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常膝关节几何学及其参数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正常典型的膝关节三维解剖模型,并对之进行测量。方法 对正常膝关节进行扫描,以数字化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典型膝关节三维解剖模型,并对其线性、角度等15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①所建立的膝关节三维解剖模型,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膝关节特征;②膝关节线性尺寸之间、身高与线性尺寸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③角度指标是相对独立的一组指标。结论 典型的膝关节三维解剖模型,能为膝关节参数的测量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MSCT测量正常成人肝脏体积的价值。方法选择无基础肝病、无引起肝体积变化的其他系统疾病成年人98名,按年龄分为4组,A组18~40岁(n=21)、B组41~50岁(n=22)、C组51~60岁(n=28)、D组61~83岁(n=27),行64层MSCT平扫,采用Syngo Acquisition工作站的Volume软件通过层切法逐层勾画肝脏各叶,由软件自动测算出数据。结果各组间男性尾状叶及肝脏总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左内叶、右前叶及肝脏总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总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r=-0.408,P0.01),与体表面积、体质量呈正相关(体表面积:r=0.254,P0.05;体质量:r=0.421,P0.01),而与身高无相关(r=0.15,P0.05)。结论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总体积随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而变化;MSCT测量肝脏体积有助于指导临床对相关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常髌骨几何学及其参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正常髌骨三维解剖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测量。方法对96个正常髌骨进行三维CT扫描,按身高不同分为3组(Ⅰ组:156~165 cm,Ⅱ组:166~175 cm,Ⅲ组:176~185 cm),每组左右髌骨各16个,建立每1个髌骨的三维解剖模型,并对其关节面的高与宽、嵴的厚度、嵴距外缘、嵴距内缘、内侧关节面中心厚度、外侧关节面中心厚度进行测量。结果①建立的髌骨三维解剖模型,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特征;②髌骨厚度Ⅰ组:左(19.99±0.28)mm,右(20.00±0.30)mm;Ⅱ组:左(23.17±0.26)mm,右(23.22±0.11)mm;Ⅲ组:左(25.38±0.16)mm,右(25.51±0.09)mm;髌骨关节面宽度Ⅰ组:左(36.90±0.14)mm,右(36.78±0.21)mm;Ⅱ组:左(42.50±0.30)mm,右(42.61±0.05)mm;Ⅲ组:左(46.81±0.21)mm,右(45.95±0.33)mm;髌骨关节面高Ⅰ组:左(28.78±0.23)mm,右(28.61±0.18)mm;Ⅱ组:左(31.89±0.12)mm,右(32.01±0.08)mm;Ⅲ组:左(33.82±0.23)mm,右(33.80±0.20)mm。结论典型的髌骨三维解剖模型,能为正常人髌骨参数测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测儿童正常肾动脉CT图像,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肾动脉正常值。方法选取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无肾脏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儿童284名,按年龄分为5组,观测肾动脉支数、肾动脉起始位置、肾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肾动脉起始处内径、副肾动脉数目、副肾动脉起源、副肾动脉入肾部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动脉以单支型最多见;右侧肾动脉高于左侧者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动脉起点与腹腔干距离逐渐增加(P〈0.05);肾动脉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年龄增长,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增加,不同性别及左、右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肾动脉出现率为35.21%(100/284),主要起源于肾动脉(66/134,49.25%)及腹主动脉(62/134,46.27%),经肾上端(98/134,73.13%)及肾下端(28/134,20.90%)入肾。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到不同年龄儿童肾动脉的相关正常值,有助于诊治儿童肾动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髋关节螺旋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进行立体测量,建立正常髋关节包容关系定量评价标准。方法随机选取正常组40例,疾病组40例,计算股骨头容积覆盖率、髋臼深度、股骨头中心至髋臼上、下、前、后缘及臼窝底距离。正常组与疾病组对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组股骨头容积覆盖率(52.76±6.35)%,髋臼深度17.40±4.13MM,股骨头内间隙6.12±1.23MM。发育性髋关节脱位17例,股骨头容积覆盖率27.14±8.41MM,髋臼深度12.26±5.32MM,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伤性髋关节脱位23例,其中后脱位10例,股骨头覆盖率均小于18%;中央型6例,股骨头覆盖率大于64%,股骨头内间隙消失;半脱位7例,股骨头覆盖率小于47%。结论建立髋关节包容关系定量评价标准有利于髋关节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改善髋关节稳定性和负重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解剖学与CT测量数据的差异性。方法对60具成年人枢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对20具成年人枢椎标本进行CT钉道扫描,比较解剖学测量和CT扫描两种测量方式其进针点至前正中线的距离、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进针的外倾角和下倾角等置钉参数的差异性。结果两种方式在测量椎弓根进钉点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左侧、右侧和双侧测量)、骨性钉道长度(左侧和双侧测量)、进钉外倾角(右侧和双侧测量)和下倾角(左侧、右侧和双侧测量)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学测量与CT钉道扫描所获得的螺钉置入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进钉点和进钉角度。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损伤的CT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膝关节损伤的CT扫描技术,并着重描述了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53例病人膝半月板撕裂,半月板囊肿和膝韧带损伤的CT特征。半月板撕裂所显示的层数除单纯水平型裂开外,其余各类型都连续出现2~3层扫描平面。同时还对膝关节骨折、关节积液和血肿的CT诊断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Chu XB  Wu HS  Wu YL  Xu CM  Tao K  Zhou XB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23-526
目的分析和探究造成全膝置换术中胫股关节旋转对线不良的可能原因,指导术中选择正确的确定假体部件旋转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4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20例,年龄18~42岁。应用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膝关节的横断面图像,采用Autocad2004软件测量股骨假体的旋转轴与胫骨假体的旋转轴之间的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临床上选择临床上髁轴、外科上髁轴、股骨后髁轴等方法可能存在的潜在的胫股旋转对线不良及其影响程度。结果术中胫骨假体旋转以胫骨结节内、中1/3交界处来确定,而股骨假体旋转分别以临床上髁轴、外科上髁轴、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确定,可能产生的胫股旋转对线不良的交角平均值分别为2.94°、6.50°、6.83°。结论全膝置换术中利用骨性解剖标志各自独立地确定胫骨假体、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必然会产生胫股旋转对线不良,而临床上髁轴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左上肋间静脉的CT表现及径线参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无胸部深静脉梗阻及心脏大血管相关静脉回流异常的2 989例患者胸部CT图像。分析左上肋间静脉的CT显示率、影像表现及径线参数特征。结果LSIV的胸部CT显示率约为11.41%(341/2 989)。341例LSIV阳性患者中,不同性别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1例患者LSIV走行特点中,内侧型11例(11/341,3.23%),上方型245例(245/341,71.85%),外侧型85例(85/341,24.93%)。不同LSIV走行类型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汇入左头臂静脉区所测LSIV直径小于T_(3-4)椎间盘区所测直径(P0.05);T3-4椎间盘区LSIV直径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胸部CT获得的LSIV发生率、影像特征及径线参考值,对提高临床LSIV认识水平、减少误诊、避免手术损伤、早期发现深静脉梗阻性疾病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测量腹部脂肪相关参数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11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于3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腹部CT平扫,分析冠心病发生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观察各危险因素单独及联合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 211例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112例,非冠心病9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间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内脏脂肪(VAT)面积、皮下脂肪(SAT)面积及VAT面积/SAT面积(VAT/SA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体质量指数(BMI)、腹围(WC)及腹部总脂肪(TAT)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糖尿病及VAT/SAT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ROC曲线显示年龄、吸烟、糖尿病及VAT/SAT诊断冠心病的AUC分别为0.67、0.61、0.62及0.73,4者联合的AUC为0.80,高于各参数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 CT测量的腹部脂肪相关参数可用于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双重对比关节造影术(CT double-contrast arthrography,CTA)在诊断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中的作用.评价其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自1990年3月~2003年5月共治疗31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22~46岁,平均26.7岁。术前均行CTA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关节镜或开放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盂唇和关节囊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是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手术发现31例中28例有关节盂唇病变,CTA发现26例(敏感度为92.8%,准确率为93.5%),表现为孟唇撕裂、分离和退变;术中发现20例有关节囊病变,CTA发现19例(敏感度为95%.准确率为87.1%),表现为关节囊肩盂起点的内移、剥脱,肩胛骨边缘的软组织撕裂或消失;7例(4例经手术证实)肩胛下肌及其肌腱的异常,表现为撕裂、变薄及不规则;15例Hill-Sachs缺损,全部与手术所见一致。CTA的总诊断准确率为83.8%。结论:CTA可全面准确地显示出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病理改变,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1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男11具,女7具;年龄55~79岁,平均68.2岁;均排除下肢外伤病史.将18具标本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具.1组只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即三角韧带完整组;2组同时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和内踝三角韧带,即三角韧带损伤组.每具标本于外踝尖近端3 cm处横行截断腓骨,通过标记的克氏针分别建立远端腓骨外旋5°、10°、15°、30°的畸形模型,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每次建模后均行薄层CT扫描.将所有CT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通过自动密度识别及后期人工处理描绘下胫腓联合、踝穴及踝穴内距骨轮廓,运用软件建立下胫腓联合、踝穴、踝穴内距骨三维模型,并自动计算各模型体积.通过踝穴及踝穴内距骨体积相减,得到踝关节间隙体积.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旋转度数时各模型体积的变化,从而反映各病理模型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随着旋转畸形度数增加,下胫腓联合及踝穴体积增大,而踝穴内距骨体积随之减小.在三角韧带完整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10°旋转畸形时下胫腓联合体积及踝关节间隙较正常开始出现显著性增大.在三角韧带损伤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5°旋转畸形即开始出现踝关节间隙及下胫腓体积较正常时显著性增大.结论 三角韧带完整性可影响外旋畸形时踩关节间隙的变化.当三角韧带完整时,10°外踝旋转畸形即可导致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而当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5°旋转畸形即可出现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下胫腓联合显著性分离,踝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急性膝关节损伤的X线与CT对比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分析急性膝关节损伤的CT征象,评价CT在急性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方法6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进行X线、薄层CT及三维重建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显示60例患者中共有膝关节骨折141处,X线显示骨折104处。普通X线及CT的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8.12,P<0.01);CT诊断浮膝骨折44例,X线诊断浮膝骨折38例,占86%;32例胫骨平台骨折中,10例X线片未能显示平台塌陷和骨折,因而分型上与CT不一致。在CT和X线片上分别对平台骨折塌陷距离和骨折劈裂距离进行测量,两数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平台塌陷:t1=2.35,劈裂移位t2=2.13,均P<0.05)。CT诊断与手术符合的8例半月板损伤,X线均不能显示;CT诊断十字韧带损伤15例,X线诊断9例,有6例因未见韧带附着处的撕脱骨折而漏诊;CT诊断侧副韧带损伤27例,X线应力像诊断19例。本组CT示关节腔积血22例,积气5例,其中脂血征7例。X线片示关节腔积液13例,积气2例,未见脂血征。结论在急性膝关节损伤中,CT能安全、快捷地对骨折脱位、外伤性半月板损伤、十字韧带损伤、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腔内积气、积血、脂血征、关节损伤的稳定性等作出全面、准确的诊断。但是CT仍存在局限性,只有CT与X线检查相结合才能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对急性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疑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男24例,女11例,年龄23-79岁,均行B超和64层螺旋CT平扫检查,将CT原始资料传送至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及C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CT与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的阳性率。结果:3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CT诊断输尿管结石32例(91.4%),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20例(57.1%),CT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率高于B超(r=7.56,P〈0.01);CPR使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上,便于全面观察结石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的CPR技术方便快捷、诊断准确率高,不需使用对比剂,尤其适用于肾绞痛患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部分腕骨融合术或切除术对腕关节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临床常用的部分腕骨融合术或切除术对腕关节运动的影响程度。方法 将12侧新鲜上肢处理后,固定于特制的测试架上,在腕背部打入2根或多根克氏针,作舟头骨、舟大小多角骨、舟月骨、月三解骨、桡月骨、four corner、头月骨融合术、舟骨切除+four corner、舟骨切除+头月融合术。观测腕关节正常运动活动范围,及作上述不同部分腕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屈曲、伸腕、尺偏、桡偏度数。结果 桡舟月骨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仿真椎管镜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燕翌  王庆一  曲铁兵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6):339-341,I001
目的 探索一种能直视、立体观察椎管内病变的有效手段。方法 在椎管内注射造影剂后使用螺旋CT扫描,将数据输入GEsparc workstation20,用Navigator软件包处理,形成椎管内的动态三维图像,通过仿真镜头的移动来观察椎管的变化。用新鲜家猪脊柱与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尸体脊柱2条进行实验研究。并应用于13例患者结果 仿真椎管可从硬膜囊内清楚地观察到椎和的形态,马尾神经,尤其是神经根管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继发性化脓忡腹膜炎(secondary pyogenic peritonitis.SPP)的CT表现、显示率及其解剖、病理基础。方法 同顺性分析24例SPP的CT表现特征.着重观察SPP存螺旋CT扫描中的基本CT表现和导致SPP的原发病灶及并发症的CT表现以及它们的显示率,并探讨其解剖、病理基础。结果 24例SPP的主要CT表现如下:腹膜增厚16例(66.7%),其中光滑规则增厚14例.不规则增厚2例;腹腔积液15例(62.5%);腹腔游离气体9例(37.5%);大网膜和小肠系膜水肿、增厚分别为8例(33.3%)、5例(20.8%);肠壁水肿、增厚5例(20.8%):肠曲间相互粘连6例(25.0%)。导致SPP的原发病灶及并发症的CT表现: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导致SPP原发病灶征象13例(54.2%).合并腹膜后间隙炎症13例(54.2%).胸部改变13例(54.2%),以及腹、盆腔脓肿6例(25.0%)。结论 SPP的CT主要表现包括壁腹膜增厚,腹腔积液、积气、大网膜和小肠系膜水肿、增厚等;次要表现包括肠壁水肿、增厚,肠曲间相互粘连等。应用CT扫描诊断SPP.可显示较丰富的CT征象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