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常州市位于东经 119°0 8′~ 12 0°12′,北纬 31°0 9′~ 32°0 4′,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间日疟轻度流行区 ,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播媒介。经过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 ,结合防蚊灭蚊等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全市疟疾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至 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 1 以下 ,并继续逐年下降。 1986~ 1989年对疟疾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输血传播疟疾 19例 ,严重影响了全市疟疾疫情的稳定。针对这一情况 ,我市及时制定了防治方案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开展献血员疟疾防治 ,取得了显著成效。防治对策1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全市血站、采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50多年来江苏省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探讨适合当前流行特点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1951~2008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在2次大暴发时,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在实现基本消灭阶段,嗜人按蚊地区采取以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措施,其他地区实施以加强传染源检测和早期治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巩固监测阶段,采取疟疾监测为主的综合措施,包括传染源检测和疫情报告、传染源管理、疫情和蚊情监测、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等。疟疾年发病率由1960年的2 495/万降至2008年的0.09/万,且已连续2年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表明在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治措施可行而有效。结论江苏省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要达到消除目标,还需进一步提高疟疾病例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波阳县历史上丝虫病流行严重 ,解放后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经疫区广大群众和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 ,采取了以消灭丝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于1986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系统观察疫情的变化 ,作者一直坚持了对丝虫病的病原学 ,蚊媒监测和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随访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情况及防治概况 波阳县位于赣东北部 ,鄱阳湖东岸 ,东经 116°2 4′~ 117°13′ ,北纬 2 8°47′~ 2 9°42′ ,地形东北高西南低 ,东北多为丘陵山区 ,西南为湖滨平原 ,全县总面…  相似文献   

4.
滕州市是间日疟流行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接蚊。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分别达13.1%、9.4%,部分村庄高达50%~70%。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986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措施,继续开展了疟疾监测和传染源检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嘉兴市秀洲区地处东经 120°31′~ 120°58′,北纬 30°35′~30°58′的杭嘉湖地区,总面积 542 km2,常住人口 33 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9 ℃,月平均气温在 16℃以上有 6个月(5~10月)。年均降雨量为1 2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均日照2 017.9 h。农业以种植单季水稻和蚕桑为主。嘉兴市为非稳定性疟区,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有恶性疟、间日疟流行,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综合防治后,1990年通过基本消灭疟疾考核。近年来流动人口增多,疟疾输入病例不断出现,秀洲区洪合镇 2003 年发生外来人口间日疟点状爆发并波及当…  相似文献   

6.
武进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1991年疟疾发病率高达 2 7.49% ,经数十年综合防治 ,1987年疟疾发病率降至 0 .0 66‰ ,1992年基本消灭疟疾 ,当年发病率为0 .0 0 9‰ ,之后进入监测阶段。1 措施与方法1.1 设立疟疾纵向监测点 开展疟疾疫情和媒介监测 ,并加强对流动人口和传染源的管理 ,提供疟疾预警信息 ,指导全区疟疾防治。1.2 人群血检和血清学监测 每年 5~ 10月份在全区开展以“三热病人”为主的疟疾血检 (含流动人口 ) ,流行末期在重点人群和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疟疾血清学监测。1.3 传染源治疗和疫点处理 确诊疟…  相似文献   

7.
保山地区位于云南省西部 ,东经 98°0 5′~ 10 0°0 2′ ,北纬 2 4°0 0′~ 2 5°5 1′ ,海拔 5 2 3~ 3 780m ,年平均气温 14 .8~ 2 1℃ ,年降雨量 740 .2~ 2 0 97.5mm。保山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疠之区 ,全区有 3个高疟县 ,2个中疟县。 195 3年平均疟疾发病率为2 82 .0 3 ,1973年疟疾暴发流行 ,发病率为 12 4.3 6 。经过 40余年综合防治 ,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至“八五”末 ,全区有 4个县 (市 )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个县达到“控制疟疾标准”。1 防治措施1.1 调查摸底和重点防治 (195 1~ 195 5 )  195 1年对 8个区 3 …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 ,我省的疟疾防治工作 ,采取因时、因地制宜有所侧重的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显著效果。  基本情况概述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 ,全省为间日疟流行区 ,恶性疟流行于北纬 33°以南 ;间日疟原虫在人体的潜伏期有长、短两种表现形式 [1 ]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播媒介 ,前者分布于全省 ,偏吸畜血 ,室外吸血为主 ,偏野栖 ;后者分布于北纬 33°以南 ,嗜吸人血 ,偏家栖 [2 ]。防治前疟疾流行严重。 195 6年疟疾发病率 14.44 % ,原虫率为 3.41% ,北纬 33°以南发病率 (34.0 2 % )高于以北地区 (8.93% ) ;但 33°以南的山区…  相似文献   

9.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纬 34°35′~35°50′,东经 36°10′,面积1.2万 km2,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夏季易积水。年平均气温13.5 ℃,年降雨量 600~800 mm。全市辖 9 个县(区),158个乡镇,6 040个行政村,842 万人。菏泽市为原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 2. 6%,流行区人口 4 507 132 人。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反复查治,人群微丝蚴阳性率显著下降,1981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2~1988 年病原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及幼丝虫感染蚊,丝虫病传播被阻断。1 防治措施与效果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971~1974 年为普查普治阶段,全市…  相似文献   

10.
疟疾是峨眉山市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昔日广为流行,危害严重,在一些农村尤为猖厥。为了消除疟疾危害,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我们先采取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疫情不稳定,并时有暴发流行,如何控制流行,减少发病是我市疟防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总结既往经验教训,从1986年开始,我们采取防制传播媒介和消灭传染源并重的综合措施,迅速控制了流行,使发病率由13263/万(1985年),下降至017/万(1999年),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 基本情况峨眉山市是风景秀丽的峨眉山所在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接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