下降(P〈0.05);而DM组溶栓后出血(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脑出血)、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和心源性休克及30天心肌缺血发生率等均高于非DM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T2DM可以降低本病的病死率,但较不伴DM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近期疗效差.  相似文献   

8.
关伟 《现代保健》2009,(11):72-7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开通急性心肌梗死闭塞冠脉的最佳时间。方法42例AMI患者2h之内溶栓9例,2—6h内溶栓26例,7—12h之内溶栓7例,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再通率的差别。结果2h内和2~6h组溶栓再通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8),但两组再通例数均分别显著性高于7~12h溶栓组(P=0.009,P=0.005)。结论早期(6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8例为溶栓组,另选同期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380例患者为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h为A组,6~24h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未见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再通率61.4%(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对照组再通率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病死率8.77%,对照组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8例在6h内发病的AMI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结果 2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相似(P>0.05),但观察组的并发症和溶栓30d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AMI溶栓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溶栓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生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