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大多为单发皮损或损害数目比较少,而皮损多发,范围广泛的病例尚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农民。因躯干四肢皮损33年余、阴囊、双踝部疣状损害3年于2005年  相似文献   

2.
报告2例巨大型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均为臀部出现巨大疣状增殖性斑块。临床症状和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疣状汗孔角化症。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疣状汗孔角化症。患者男,53岁。25岁始双下肢出现黄豆大丘疹并逐渐增多、增大、波及全身。臀部和双下肢皮损呈高度疣状增殖性斑块。临床症状和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疣状汗孔角化症。给予角质剥脱剂外用及阿维A口服治疗2周后,疣状皮损全部消退。  相似文献   

4.
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汗孔角化症,笔者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臀部疣状增生性斑块10余年.10年前双侧臀部开始出现数个米粒至黄豆大的角化性丘疹.  相似文献   

5.
20 0 12 4 16 多种形态表现的汗孔角化症 1例 /马蕾 (中日友好医院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0 ,2 9( 6) .- 370~ 371男 ,50岁。阴囊、头皮、面部皮损 30余年 ,肢端、肛周皮损 2 0年。查体 :头皮、左足趾间见黑色角化结节 ;阴囊部见结节或疣状增生性斑块 ,表面角化粗糙或呈乳头状、盘状 ;肛周见疣状斑块 ,中央略萎缩 ,周边呈堤状隆起 ;面颊部见褐色环状斑片。外周血 T细胞亚群检查示 CD4 /CD8 倒置。多部位不同形态皮损病理活检均示典型汗孔角化症病理像。图 5参 3  (廖文俊 )2 0 0 12 4 17 巨大线状汗孔角化症 1例 /吴贵 (中国…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7岁,左前臂斑块伴瘙痒1年。患者无家族遗传病史,最初诊断为慢性湿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其间可见角化不全柱,其下端的表皮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真皮以淋巴细胞为主的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最终确诊: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治疗: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角化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边缘环堤状隆起、中央凹陷性皮损为特征,组织病理表现有特征性的角化不全柱。本文报道1例可能是线型和斑块型共存的汗孔角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来稿摘登     
来稿摘登疣状汗孔角化症1例报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教研室罗玉华,凌淑清贵州省安顺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曾江龙患者男性,55岁。13年前右侧臀部出现蚕豆大疣状结节。半年后皮损增大,在其周围及左侧臀部出现数个同样皮损,渐扩大,有的融合成斑块。9年前曾作...  相似文献   

9.
汗孔角化疵是一种少见的遗传角化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边缘环堤状隆起、中央凹陷性皮损为特征,组织病理表现打特征性的角化不全柱。本文报道1例可能是线型和斑块型共存的汗孔角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su perficiaporokeratosis)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例1男,41岁,胸、背、四肢褐色皮损5~6年,发病无诱因。与日光照射无关。妹及祖父有类似病史。系统检查正常。皮肤科检查:颈、胸背...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巨大型疣状增生与显著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症。患者女,48岁,臀部、双下肢丘疹、斑块伴剧痒5年余。体检:腰臀部见密集多发绿豆至蚕豆大小红色丘疹、斑块,双臀部皮疹融合成巨大型疣状增生;双大腿内、屈侧密集孤立粟米至黄豆大褐色角化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可见角化不全的圆锥状板形成,棘层增厚。根据临床症状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汗孔角化症。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男16例,女2例,发病年龄8~24岁,平均15岁。皮损发于两侧耳前区9例,两侧耳前区延伸至颈上部6例,左侧耳前区3例,皮损为在具有毛细血管扩张的淡红褐色色素沉着中,散布有浅色针尖至针帽大小的毛囊性丘疹,部分受损毛囊的毳毛消失。3例合并寻常痤疮,4例合并毛周角化症;2例为兄妹同时就诊。取皮损及颈上部1例活检,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毛囊扩张,内有角质团块,含较多黑素颗粒,色素细胞正常,皮脂腺增大,真皮血管扩张,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讨论 面颈毛囊性红斑黑变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易误诊为…  相似文献   

13.
<正>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是一类主要表现为表皮角化的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由Mibelli于1893年首先报告并命名~([1])。以不断扩展的环形角化,皮损中央有沟槽样裂隙,边缘呈环堤状隆起为特征,组织病理改变以角质样板层为特点。本病除了Mibelli所述的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 Mibelli)之外,还存在一些异型,如浅表播散型、单侧线状型、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显著角化过度型、炎症角化型、掌跖泛发性型、点状型、丘疹型、丘疹型、疣状斑块型等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巨大Mibelli汗孔角化症二例郭丙辰 韩娜娜 李金勇 仪晓芹患者1.女,38岁.因臀部疣状增生物22年就诊.患者于22年前右臀部出现一绿豆粒大小疣状增生物,质较硬,缓慢增长,16年前增长速度加快。25岁生一子后,曾行冷冻治疗,未见有效,增生物继续增长,在外院诊为“神经性皮炎”,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7-8年前又行“局封”治疗,每周一次,共10次,(具体药物不详),无效且出现瘙痒。我院就诊行病理检查示“汗孔角化症”,行“电离子机治疗”。2月后复发,渐扩展至对侧,呈片状,痒著,有时裂口疼痛,来诊。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双臀部见地图状皮损,边缘清,周围见堤状隆起,中央皮肤萎缩,局部有裂口,周边隆起部角化明显,周围散在类似小皮损,总面积约28×15㎝(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49.6%淋巴细胞50.4% .红细胞4.96×1012/L,血红蛋白141g.肝肾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在正常范围。病理检查:汗孔角化症。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汗孔角化症。患者2.女,30岁,左足跟疣状增生物4年就诊,患者于 4年前左足跟部出现疣状增生物,渐增大,稍痒不疼,未行治疗。体检:一般情况好,左足跟部见3cm×3㎝疣状皮损,地图状外观,边缘清,角化明显,无红肿,无触疼(图2)。治疗:患者1,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在骶管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双臀部皮损扩大切除+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术(图3),扩大范围为沿皮损外缘1cm、深度至皮下组织,术后应用抗感染治疗,病人恢复顺利(图4)。随访一年无复发。患者2,门诊在局麻下,行皮损扩大切除(扩大切除范围及深度如患者1 ),术后创面缺损行 “V-Y”成形术修补。术后口服抗生素,随访1年无复发。     图1双臀部见地图状皮损,边缘清,周围见    图2患者2左足跟部见3×3㎝皮损,角化明显堤状隆起,中央皮肤萎缩,局部有裂口,周边隆起部角化明显,周围散在类似小皮损,总面积约28×15㎝                  图3患者1皮损切除+皮瓣转移修复术后      图4患者1术后一个月            讨论 Mibelli汗孔角化症系一种少见的汗孔角化病,病程缓慢,损害可持续多年不变,或经过较长的静止间隔后缓慢扩展。老人中通常在萎缩的皮肤上发生鳞状细胞癌,有时40岁的人群中也有类似发生1。金德蕙、王化秀、孙志坚2和黄朝卫、陈兴平3等也曾报道过斑块状汗孔角化症并发鳞癌的病例。目前汗孔角化症的治疗多采用冷冻、激光、磨削、维A酸等,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鉴于此病有癌变的风险,因此,对于较大面积的汗孔角化症应尽早采取有效方法加以治疗,我们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面、颈、四肢等外露部位,临床表现以边缘角化过度、中央稍萎缩的环形斑块多见。但发生于阴囊的汗孔角化症少见报道,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阴囊、并误诊5年的汗孔角化症。  相似文献   

16.
疣状斑块型汗孔角化症1例,家族性脂溢性角化病1例,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并发急性肾炎1例,毛囊角化病1例,  相似文献   

17.
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报告1例具有显著家族史的疣状增生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多年来皮损表现为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的典型皮疹,但近两年来腹股沟处出现罕见的疣状损害。结合该病例复习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汗孔角化症常见六种临床类型:经典型、浅表播散型、播散型浅表性光线性、单侧线状型、掌跖泛发型、点状汗孔角化症。现报道一例罕见类型的汗孔角化症:肛周疣状汗孔角化症。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症1例范志,钱兴财(南京医学院附一院皮肤科,210029)1998年Mikhail等`[1]将汗孔角化症分为六型:经典斑块型;浅表播散型,单侧线状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显著角化过度型,增生性炎症型。另有经典斑块型和浅表播...  相似文献   

20.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 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5个家系包括3个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共266人,其中患者100例)家系,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PPPD,共90人,其中患者26例)家系和1个经典斑块型(PM,共34人,其中患者17例)家系。结果 5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具有以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萎缩的典型皮损,有角化不全细胞柱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种亚型,每一类型各有自身特色。DSAP型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疾病初发年龄较其他类型早(一般8-20岁),初发皮损在颜面部。PPPD型初发年龄为14-20岁,初发皮损为掌跖部或面部,初发皮损为掌跖部者病情较重,初发皮损为面部者病情较轻。PM型的初发年龄较迟,为20-30岁,初发皮损为前臂、手背、耳际和前额等非特定部位。PPPD型家系和PM型家系都有汗孔角化病不同类型的共存现象。结论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具有不同表现度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多种临床类型和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临床类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而且不同临床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