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窍活血汤亦治梅核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核气的病因多为情志所伤 ,肝失调达 ,肝气郁结 ,循经上逆 ,结于咽喉 ;或因肝病乘脾 ,致肝郁脾滞 ,运化失调 ,津液不能输布 ,积聚成痰 ,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病。顽固性梅核气 ,久治不愈 ,迁延日久可由气传血 ,由经入络 ,络主血 ,脉络阻滞 ,则络中之血亦随之而瘀。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云 :“凡病之起也 ,多由手郁 ,郁者 ,滞而不通之义”。《丹溪心法·六郁》中说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都说明了情志不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而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此亦前人之所谓“…  相似文献   

2.
血液的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通为顺,然而诸多因素皆可影响其运行使之血流不畅而产生瘀症。这些因素可以概括如下: (1)寒凝而瘀《素问·调经论》所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寒邪或阴寒内盛是形成血瘀症的机理之一。此因寒主收引,脉络收缩则营血运行不畅。常症见心痛、心悸,遇寒加重或遇冷诱发,面白肢冷,舌质紫黯,脉迟涩或结。(2)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之运行全赖乎气,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乃致瘀滞。症见神疲倦怠,少气懒言,自汗出,胸痛时作,痛处不移,活动后加重,伴舌紫脉涩等。 (3)阳虚而瘀人至中年或老年,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疾病的一个常用的基本法则。认为“瘀”是“血”在异常状态的一种病理产物。如《说文》:“瘀、积血也”;《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等等。有关“瘀”的成因历代医书中有以下几种叙述:由于“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由于“热”:“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熬煎成块”。由于“伤”:伤后损伤经络,恶血留内。由于“出血后”:  相似文献   

4.
有问必答     
山东省嘉祥县梁寺镇敬老院卫生室李金问: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应怎样解释? 答:“气为血之帅”主要指以下内容。第一、气能生血。因血虽精所化,但促使其生化,必赖于气。气盛则血可自盛,气虚则亦可导致血虚,第二,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推动者靠心气、敷布者靠肺气、疏泄者靠肝气,三气正常则血流畅,气虚或气滞则血行不利或血瘀;第三、气能摄血。血液的运行,要有气的统摄,主要是脾气的作用。统摄有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是中医重要传统治法之一,现代将之运用到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按中医观点,肿瘤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结及脏腑失调,经络闭阻等。其中血瘀又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机理,贯穿于病程的整个阶段。气血以循环不息为常,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病可伤血,血病能损气,气滞则血瘀,虚则气少,气塞不通,血壅不流,血瘀日久则积而成块,故肿瘤与血瘀的关系极为密切。活血化瘀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通过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对肿瘤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抗肿瘤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本…  相似文献   

6.
1病机和治则现代医学称中风为脑血管意外,即有多种因素引起的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梗塞等病,度过急性期,后遗脑部供血不足和血行瘀阻而形成的脑部疾患。祖国医学又称“卒中”、“大厥”或“偏枯”。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偏颇、气血失调、经络瘀阻、肢体不能充分获得气血温煦和儒养所致。这与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王清任明确指出,半身不遂的病机“是无气也。”店客)11曰:“人之一身,不外气血,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这些都是对中风及其后遗症的精辟的论述.王氏还创制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治疗本病确有良…  相似文献   

7.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最典型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并伴进行性加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等有关。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止痛药、口服避孕药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进行治疗,中医将其归属于“经行腹痛”范畴,龙江韩氏妇科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生,亦赖气行,而人体郁、寒、热、虚皆犯于气,致气机受阻,血行不畅,血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发生EM痛经。血瘀为发病之标,而气的失常贯穿致瘀的始终,为发病之本。从郁、寒、热、虚终致血瘀而痛的四点病因切入,并运用调气化瘀法论治,临床上屡获良效。文章附临床医案一则,以供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9.
"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气虚是一切虚证的基础。气虚可致血瘀,血瘀亦可致气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愈郁,血愈瘀,血愈瘀,气愈亏,二者互为因果,纠结为患。《难经本义》"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相似文献   

10.
邱健行气滞血瘀理论及在血证中应用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气”与“血”的关系看,气滞发展到血瘀是一个渐进的病理过程,其中介阶段我们称为“血郁”。气滞是气血病变之始,病在气分;血郁为病变初入血分,为瘀之渐;血瘀为病变久延血分,为郁之极。因此,从气滞→血郁→血瘀,形成较为完整的阶段,才符合病理变化过程。从临床上看,气滞多属功能性病变,是完全可逆的;血郁则属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的转化期或器质性病变早期,可逆性较大;血瘀为器质性病变或危重病变期,可逆性较小  相似文献   

11.
郁证范围较广。如戴氏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丹溪心法》)。六郁有气、血、痰、火、湿、食之分,乃朱丹溪所创。张景岳则有“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府,一有  相似文献   

12.
内科杂病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即古代医家所说"久病人络".<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瘀血既是杂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不论何种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肿块、舌有瘀斑,脉涩、沉、结等,均可按异病同治原则运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3.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14.
调和气血治疗胃痛临床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病因:一则饮食不节,损伤胃腑;二则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亦滞”。气的功能失调,必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型胃痛常用“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理气、行气)达到和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逍遥散始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炙甘草、生姜组成.临床常用主治肝郁气滞之证.明代赵氏曾提出“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致病,气郁为首.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可形成气郁,继而火郁,痰郁、血郁、湿郁等.一旦诸郁形成,或脏腑功能气血失和,或冲任胞宫受阻,则表现为因“郁”而致的诸疾.故治诸郁,莫不以调气为先,调气即是调肝,调肝即是达木,“木郁达之”,则诸郁自解.兹举二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16.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 郁证从肝论治,是因为诸郁基因相同,以肝为首。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一、郁证的病因病理郁证病因颇为复杂,多有“肝病多郁”、“郁病皆气”、“百病生于气”等说法,但总不离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运纳失常;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心失宣通,血脉失畅;肾失蒸化,温煦失养等。其中肝失疏泄最为关键。肝之疏泄关系到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流畅和诸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所以肝之疏泄失职,一方面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之不畅或不通,遂成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等。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血证的独特疗法,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立名于《金匮》,发展于清代。当代则得了阐明和重视。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对瘀血的论述,在名称上有恶血、留血、坏血、死血、干血之称。在病因上有风寒、热邪、气滞、外伤、出血等。如:“塞邪客经脉之中,则血不流畅”,“热邪入血,与血液相结则形成瘀血”。气滞导致血瘀,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述,外伤引起血管破裂,瘀血内留,而形成瘀血。“若有所堕坠,虽血在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之论。各种出血后,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相似文献   

19.
陈苏生论心病三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风心”、“肺心”三者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上也应有所侧重。“冠心”重视气药,要体现“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自拟舒冠顺气汤为治。“风心”重视活血,以散血通郁为主,自拟风心保安汤治疗。“肺心”重痰,以宣肺达痰为要,自拟三子麻部汤以治。  相似文献   

20.
<正>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涵义,泛指因积滞、蕴结而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而临床所见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病概括了五脏六腑因气血、经络之气郁滞而发生的各种病证;狭义的郁病则仅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结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郁病的辨证施治,应全面认识郁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诸病皆起于郁,五脏六腑皆令人郁。正如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前贤张景岳说:“凡诸郁滞,如气、血、痰、食、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景岳全书·郁证》)。明确指出郁为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之病,临床所见这种理论是成立的,符合实际。为了疏通该理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