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效的分型及三维矫形融合节段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1年行后路三维矫形术的8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14.4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12~57)个月.根据侧凸的结构性特点,将脊柱侧凸分为10型,并根据各型特点选择适当的融合节段,进行CD、TSRH及CD Horizon系统后路矫形内固定脊柱融合术.结果:1例King Ⅲ型患者发生曲轴现象,随访时畸形加重,躯干失平衡.1例KingⅡA型患者选择性融合胸椎后远端腰椎侧凸加重,躯干失平衡.其余患者均获得较好的躯干平衡和矫形效果.结论:本文所提出的侧凸分型方法可较完整地区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各种类型,根据该侧凸分型所提出的融合节段选择原则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King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ng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三维矫形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1997年7月~2002年6月手术矫形治疗King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9例,平均年龄14.3岁,其中King Ⅱ A型28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平均融合椎体8.5个;King ⅡB型51例,均固定融合胸椎与腰椎,平均融合椎体11.8个。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5个月(12~57个月),King ⅡA型胸弯矫正率为56%,King ⅡB型的胸弯矫正率为67%,腰弯矫正率为60%。共有5例躯干失平衡并发症,其余患者均获得较好的躯干平衡和矫形效果。结论:KingII型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是可行的,但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骨科矫形器械的发展,脊柱侧凸三维畸形通过手术一次性获得矫正成为可能。但在保证良好矫形的同时,如何实现更短节段的固定融合,以保留更多的脊柱活动功能,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除关系到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外,融合节段的选择,特别是对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融合节段的选择尚存在不同认识。本期邀请了部分专家对此进行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 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 V型5例,Lenke 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 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 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 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 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 cm.[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5.
关于脊柱侧凸Lenke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侧凸的分型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及手术策略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对脊柱侧凸病理生理、自然病程的进一步认识和手术矫形技术的发展,脊柱侧凸的分型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结果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cm,平均6.6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脊柱的三维畸形,具有多种不同表现类型。分型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错误的分型常导致错误的手术策略,引起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畸形加重,甚至产生新的畸形。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良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IS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合理、有效的分型系统仍然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短节段矫形固定治疗小儿半椎体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节段矫形固定治疗小儿半椎体脊柱侧凸@王汉林$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于振武$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刘玉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李雅欣$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李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相似文献   

11.
王斐  陶惠人 《骨科》2023,14(2):124-131
目的 比较前路与后路固定融合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有关前路与后路固定融合治疗Lenke 1型AIS的文献。从文献中提取主弯角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融合节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7篇,共计388例,其中前路固定病人207例,后路固定病人181例。前路手术在改善胸椎后凸角[WMD=-6.81,95% CI(-10.33,-2.02),P<0.05]、减少融合节段[WMD=-2.98,95% CI(-4.29,-1.66),P<0.05]、减少手术出血[WMD=-616.04,95% CI(-1 082.93,-149.15),P<0.05]方面优于后路手术。后路手术在减少手术时间[WMD=96.75,95% CI(56.74,136.76),P<0.05]、减少并发症发生[RR=2.68,95% CI(1.67,4.31),P<0.0001]方面更具优势。结论 前路和后路手术均能满足冠状面矫形,前路手术可减少融合节段、减少出血量、维持更好的胸椎后凸,尤其前路胸腔镜辅助下可满足美容要求,具有独特优势。但后路手术耗时短、并发症少,仍是一种经典的治疗策略,需根据病情及病人诉求谨慎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侧凸的侧前路矫正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中华长城器械(China Great Wall Pedicle Screw System)对胸腰段脊柱侧凸进行前路矫正,观察其手术疗效及随访效果。方法:通过胸腰段脊柱侧凸较少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侧凸和旋转畸形。结果:20例患者使用中华长城器械进行前路手术,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2年后随访,丢失率低。结论:中华长城器械应用于前路矫正手术固定节段少,矫正效果好,术后随访结果理想,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 vs. 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 vs.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海口市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凸患病率及发病机制与褪黑素的关系及作用。方法:应用脊柱侧凸二检法(体检、X线照片),对8198名7~16岁在校学生进行普查筛选,并按年龄段及性别分组并设对照组,放免法进行褪黑素测定与统计学处理。结果:一检阳性242人,阳性率2.95%;复检阳性17人,占0.2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20%。女性患病率为0.21%,男女患病率之比为0.95:1。青春前期10岁前年龄段褪黑素含量均低于青春期组及对照组,尤以女性为显,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大范围普查是防治AIS的关键环节。血清中褪黑素含量与AIS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节段性固定点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和判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中固定点的分布。方法:分析10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各固定点的使用情况,提出必须固定和选择固定的观点。结果:100例病例,每例使用椎弓根螺钉6~12枚,平均8.9枚,上终椎197枚,使用率98.5%,下终椎200枚,使用率100%,交界椎凹侧195枚,使用率97.5%,凸侧110枚,使用率55%,顶椎凹侧32枚,使用率32%,凸侧16枚,使用率16%。结论:在外科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时,上、下终椎、凹侧交界椎是必须固定的。  相似文献   

19.
梁伟时  海涌  韩渤  孙端  尹鹏 《骨科》2023,14(1):27-33
目的 比较选择性前路脊柱融合术(anterior spinal fusion,ASF)和后路脊柱融合术(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差异。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四个文献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ASF与PSF治疗后胸腰/腰弯、胸弯的矫正度数及其他重要影像学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505例ASF病人和467例PSF病人。PSF组的术后胸弯代偿性矫正度数明显大于A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数据未见明显差异(P>0.05)。ASF与PSF组在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胸腰/腰弯矫正度数、末次随访时的躯干偏移距离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SF组比较,ASF组的融合节段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长期随访过程中,ASF具有与PSF相似的冠状位弯曲和平衡的矫正效果,且融合节段较少。医生应根据病人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手术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TSRH钉棒结构在脊柱侧凸后路矫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钉棒结构治疗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 TSRH钉棒结构治疗各种脊柱侧凸2 2例 ,术前平均 Cobb角 6 2°,2 2例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标准俯卧位 CT加密扫描 ,测量入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和椎体的旋转角度 ,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深度和方向 ,术后再次行 CT扫描 ,评价置钉的准确性。结果 经 3~ 14个月随访 ,术后 Cobb角平均 18°,矫正率为 72 .5 % ;平均手术时间 3h 2 0 min,平均出血量 10 5 0 m L ,无感染 ,无神经并发症 ,无假关节形成 ,置钉准确率 96 .8%。结论 术前采用标准俯卧位 CT扫描 ,根据扫描图象测得的相关数据可为术中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重要参考。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 ,由于内固定部件较少 ,所以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 ,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