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48例术前胆道引流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3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210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行ERCP引流的病人中,101例行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biliary stenting,EBS),其余109例接受鼻胆管胆道引流术。分析不同胆道引流方式的操作失败率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果:相比于PTCD,ERCP的操作失败率较高(P=0.034)。ERCP术后胰瘘及再次手术发生率较高(P=0.005和P=0.025)。亚组分析,EBS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PTCD组高(P=0.014),主要体现在胰瘘及再次手术发生率(P0.001和P=0.041)。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使用PTCD进行胆道引流比ERCP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后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7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在DSA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经此途径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 137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74.7±151.5)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50.1±100.6)μmol/L (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 ±0.77)个月.结论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0例,女51例;年龄为(69±9)岁,年龄范围为39~85岁。121例患者中,112例行开腹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全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后黄疸消退情况。(2)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术后黄疸消退情况:121例患者中,97例术后黄疸消退良好,24例术后黄疸消退不良。(2)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合并糖尿病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t=-2.073,χ2=10.201,P<0.05)。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和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258,0.129,95%可信区间为0.087~0.769,0.023~0.726,P<0.05)。结论术前总胆红素、合并糖尿病、术后胰瘘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合并糖尿病和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RBD和PTCD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例,随机分为PTCD组18例(A组)和ERBD组27例(B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A、B两组术后1周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谷丙氨酸转氨酶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1周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B组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更明显(P〈0.05)。A组术后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死亡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A组的胆道感染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BD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和PTCD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减黄组入院时总胆红素为(268±70)μmol/L,至术前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在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9例,A组应用PTCD术治疗,B组应用ERCP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治疗效果,术前、术后7 d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为97.44%,B组手术成功率为94.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与B组74.3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改善,A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酸(AST)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同B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与B组5.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优于ERCP术,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但PTCD术后恢复较ERCP术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应加强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汁经口回输在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24例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PTCD减黄:70例行胆汁回输(PTCD+胆汁回输组),80例胆汁不回输(PTCD组);其余74例术前未行PTCD减黄(直接手术组)。结果 PTCD+胆汁回输组较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7.2±5.7)d vs (21.5±8.3)d vs (22.8±9.8)d]、排气时间[(47.5±11.6)h vs (54.9±17.0)h vs (56.5±15.9)h]及中心静脉拔管时间[(9.9±2.8)d vs (12.0±3.6)d vs (14.3±6.4)d]短(P<0.05),且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4.28%(3/70) vs 12.50% (10/80) vs 12.16%(9/74),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0天,PTCD+胆汁回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最快,PTCD组次之,直接手术组最慢(P<0.05);PTCD+胆汁回输组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了107.9%,上升幅度明显高于PTCD组的73.4%和直接手术组的50.9%(P<0.05);其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了82.9%,下降幅度明显大于PTCD组的75.7%和直接手术组的60.9%(P<0.05),且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下降幅度也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胆汁经口回输有助于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间肝脏及胃肠道等脏器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与手术引流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比较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与手术引流的疗效。方法收集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131例,其中102例常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后放置内、外引流管或者留置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组),解除胆管梗阻;另29例为同期术前判断有手术切除可能而术中证实不能行根治性手术或者不同意行PTCD治疗患者(手术引流组),行开腹胆管内、外引流术。比较2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介入治疗组穿刺成功率100%,与手术引流组比较,介入治疗组平均胆红素下降50%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手术引流组(P0.05)。结论与手术引流比较,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性,可以重复操作,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可以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是不能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恶性梗阻性黄疸181例术前减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并对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97例胰头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5例(36.1%),单纯内引流62例;84例胆管癌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4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19例,胆管中段癌切除7例,共计40例(47.6%);行单纯内引流者4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次,死亡3例。减黄速度平均每周递减30%以上者在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30%以下者;而减黄速度平均每周递减30%以上者,无论引流2周或3周,其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术前减黄后黄疸是否顺利下降,可作为预测手术风险、手术效果以及病人预后的指标,血清胆红素连续2周下降30%可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前引流对重度阻塞性黄疸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0年2月—2015年10月98例重度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300μmol/L)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术前引流、分为对照组(52例)和术前引流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检查结果及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术前引流组患者[(379.44±88.57)min vs(346.98±57.17)min,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术前引流组患者[(346.98±57.17)mL vs(297.83±139.57)mL,P0.05]。对照组与术前引流组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3.85%vs 2.17%,P0.05)。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3.85%vs 43.48%,P0.05),但对照组患者胰瘘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引流组患者(30.77%vs 13.04%,P0.05)。结论:术前引流可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胰瘘发生率,且病死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对于重度阻塞性黄疸患者应考虑行术前引流  相似文献   

11.
K Shen 《中华外科杂志》1991,29(1):56-8, 78
One hundred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undergoing Whipple's procedur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I, 72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preoperative serum bilirubin level of 13.3 mg/dl underwen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after the level dropped to 5.88 mg/dl by preoperative external biliary drainage (21 patients with PTCD and 51 with cholecystostomy). Group II, 52 patients with a mean bilirubin level of 7.18 mg/dl received Whipple' procedure without preoperative drainag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 believed that biliary drainage is essential to patients with severe jaundice, otherwise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ould be much higher AS to method of biliary drainage, we recommend cholecystostomy in hands not skillful with PTCD.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3例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治疗的老年MOJ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6例首选PTCD治疗的老年MOJ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变化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研究组ERCP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致胆管严重狭窄,导丝无法通过,占67.9%;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3%,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χ 2 =0.135,P=0.714);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虽略高于对照组(24.4%),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368,P=0.544)。由于肿瘤侵犯较重,研究组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8% vs 69.6%, χ 2 =11.208,P=0.001),但术后2周,研究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减黄效果相当,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MOJ患者 ERCP操作失败后行PTCD补救治疗,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与首选PTCD治疗无差异,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阻塞性黄疸术前行PTCD对提高临床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对围手术期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8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分为术前PTCD术组(n=46)和直接手术组(n=39);术前PTCD组观测入院时和行PTCD置管后第3、7天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PTCD组行PTCD置管后肝功能改善,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ALT、AST、TB指标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PTC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直接手术组(P<0.05)。结论 PTCD可作为阻塞性黄疸术前的常规应用,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的耐受性,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联合X线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TCD术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结果:44例(95.65%)PTCD成功,其中41例(93.2%)1次穿刺置管成功,3例(6.81%)经2次穿刺置管成功。术后引流量100~800 m L/d,术后第1天开始,患者黄疸均开始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术后1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出现胆道感染2例,出现少量胆道出血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定位联合X线引导下行PTCD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85例实施术前胆道引流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TCD组(n=48)、PTGBD组(n=19)和ENBD组(n=18)。比较三组的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减黄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PTGBD组平均手术时间[(14.11±0.6439)min]明显低于PTCD组的(19.07±0.8799)min、ENBD组的(29.67±1.921)min,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916.858,P < 0.001),两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 0.001)。结论 PTCD、PTGBD和ENBD均能达到术前减黄的效果,PTGBD更为便捷、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的胆道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短期疗效及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治疗术式将其分为三组:ERCP组、PTCD组、EUS-BD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患者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各项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三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EUS-BD组0.05);ERC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PTCD组34.1%,EUS-BD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结论ERCP、PTCD及EUS-BD三种引流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短期疗效相当,其中EUS-BD并发症较少、恢复更快、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18.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在阻塞性黄疸减黄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在恶性阻塞性黄疸减黄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6例老年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结果:所有病人病情均好转。结论:PTCD是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减黄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胆道支架联合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胆道支架联合PTCD治疗,分析患者胆管狭窄部位及原因,术前3d、术后3d、7d和14d肝功能指标: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对术前感染、肝功能评分和术后针对肿瘤治疗进行多因素COX模型回归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分析。结果 (1)肝管癌患者有87例,其中,胆总管60例,肝门部胆管12例,左右肝管15例;胰腺癌患者有35例,狭窄原因为胆总管;肝癌患者有25例,其中,胆总管11例,肝门部胆管6例,多部位8例;壶腹周围癌患者有30例,狭窄原因为胆总管;胃癌肝转移患者有39例,其中,肝门部胆管23例,多部位16例。(2)术后3d、7d和14d的白蛋白、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水平均低于术前,术前后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白蛋白、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水平逐渐降低,趋于正常值范围。(3)胆道感染的患者有17例,发生率为7.87%;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有21例,发生率为9.72%;支架脱落移位的患者有6例,发生率为2.78%;本组216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为8d-120个月,平均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期间,有171例患者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45例患者至随访截止时无黄疸加重症状。(4)术前感染、肝功能评分和术后针对肿瘤治疗是恶性梗阻性黄疸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PTCD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有效方法,能提高患者肝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超声引导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引流,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00%(23/25),术后3~6日25例患者黄疸均减退。出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和肝内胆管超声测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胆汁外渗1例,引流出少量血性胆汁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及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