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eR-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66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验组)及42例健康人(对照组)的HLA-DRB1*1201/1202、*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HLA-DRB1*1201/1202、HLA-DRB1*1301/1302、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6.67%、0.76%、12.88%,对照组分别为7.26%、4.03%、16.13%.实验组HLA-DRB1*1201/120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HLA-DRBl*1501/1502、HLA-DRBl*1301/1302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DRB1*1201/1202等位基因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有关;HLA-DRB1*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与其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寻找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74例河南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慢性丙型肝炎组中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可能为河南地区汉族人群形成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肝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探寻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62例河南汉族乙肝后肝硬化患者、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62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三组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 在乙肝后肝硬化组中HLA-DRB1 1201/120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LA-DRB1*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实验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LA-DRB1*1201/1202等位基因可能为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肝后肝硬化形成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38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HLA—DRB1^* 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 两组的HLA—DRB1^*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nRR1^*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广西东兰县壮族长寿老人HLA-DRB1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HLA-DRB1)基因与长寿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对东兰县150名90岁以上长寿老人(90~105岁)和143名当地健康、无血缘关系、随机抽样的成年人(20~76岁)进行HLA-DRB1基因分型并进行相应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长寿组HLA—DRB1*1201-1202等位基因频率(10.56%)明显高于对照组(5.39%)(P=0.0239,OR=1.9067);其余各相应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在HLA—DRB1座位各等位基因中,长寿组和对照组均以HLA-DRB1*1501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分别为29.76%、24.74%;其次为HLA—DRB1*1601-1602等位基因,分别为17.94%、20.23%。结论:在东兰县壮族人群中,HLA—DRB1*1201—1202与长寿高度关联,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影响人类的衰老及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LA-DRB1*12等位基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Hp分离培养技术检测36例汉族、33例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HLA-DRB1*12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 汉族、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56%、79%,维吾尔族明显高于汉族(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Hp(-)者的HLA-DRB1*12等位基因检出率高于Hp(+)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吾尔族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可能高于汉族,维吾尔族与汉族慢性胃炎患者中HLA-DRB1*12等位基因可能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I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38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HLA-DRBI*1201/1202、*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结果:对照组HLADRBI*1301/130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I*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LA-DRBI*1301/1302等位基因是河南汉族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个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地区9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在慢性乙肝组中,HLA-DRB11301/1302出现的频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1/1502,1201/1202在两组间出现的频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H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乙型肝炎人群中清除HBV病毒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四川地区人群HLA—DRB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获得完整准确的遗传学数据。方法采用单管PCR扩增方法建立高效的HLA—DRB1基因测序分型(SBT)技术对180名健康个体进行HLA-DRB1基因型检测。结果共检出39种HLA—DRB1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HLA-DRB1*0901的频率最高,HLA—DRB1*1101的频率次之。结论提供了四川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证实了单管扩增测序分型方法快速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吉林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关系,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P)对398例汉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838名汉族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HLA-DRB1*03、09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别为6.28%和19.6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58%和12.17%;P=0.031,OR=1.805;P=0.001,OR=1.759);慢性乙型肝炎组HLA-DRB1*04、10和13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别为6.28%、0.50%和3.27%,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34%、2.39%和5.97%;P=0.005,OR=0.524;P=0.019,OR=0.207;P=0.044,OR=0.523);而所检测HLA-DRB1座位的其他等位基因表达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LA-DRB1*03、09可能是吉林地区汉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易感基因,HLA-DRB1*04、10、13可能是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苜蓿素(3)、5, 7, 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表儿茶素(5)、豆甾-5-烯-3β, 7α-二醇(6)、槲皮素(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没食子酸(10)、大豆苷元(11)和大萼赝靛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完全缺陷的Leprdb/db小鼠肾损伤机制。  方法  选取28周龄瘦素受体杂合缺陷的Leprdb/+(作为对照)与Leprdb/db雄性小鼠各10只,禁食8 h后,分别测量两组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小鼠经股动脉采血后处死。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酐(CRE)、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丙二醛(MDA)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取肾进行病理观察。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提取肾组织细胞线粒体,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中硫辛酸合成酶(lipoic acid synthase, LIAS)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Leprdb/+小鼠相比,Leprdb/db小鼠体质量、FPG、HbA1c、CRE、BUN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发现,Leprdb/+小鼠肾细胞结构完整,而Leprdb/db小鼠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及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多。与Leprdb/+小鼠相比,Leprdb/db小鼠血清中GSH水平降低,MDA和炎性因子MCP-1、IL-1β、TNF-α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rdb/db组小鼠肾脏线粒体内LIAS和肾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量均降低,而NF-κB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8周龄Leprdb/db小鼠存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肾损伤机制可能与LIAS调控Nrf2和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13.
茯苓三萜成分RP-HPLC-ELSD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RP-HPLC-ELSD技术建立不同菌株茯苓三萜的指纹图谱,为评价不同菌株培育茯苓药材的质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规范培育茯苓的菌株,提高茯苓资源品质。方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2%甲酸水溶液(A)-乙腈(B),采用梯度洗脱法;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 ℃;蒸发光检测条件:雾化温度为40 ℃,压力为350 kPa,gain值为7;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建立的指纹图谱中有18个共有峰,且方法学考察符合规定的标准。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作为评价不同菌株茯苓药材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云南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属卫矛科植物,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原料药。1959年研究至今,已从云南美登木组织及其各种菌株中分别提取分离得到了以美登木素、美登普林、美登布丁为主的20余种化学成分,且其提取物在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有效剂量小、安全系数大、不良反应小等突出特点。就云南美登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毒性、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云南美登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马钱子发酵品中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马钱子经朱红栓菌固体发酵产物(发酵品)的生物碱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马钱子发酵品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马钱子发酵品中共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成分,分别鉴定为士的宁(1)、马钱子碱(2)、伪士的宁(3)、16-甲氧基士的宁(4)、番木鳖次碱(5)、士的宁氮氧化物(6)、马钱子碱氮氧化物(7)、士的宁氯甲氯化物(8)、马钱子碱氯甲氯化物(9)和喜树次碱(10)。结论 马钱子发酵品的大部分化学成分仍然是吲哚类生物碱,其中仅有10是单萜吡啶生物碱,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是首次从该植物的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可能为氯仿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人工加合物。迄今未见朱红栓菌中含有上述生物碱的报道。与生品相比,马钱子发酵品中生物碱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化合物46710可能为发酵品新增成分,这些生物碱成分的鉴定为马钱子发酵“去毒存效”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RP-C18、MCI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伞花木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伞花木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 (?)-lyoniresinol 3a-O-β-D-glucopyranoside(1)、(?)-异落叶松脂醇3a-O-β-D-葡萄糖苷(2)、5′-demethyl aquillochin(3)、(?)-丁香酯素(4)、水杨酸甲酯(5)、水杨酸乙酯(6)、β-谷甾醇(7)、香草醛(8)和3-oxotirucalla-7, 24-dien-21-oic acid(9)。结论 化合物124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毛冬青Ilex pubescen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毛冬青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大豆苷元(1)、染料木苷(2)、山柰酚-3-O-β-龙胆二糖苷(3)、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4)、山柰酚-3-O-β-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龙胆二糖苷(6)、3β, 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4, 28-二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毛冬青皂苷A18)、毛冬青素A(9)、2-羟甲基-3-咖啡酰氧-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咖啡酰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 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2)、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3)、1,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4)、4,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2-苯乙基-O-α-L-阿拉伯糖基 (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 化合物1612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岗梅Ilex asprell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乌索-12-烯-3β, 28-二醇, 3-乙酸酯(1)、β-谷甾醇(2)、赪酮甾醇(3)、28-nor-19βH, 20αH-ursa-12, 17-dien-3-ol(4)、randialic acid B(5)、19-去氢乌苏酸(6)、熊果酸(7)、坡模酸(8)、3-O-β-D-木糖基-3β-O-28-缺失-12, 17(18)-二烯乌苏烷(9)、β-胡萝卜苷(10)、冬青苷B(11)、赪酮甾醇-3-O-β-D-葡萄糖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岗梅苷H。化合物1247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 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