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明确从AIDS患者血液、骨髓中检出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 取患者血液、骨髓于血培养瓶中置Bacter/Alert 3D血培养仪中培养,待血培养仪报阳性即作革兰染色,并转种至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于27℃和37℃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作乳酸棉兰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 该菌为一双相真菌,27℃见菌丝相,呈淡黄色绒毛样,并产生酒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及孢子链;37℃见酵母相,不产生特征性色素,镜下见酵母样细胞.结论 从体内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即可诊断为马尔青霉菌病,也可排除组织胞浆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菌(PM)鉴定要点及该菌酵母相体外药敏结果,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某院2009—2016年23例PM感染患者血或骨髓的分离株,观察其菌落形态,采用E-test法分析酵母相PM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PM形态:组织标本瑞氏染色直接镜检,可见典型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常位于巨噬细胞内;血培养标本革兰染色镜检,可见菌体两端钝圆略弯曲呈腊肠样,偶有分枝状,可见有横隔。PM为双相型真菌,28°C为菌丝相,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35°C为酵母相,并有各自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酵母相(35°C)PM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02~0.016、0.012~0.125、0.002~0.500、0.500~16.000μg/m L。结论 PM的特征性菌落形态,以及骨髓和外周血发现的真菌孢子对该菌有诊断价值。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而氟康唑敏感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真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并检出继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体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方法:取患者骨髓、血液、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和37℃孵育,观察PM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弥散于基质中,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形似腊肠。本菌株与国际标准株ATCC24100扩增片段相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PM,关注艾滋病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相关性,对及时确诊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1岁,尿频、尿急、尿痛久治不愈。取患者中段尿标本,按常规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35℃培养24h,两种培养基均呈现两种形态的细菌。涂片染色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两种菌均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ONPG、V-P、枸橼酸盐、葡萄糖酸盐均阳性,符合肠杆菌属生化特性。两种细菌中一种无动力,尿素弱阳性,靛基质阴性,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另一种可产生黄色色素,发酵葡萄糖不产气,精氨酸、鸟氨酸阴性,鉴定为聚团肠杆菌。按K-B法分别测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头孢哌酮尚接近…  相似文献   

6.
从腹水中分离鹑鸡肠球菌1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从腹水培养中分离出1株革兰阳性球菌,经鉴定为鹑鸡肠球菌. 1病例 患者,男,18岁,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发生腹膜炎.培养及鉴定特征: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腹水培养瓶接种胸水2 ml,置于Bac-AlerT 3D血培养仪中培养,15 h报告阳性,后转入血平皿,35℃24 h,血平皿出现草绿色溶血、菌落较为干燥边缘不很圆润的菌落,直径约1~2 mm,革兰染色为阳性球菌,触酶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阳性血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细菌染色性、形态与培养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临床送检的447份经梅里埃公司Bac T/ALERT 3D型血培养仪报警阳性的需氧血培养瓶肉汤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菌染色性、形态特征,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血培养物涂片细菌染色性与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98.4%(440/447)。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假单胞菌及相关菌的镜下形态与培养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9.6%、100.0%、96.4%、92.9%,革兰染色镜检的敏感度分别为98.8%、95.2%、95.7%、86.7%,特异度分别为99.5%、100.0%、98.3%、99.8%。结论阳性血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染色性、形态与培养结果的符合率高,微生物实验室向临床报告阳性血培养染色结果时应准确描述细菌染色性及形态,为临床早期诊断与经验性治疗血流感染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培养阳性标本的菌群分布及报阳时间,为实验室病原菌诊断及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5—11月某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血标本,记录血培养报阳时间并将所获得病原菌鉴定至菌种。结果从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1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1.85%,革兰阴性杆菌占57.32%,真菌占10.83%。培养阳性病原菌及其报阳的中位时间分别为:肠杆菌科细菌0.50 d,非发酵菌0.63 d,肠球菌属0.60 d,链球菌属0.80 d,葡萄球菌属1.01 d,真菌1.44 d。结论血培养阳性标本报阳时间从早到晚依次是: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非发酵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真菌。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均在4 d内仪器阳性报警,大多数病原菌在1 d内报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马尔尼菲青霉菌(PM)种特异性引物,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的形态学检查,以达到可以在临床实验室进行快速诊断的目的。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进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将培养物涂片进行一系列染色。针对PM5.8SrRNA设计特异性PCR引物,采用核酸荧光染料SYBRGreenI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3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染色可见菌体根据染色方法不同、形态不同呈现不同特征。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较好,与该菌属内的其他细菌间无交叉反应。结论PM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对该菌有诊断价值,对该菌进行某些简单的染色可作为快速诊断与鉴别该菌的主要辅助手段,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检测PM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临床的诊断时间,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例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PDH)的流行情况。方法 将分布在湖北省 8地市 12例原诊断为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片重新镜检 ,部分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制片镜检 ;骨髓、外周血及肝脾组织接种梅里埃双相培养基 (MLI) ,获单个菌落后转种BHIB、SDA、CMA培养基置 2 5℃和35℃孵育。将骨髓、外周血或分离培养的酵母相组织胞浆菌 (H·cap)制成浓菌液腹腔接种昆明种小鼠和裸鼠 ,待其发病后取其脾组织镜检及培养 ,观察其特征。用菌丝相和酵母相H·cap接种尿素酶(URE)、明胶 (GEL) 2 5℃和 35℃培养 ;采用组织胞浆菌素皮下注射患者 ,观察反应 ;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结果  12例患者骨髓片中单核 巨噬细胞内未见桑葚状细胞团、腊肠状细胞 ,1例发现杜利体 ,11例真菌孢子的胞浆中无动基体 ,未发现横隔 ;H·cap的URE反应阳性 ,不液化GEL ,2 5℃孵育时为菌丝相 ,未见帚状枝及孢子链 ,发现特征性齿轮状大分生孢子 ,不产生红色色素 ;35℃孵育时为酵母相 ,未见腊肠状孢子及横隔 ,镜下可见酵母相孢子。昆明种小鼠和裸鼠的脾组织可分离培养出H·cap ,其与马尔尼菲青霉菌、杜波伊斯胞浆菌等双相型真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菌落特征、镜下形态及生化反应有不同特点。结论 湖北地区有PDH的散发流行 ,且东南部发现率高于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昆明某医院近5年住院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布。对比两种血培养瓶对不同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方法对2013-2017年住院艾滋病患者使用两种血培养瓶(普通血培养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普通血培养阳性率5.8%,病原菌前5位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阳性率12.8%,病原菌前5位为分枝杆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结论2013-2017年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生隐球菌为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应用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分枝杆菌检出率4.8%,分枝杆菌是引起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仅次于真菌的病原菌,分枝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不容忽视;普通血培养瓶配合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的使用可以增加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机会。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了解肿瘤、血液病患者或(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血培养中的罕见病原菌-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方法 根据此菌在哥伦比亚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的生长情况和镜下特征,利用手工生化反应、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质谱仪VITEK MS进行鉴定。结果 结合菌落形态和革兰染色特征,手工生化结果,VITEK2-Compact鉴定和质谱仪鉴定结果最终确定为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 sputigena)。结论 白血病、肿瘤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血培养较易分离出似二氧化碳嗜纤维菌之类的罕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Penicillium marneffei is a thermal dimorphic fungus which is endemic in an ecologic niche restricted to the Far East and which may cause deep-seated infection in humans and rodents. Discovered in the late 1950s from the bamboo rat Rhizomys sinensis, in Vietnam, P. marneffei was initially identified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 disseminated and progressive infection, it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opportunistic morbidity in the late course of HIV infection. We report the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features of a series of 12 HIV-infected adults with disseminated P. marneffei infection in Vietnam. From May to September, 2001, 12 patients with P. marneffei infection confirmed by culture were identified among 273 HIV-infected patients studied at the Tropical Diseases Centre,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The clinical signs were related to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involvement. Common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ed fever,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lymphadenopathy, hepatomegaly, splenomegaly, and marked anemia. The organism was identified from skin specimens or blood culture. Cases were consistently found with low CD4 (+) cell count. Treatment with parenteral amphotericin B and itraconazole was relatively effective, although treatment with a delaying diagnosis remained associated with pejorative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氟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方法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置于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氟化钠,氟浓度分别为0、100、400、700、1000、2000μmol/L,同时加入硒,浓度为100 nmol/L。连续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与细胞。应用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吖啶橙荧光染色测定细胞凋亡,四唑氮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细胞培养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细胞iNOSmRNA、eNOSmRNA表达;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含量。结果在氟浓度100~700μmol/L加硒100 nmol/L,可明显减轻氟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恢复细胞形态的改变;使SOD、GSH-Px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下降(P<0.05);降低iNOS活性和iNOSmRNA表达(P<0.05),升高eNOS的活性和eNOSmRNA表达(P<0.05);减少CAM-1和VCAM-1含量(P<0.05,P<0.01)。结论氟可致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功能异常。适宜剂量硒补充可通过提高抗氧化功能,调整NO代谢,抑制粘附分子异常表达等途径拮抗高氟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6.
痰涂片显微镜检查与培养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FRE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痰涂片显微镜检查(镜检)与培养结果的相关性。方法痰标本在进行细菌培养之前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对培养出来的细菌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对二者镜下染色的性质和形态进行比对;二者一致者作为病原菌进行下一步的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786份合格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40株,阳性率68.70%,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85株,革兰阴性杆菌316株,真菌39株。痰涂片镜检与培养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72.01%(566/786),其诊断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59.35%,阳性预测值为80.77%,阴性预测值为54.89%。结论痰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痰涂片镜检可以提高痰标本病原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离、驯化和鉴定高效除铬(Ⅵ)菌株。 方法 从某电镀厂聚集区域的环境中采集样品,接种逐步升高铬(Ⅵ)浓度的培养基分离筛选出耐铬(Ⅵ)菌株,通过比较各菌株的除铬(Ⅵ)能力筛选出高效除铬(Ⅵ)菌株,并采用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等技术进行菌种鉴定。 结果 菌株CQMU-1的除铬效果最好;CQMU-1为革兰氏阴性球菌或短杆菌;能在500mg/L的含铬(Ⅵ)LB肉汤中生长,但生长受抑制;其最适生长pH为7.0~8.0,温度为20~35℃,好氧,化能异养,能利用大多数碳水化合物;经16S rDNA鉴定CQMU-1为产碱菌属。 结论 筛选出1株高效除铬(Ⅵ)菌株,可用于去除环境中铬(Ⅵ)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脐带血CD34^ 细胞向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定向分化。方法 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从脐带血中分离CD34^ 细胞,采用SCF与G-CSF、EPO或TPO联合诱导CD34^ 细胞分别向粒细胞、红细胞或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分化成熟,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功能等方面鏊定已诱导分化的细胞。结果 粒系诱导培养体系中CD15^ 细胞达81.17%,红系诱导培养体系中GPA^ 细胞达95.35%,巨核系诱导培养体系中CD41^ 细胞达77.82%。且分别具有各系成熟细胞形态。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血小板样颗粒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聚集反应。结论 建立了CD34^ 细胞分别向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诱导分化的培养体系,为细胞治疗、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