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 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 (U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各 15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 12 0 0 0U kg ,C组不用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 30min、主动脉开放 30min、术后 6h和 12h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6 (IL 6 )、白介素 8(IL 8)的浓度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血浆IL 6 ,IL 8,TNF α ,CD11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PB后IL 6 ,IL 8,TNF α的水平明显上升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 30min达高峰 ,术后开始下降。其中TNF α ,IL 8于术后 12h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但IL 6仍高于转机前水平 (P <0 .0 5 )。CD11b于术后 6h达高峰 ,12h后仍高于麻醉诱导后水平 (P <0 .0 5 )。与C组相比较 ,U组TNF α ,IL 6 ,IL 8,CD11b上升幅度小 ,术后 12hIL 6 ,CD11b明显低于C组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 ,IL 8,TNF α的释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我院201 1年1 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脓毒症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参照2008年美国重症医学会制定的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乌司他丁注射液30万U静脉滴注,2次/d,7d为1个疗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后每日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以及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治愈率和28 d生存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治愈率(87.50%、68.75%)、28 d生存率(81.25%、6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可改善患者的炎症指标,降低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而对重症监护病房治愈率和28 d生存率的改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腹部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143例腹部中大型手术病人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78例),试验组在术前1天及术后1、2、3天分别给予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输入,而对照仅作常规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结果术后并发症:试验组5例(7.6%),而对照组18例(23.07%),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无死亡,对照组死亡1例。结论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机体免疫有保护作用,减少手术侵袭,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休克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分别给21例休克患者用UTI30万U静脉推注,并于注射UTI前后1小时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UTI治疗后休克患者血浆TNF-α、IL-6和IL-8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结论:UTI可有效地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的生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2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乌司他丁针剂40万u/次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72h、120h采外周血检测TNF—a、IL-6、IL-8、IL-10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72h及120h、对照组治疗后120h血清TNF—a、IL-6、IL-8均明显下降,IL-10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72h、120h血清TNF—a、IL-6、IL-8均明显下降,IL-10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120hAPACHEⅡ评分下降明显(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TNF-a、IL-6、IL-8水平,提高IL-10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6.
李亮  程三放  乔万海 《西部医学》2017,29(10):1401-1405
【摘要】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到奥曲肽组、乌司他丁组及联合组,每组各42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奥曲肽组同时进行奥曲肽静脉泵注治疗,乌司他丁组同时进行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同时进行两种药物的联合用药治疗。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3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3组患者进行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奥曲肽组痊愈13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4.29 %;乌司他丁组痊愈14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1.90 %;联合组痊愈2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 %。联合组与奥曲肽组及乌司他丁组进行比较,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进行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曲肽组及乌司他丁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曲肽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乌司他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93%,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相比两种药物单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体征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病情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乌司他丁是从男性尿中分离纯化的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为糖蛋白,含有14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67000,临床主要通过静脉方式给药,其生物利用度为100%,半衰期为40多分钟,给药后在肾与肝迅速积累,5min达到峰值,2h在精囊中分布最高。药物主要通过肾脏代谢,给药后12h通过尿和粪便排泄分别为73%和2.3%。30min时在尿中主要以原形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心衰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乌司他丁40万U+50 ml液体,微量泵1 h输入,2次/d,连用5 d。观察比较,①两组的疗效;②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③两组治疗前后IL-6、IL-8、BNP变化情况;④安全性情况。结果:①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LVDD、LVWP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而LVEF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LVDD、LVWP、LVEF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IL-6、IL-8、BN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IL-6、IL-8、BNP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④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乌司他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可能是由于其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6、IL-8、BNP的水平而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大鼠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大潮气量组(H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只.H组和U组接受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均为:潮气量40 mL/kg,呼吸频率40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为零,吸入氧浓度为21%.机械通气4 h 后放血处死大鼠,取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和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H组大鼠W/D、BALF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清和BALF中TNF-α、IL-6、IL-8、MDA水平均显著增高,但 IL-10和SOD水平则显著降低;与H组相比,U组大鼠W/D、BALF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清和BALF中TNF-α、IL-6、IL-8、MDA水平均显著降低,但 IL-10和SOD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能减轻大鼠VIL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肺内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氧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岳晓玲  扈雪琴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60-176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注射粉针剂治疗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选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死亡率,进行对照。结果:乌司他丁对纠正急性循环衰竭,所用的时间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循环衰竭,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0例单胎、头位、有自然分娩条件的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80例,在宫口开大3 cm后开始用小剂量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对照组320例,不采用镇痛措施。观察两组的疼痛评分、各产程的时间、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用药后30 min、活跃期末、第2产程VAS(视觉模拟评分)均有降低(P<0.05);实验组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5);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2、3产程时间及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两组阴道助产率、新生儿评分及产后出血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EA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后镇痛效果最佳、副作用最小的镇痛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择期手术900例术后镇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硬膜外连续镇痛(II组)及肌肉注射镇痛(III组)。结果:术后VAS评分Ⅰ组明显优于Ⅱ组和Ⅲ组,SS评分12小时以后Ⅱ组优于Ⅰ组,但是Ⅱ组的布比卡因和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多于I组,I组仍优于Ⅲ组。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优点和连续稳定的镇痛效果,避免波峰及波谷现象,用药量较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静吸复合全麻相比,观察硬膜外复合全麻对上腹部手术后患者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质量的影响。方法37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70岁,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18例)和硬膜外复合浅全麻组(EG组,19例)。两组均在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行患者PCEA。于术后6、12、24及48 h记录安静时视觉模拟(VAS)评分及硬膜外镇痛药在术后2 d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组术中芬太尼用量为(0.41±0.08)mg,明显多于EG组的(0.24±0.03)mg(P<0.05);EG组术后12和24 h VAS评分分别为3.4±2.5和3.1±2.1,明显低于G组的4.5±1.5和4.2±1.0(P值均<0.05);且术后1、2 d EG组镇痛药用量为(55.2±12.9)和(39.9±4.2)mL,明显少于G组的(67.5±9.0)和(52.4±8.0)mL(P值均<0.05)。结论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相比,硬膜外复合浅全麻可以显著提高手术后24 h的PCEA的镇痛质量,并减少手术后2 d的镇痛药用量。  相似文献   

14.
术后硬膜外镇痛泵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萍  王忱  李莉 《河北医学》2003,9(10):904-906
目的:本文观察术后病人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和持续镇痛泵(CEA)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PCEA组)30例,吗啡15mg、氟哌利多5mg、布比卡因150mg 0.9%NS至100ml。持续量1ml/h,PCA量0.5ml/次,安全锁定时间15min。B组(CEA组)30例,吗啡10mg、氟哌利多5mg、布比卡因150mg、 0.9%NS至100ml。持续量2ml/h。均于手术结束时将镇痛泵于硬膜外导管连接,观察并记录疼痛评分、SpO2、呼吸频率、血压、镇静状态及恶心呕吐等指标。结果和结论:二组病人上述观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疼痛控制率均达98%。总之我们认为两种给药方法均为较好的术后止痛法。  相似文献   

15.
丁哌卡因、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技术,与传统肌注止痛药比较,观察160例(ASAⅠ~Ⅱ级)腹部术后患者48小时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n=80),接受全身性阿片类药物止痛;观察组(n=80),用自控镇痛泵向硬膜外注入0.15%丁哌卡因+0.01%吗啡。结果对照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P<0.01),48小时VAS评分波动较大。结论PCEA明显优于肌注止痛法,其镇痛效果持续稳定,用药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硬膜外预注不同剂量可乐定对术后PCEA的影响。方法  6 0例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 ,随机等分 4组 :R0 组为术前硬膜外单纯罗哌卡因药物 2 5ml;R50 组含 5 0 μg可乐定 ;R10 0 组含 10 0 μg可乐定 ;R150 组含 15 0 μg可乐定。PCEA配方为 0 .2 %罗哌卡因 10 0ml +吗啡 10mg +氟哌啶 3 .5mg ,自控量 3ml/次 (吗啡0 3mg/次 ) ,锁定时间 10min ,4h限量 40ml。记录术后镇痛效果及其他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  4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同 (P >0 .0 5 ) ;术后第一疼痛时间R10 0 和R150 组有明显延长 (P <0 0 5 ) ;术后 2 4h总药量、围手术期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术后镇痛副作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可乐定在 5 0~ 15 0 μg剂量范围内 ,临床上表现无确切的超前镇痛效应 ,对术后PCEA效果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丁丙诺啡用于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其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丁丙诺啡组)30例,Ⅱ组(吗啡组)30例。于关腹时,Ⅰ组将丁丙诺啡0.0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 l,Ⅱ组将吗啡2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 l,均一次性缓慢注入硬膜外腔。用Prince Hennry评分评价用药后4、8、12、24、36h的疼痛程度;监测用药后相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变化;同时记录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痛评分均小于2,镇痛满意率为100%。术后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功能均稳定。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Ⅱ组。结论术后硬膜外腔注入丁丙诺啡0.05mg可提供确切的镇痛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简便可行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次硬膜外注入罗比卡因、芬太尼配伍地塞米松用于术后镇痛的时效。方法采用硬膜外配伍不同镇痛药液术后连续自控镇痛及单次注药镇痛。观察术后6~48 h镇痛效果及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连续自控镇痛与单次地塞米松镇痛效果确切、持久,优于对照组(P0.05);其优良率单次地塞米松组(97.5%)自控组(86.7%)对照组(60.8%),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地塞米松组、自控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比卡因、芬太尼、地塞米松配伍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可获得良好和持久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曙  王静文 《海南医学》2005,16(12):30-31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子宫收缩及泌乳素的影响.方法110例术前无凝血机制障碍健康足月初产妇,择期在联合椎管内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镇痛组55例行硬膜外自控镇痛48小时,对照组55例术毕以肌注哌替啶止痛.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泌乳素(PRL);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效果;观察术后子宫高度、阴道出血量;记录初乳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结果两组术后PR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镇痛组24h和48h的PR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初乳时间镇痛组早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子宫高度和肛门排气时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镇痛组的24小时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能促进PRL和初乳早期分泌,且不影响子宫收缩与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胡伟  李金玉 《海南医学》2012,23(18):33-35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分别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食道癌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行食道癌开胸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LF)组和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RF)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10 min经硬膜外腔注入负荷剂量,记录启用镇痛泵后1h、4h、8h、24 h、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按压次数、24 h药量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各时段的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romage分级RF组低于LF组(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RF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分别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罗哌卡因组对运动神经的阻滞较轻于左旋布比卡因组,术后恶心呕吐略高于左旋布比卡因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