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390-1393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各证型相关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先根据文献研究及临床实际确定观察的中医证型及其相关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观察。结果:6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分别为肝胃不和证324例(50.63%)、肝郁脾虚证168例(26.25%)、脾胃湿热证129例(20.16%)、脾虚夹湿证13例(2.03%)、脾胃虚弱证4例(0.63%)、胃阴不足证2例(0.31%);不同的证型症状出现频次也各不相同。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肝郁相关证型最为常见;各证型的相关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各证型分布与Hp感染无相关性,脾虚肝郁型胃黏膜糜烂多见;脾胃湿热型与嗜好吸烟或饮酒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炎常见证型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慢肝)常见证型病理生理的研究尤多。慢迁肝多表现为肝气郁滞,湿热未尽;慢活肝则呈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有收集1212例辨证分型达46种之多,但最多者为湿热、脾虚,肝郁、阴虚、血瘀五种(占46%)。如一组96例,肝郁、脾虚、阴虚、血瘀分别占31、32、9、24例;一组乙肝123例患儿中,湿热、脾虚、肝肾阴虚分别为42、  相似文献   

4.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揭示"证"的实质及其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152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DNA、肝纤4项)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112例,占73.68%,湿热中阻证20例,占13.16%,瘀血阻络证16例,占10.53%,肝肾阴虚证3例,占1.97%,脾肾阳虚证1例,占0.66%。肝纤4项各项指标的阳性人数均以肝郁脾虚证患者占大多数,PCⅢ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Cl-Ⅳ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LN的次序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HA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但肝纤4项中各项指标中,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增高,肝纤4项的阳性人数随着中医病机演变而逐渐减少,但PCⅢ、Cl-Ⅳ、LN、HA的水平随着中医病机演变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B超、血清生化指标等的关系。方法:对诊断为NAFLD的235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观察其证型与B超分度、血脂、肝功能酶学、血尿酸(UA)、血糖(Glu)等的关系。结果:各证型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各证型出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60岁;轻度NAFLD多集中于肝郁脾虚型,中度多集中于脾虚湿滞型,重度多为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谷酰转肽酶(GGT)水平较其他两型低,湿热困脾型甘油三酯(TG)水平较其他两型高。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中医不同证型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关系.血清Ⅲ型胶原(PC Ⅲ)、Ⅳ型胶原(Ⅳ C)、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等被认为是较好的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1].近几年来我院对上述4项指标开展了联合检测,为探讨上述指标与慢性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我们对1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采血检测上述4指标,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PCⅢ、HA、ⅣC、LN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在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升高较为明显,尤以PC Ⅲ、HA水平较为突出,各期中差异有显著性;湿热中阻型为56.75%,肝郁脾虚型分别为60.49%;肝肾阴虚型为75.48%,瘀血阻络型分别为80.31%,与湿热中阻及肝郁脾虚型比较均P<0.01.结论:慢性肝炎不同中医证型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e Ag阳性慢乙肝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住院的HBe Ag阳性慢乙肝患者300例,观察其相关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的HBe Ag阳性慢乙肝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中医证型与患者病情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指标中ALT、AST、ALB、PT、INR、APTT均值在各中医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TP、PT、FIB和TT均值在各中医证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湿热内蕴ALT、PT均值最高(P0.05),INR最低(P0.05);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比较AST、APTT均值最高、ALB最低(P0.05)。结论 HBe Ag阳性慢乙肝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金季玲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0):477-479
中医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研究进展金季玲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孕妇常见病症,严重威胁母婴安全。我国妊高征平均发病率为9.4%,而城市的发病率高达11.1%[1]。本病属于中医子肿、子烦、子晕、子痫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症型与彩超指标的联系,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门诊接收的1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分型和彩超诊断分度,观察不同证型患者与尿血酸(UA)、血糖(GLU)等彩超指标的联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医证型的发病率高低顺序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此外轻度患者多为中医肝郁脾虚型,中度患者多为脾虚湿滞型,而重度患者多为湿热困脾型,且彩超分度的证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脾虚湿滞型患者的GGT升高比较明显,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与彩超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彩超的各项指标能为中医证型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血清TBIL、TP、ALB、AST、ALT及PT。结果: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PT水平在各型中的排序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肝气郁结,TBIL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虚湿盛〉肝气郁结,ALB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湿热内蕴。ALT在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两型中较高,AST在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AST/ALT在肝气郁结型中最低,脾虚湿盛型次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结论: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的相关性,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辨证分型,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无论性别、年龄,气郁质为最多见的中医体质类型。18~30岁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最多见,30~59岁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均以肝郁脾虚证多见。结论 20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中,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最多见,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AFP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诊疗方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瘀湿互结、肝肾阴虚5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构成比情况,以及各证型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情况,统计各中医证型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结果: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比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湿热蕴结证比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气滞血瘀证最少;Ⅲ期患者36例,5个证型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在肝郁脾虚证患者中,Ⅰ期、Ⅱ期的患者较多,Ⅲ期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患者中以Ⅲ期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个证型中AFP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总体上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AFP的阳性率与肝癌中医证型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71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的检测。观察上述指标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NASH轻度者51例,中度14例,重度6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气滞型29例、肝郁脾虚型17例、湿热蕴结型11例、痰湿内阻型8例及痰瘀互结型6例;③NASH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占47.06%;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50.00%;重度组病例均属痰瘀互结型。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的检测结果提示:痰瘀互结证均显著高于其他四个证型(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脂肪肝向肝纤维化发展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00例慢性高血压孕妇采用孕期以养胎降压汤并配合食疗以及延长侧卧位休息时间的方法治疗高血压,以预防妊高征发生,结果妊高征发生率减少为6%,IUGR为2.3%,围产儿死亡率为4.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chronic hepatitis C,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候相关合适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20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和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和ALB)、HCV基因型及RNA含量、PT及PLT,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IL-28B SNPs(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和rs10853728)4个位点的基因型。SPSS 20.0软件分析各数据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200例RCHC患者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100例,50%),其余非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阻证、瘀血内阻证)共100例,占50%;肝郁脾虚证组患者年龄、肝功能四项和HCV基因型及RNA含量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PT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rs12979860 C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非肝郁脾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s12980275 AA基因型、rs8099917 TT基因型和rs10853728CC基因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HC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PT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差异,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18.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表明,利用孕中期的平均动脉压(MAP-2)和中医辨证可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发生,MAP-2单项预测,其可靠率为50%左右,MAP-2≥12kPa且伴有肝肾阴虚者的妊高征发生机率为70%以上,说明妊高征的发生与孕中期的 MAP 和肝肾阴虚关系密切。对预测为阳性的424例孕妇给予预防性用药,其预防效果:中药优于西药,西药优于对照组,P 值均<0.005,服中药后妊高征的发生率由50%左右降至14.5%左右,效果显著,且可推迟妊高征的发病时间,对母婴均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等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这4种常见证型与上述生化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对患者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特点及规律。结果: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ALT、AST、GGT活性低于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4种中医证型的TBIL、DBIL、IBIL、AL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ALT、AST、GGT活性有明显差异,TBIL、DBIL、IBIL、ALB、G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