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报告脑瘤性癫痫278例,占同期手术脑肿瘤1312例的21.2%.年龄6~68岁,30~55岁占68.3%.癫痫类型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多(44.9%).肿瘤多数位于额叶、顶叶和颞叶,并以生长缓慢的少核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居多.本文对脑瘤性癫痫与肿瘤部位、性质关系以及早期诊断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脑瘤性癫痫(附278例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脑瘤性癫痫278例,占同期手术脑肿瘤1312例的21.2%,年龄6-68岁,30-55岁占68.3%。癫痫类型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多。肿瘤多数位于额叶,顶叶和颞叶,并以生长缓慢的少核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居多。本文对脑瘤笥癫痫与肿瘤部位,性质关系以及早期诊断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梁宪光  陈亮  范晓芳 《临床荟萃》2005,20(13):764-765
癫痫强直-阵挛发作也称全面性强直一阵挛性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GTCS),或称大发作(grandmal),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是癫痫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也是急诊较常见的重症之一。其来势凶险,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而及时有效治疗的前提是明确病因,目前GTCS虽然有很多治疗方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大多数死因为延误治疗。成人GTCS患者除少数由儿童期原发性癫痫持续至成人仍有发作者,余均为继发性癫痫。所以,及时准确判断急诊状态的GTCS病因尤为重要,我们对260例成人不同年龄组的GTC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脑电图(EEG)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以继发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51例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及24 h动态脑电图(24 h EEG)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头颅CT和(或)MRI检查示病灶位于额叶12例;颞叶26例,其中位于颞叶新皮层10例,前内侧颞叶7例,后内侧颞叶及颞-枕交界区5例,颞叶内外侧4例;顶叶9例;枕叶4例。24 h EEG检查正常13例,异常38例,其中轻度异常23例,中度异常11例,重度异常4例。术后病理检查示星形细胞瘤19例(Ⅱ级),少突-星形细胞瘤14例(Ⅱ级),神经节胶质细胞瘤9例(Ⅰ级),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Ⅱ级),室管膜瘤2例(Ⅱ级)。本组术后平均随访7.4个月。33例术后无明显癫痫发作,18例术后仍有癫痫发作。结论 EEG改变及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颅内胶质瘤的诊断与定位,手术是治疗颅内胶质瘤继发癫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与脑卒中的临床关系。方法对45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49例,占10.75%,癫痫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脑卒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癫痫发作较多,占63.27%,脑卒中以皮层受累多见。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时间、类型、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脑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84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发作间歇期脑电图结果,与124例脑瘫不伴癫痫患儿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脑瘫合并癫痫的84例患儿中46例(54.76%)为部分性发作,其次为婴儿痉挛26例(30.95%)、强直-阵挛发作6例(7.14%),痉挛型所占比例最高,为82.14%,其中以痉挛型四肢瘫最多;脑电图异常以局灶或多灶痫样放电多见,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不伴癫痫的患儿(P<0.001).结论 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癫痫类型主要为部分性发作;痉挛型脑瘫是脑瘫中伴发癫痫最多的类型;脑电图异常以局灶痫样放电和多灶痫样放电多见.  相似文献   

7.
抗癫痫治疗致肝损害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扬  周慧宁 《临床医学》2003,23(10):35-35
癫痫包括一组疾病和综合症 ,虽病因不同 ,均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生的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临床分类为全面性发作 ,部分性发作和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临床常见类型有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 ,部分性发作 (partialseizures) ,失神发作 (abse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在急诊内科发作性意识障碍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急诊内科的发作性意识障碍患者140例,于发病2h内完善血气分析,分析比较血清乳酸、阴离子间隙(AG)、碳酸氢盐在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与非痫性发作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GTCS患者血清乳酸及AG水平显著高于复杂部分性发作、晕厥、心因性非痫性发作、非痫性发作患者(P0.05),碳酸氢盐水平低于其他类型发作性意识障碍患者(P0.05)。乳酸、AG和碳酸氢盐鉴别诊断GTCS与非痫性发作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5%CI 0.785-0.935)、0.778(95%CI 0.693-0.864)、0.740(95%CI 0.633-0.848);敏感度分别为80.5%、75.6%、66.3%,特异度分别为80.2%、69.8%、65.6%。结论血清乳酸、AG、碳酸氢盐可作为GTCS与非痫性发作的早期鉴别诊断工具,其中血清乳酸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视频脑电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并发癫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脑梗死部位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对259例重症急性幕上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视频脑电监测,记录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的类型、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头颅CT和(或)MRI显示的脑梗死部位,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史及NIHSS评分。结果259例中227例(88%,227/259)脑电图监测异常,一侧半球慢波化94例,局灶改变99例,慢波伴有痫样放电34例。早期癫痫发作12例,其中3例脑梗死以癫痫发作起病,9例为脑梗死后1周内发病。12例患者中,10例为强直一阵挛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12例临床发作患者中有9例监测到癫痫样放电脑电波。25例患者监测到痫样放电而无临床发作。脑梗死部位与癫痫样放电之间的关系显示,分水岭梗死组较皮层和(或)皮层下同时部分受累组、皮层和(或)皮层下同时完全受累组癫痫发病率明显增高(29.0%、13.4%、9.0%,P值分别为:0.03、0.01)。结论连续脑电监测能够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癫痫和癫痫样放电,为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 (fMRI)功能连接分析技术,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发作间期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探讨强直阵挛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52例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与57名止常志愿者(对照组)参与了,本研究.采集闭眼静息态fMRI数据.分别以双侧丘脑,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观察丘脑网络、默认网络(DMN)在患者中的功能改变.结果 组内单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以双侧丘脑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分布于额顶叶,而以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表现为默认网络.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患者的丘脑与双侧运动皮层及右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增强,而与DMN脑区及基底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DMN内部与后扣带皮质的功能连接在双侧颞极、内侧前额叶和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双侧角回、丘脑和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丘脑是强直阵挛癫痫网络的重要节点,它与运动皮层间增强的功能连接可能与癫痫发作时患者肌肉的强直阵挛有关.而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与癫痫发作时的意识丧失有关.即使在发作间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的脑功能也有着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18F-FDG联合13N-NH3·H2O PET脑显像在颞叶内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头部MRI、18F-FDG及13N-NH3·H2O PET/CT检查并经术中深部脑电图(DEEG)及皮层脑电图(ECoG)证实的颞叶内侧癫痫患者17例。所有PET图像采用感兴趣区(ROI)分析,对18F-FDG及13N-NH3·H2O PET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PET显像对癫痫灶准确定侧12例(70.6%),准确定位5例(29.4%);13N-NH3·H2O PET显像准确定侧9例(52.9%),准确定位4例(23.5%)。两种显像方法对癫痫灶定侧性能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38,P=0.005),定侧准确性经McNemar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两种显像结果对癫痫灶准确定位8例(47.1%)。结论: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对颞叶内侧癫痫有较高的定侧准确性,13N-NH3·H2O PET显像亦可以有效定侧颞叶癫痫。联合两种显像剂显像,优势互补,定位准确性明显提高,且癫痫灶低代谢、高灌注的表现使诊断特异性增加,更有助于颞叶癫痫灶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幕上肿瘤伴发癫(癎)的精确定位价值和手术治疗效果,研究肿瘤与致(癎)灶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胶质瘤Ⅰ级15例、Ⅱ级35例、Ⅲ~Ⅳ级12例,脑膜瘤32例,脑转移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15例,室管膜瘤2例)临床上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幕上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癫(癎)发作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术前影像和脑电结合定位、术中皮层脑电再次定位的方法,对肿瘤和癫(癎)灶同时切除,无手术死亡.癫(癎)发生率最高在额叶,最低在枕叶.癫(癎)灶与肿瘤的关系:位于同一部位者50例;致(癎)灶位于肿瘤一侧或近旁者28例;致(癎)灶位于肿瘤远隔部位(>2 cm)25例;检测不到致痫灶者18例.失访18例,103例随访1~9年,31例术后早期仍有小发作,83例不再服抗癫(癎)药物癫(癎)症状完全消除.结论 在幕上肿瘤伴发癫(癎)患者中,致(癎)灶与肿瘤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开颅切除肿瘤的同时必须明确致(癎)灶的位置和范围,一并切除才能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近3年来首发缺血性卒中的40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意识、糖尿病、高血压、心源性疾病和卒中部位等的临床特征,随访6~12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42例,未继发癫痫发作患者366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依据癫痫发作的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发作组(18例)和晚期癫痫发作组(24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以及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10.3%(42/408),其中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4.4%(18/408);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5.9%(24/408)。早期癫痫发作的50.0%(9/18)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晚期癫痫发作的58.3%(14/24)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组与非癫痫发作组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发生率和累及皮质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晚期癫痫发作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心源性脑栓塞和累及皮质梗死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成年癫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并评估影响焦虑、抑郁水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6例成年癫痫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估,探讨成人癫痫的焦虑、抑郁比例和主要症状,分析性别、年龄、学历、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颞叶癫痫、癫痫家族史、影像学、抗癫痫药物(AEDs)、体育锻炼等因素对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56例患者中,抑郁者15例(26.80%),得分率最高的3个单项为抑郁(93.33%),绝望感(86.67%),精神焦虑(86.67%);焦虑者17例(30.40%),得分率最高的3个单项为认知功能(88.24%),紧张(82.35%)及焦虑心境(76.47%)。性别、起病年龄、癫痫家族史、有无运动习惯与抑郁、焦虑评分无明显相关;低学历、癫痫频繁发作、影像学有额颞叶异常的患者易伴发抑郁、焦虑(P<0.05);年龄≥23岁、病程≥9年、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AEDs联合治疗则与抑郁相关(P<0.05)。结论:成年癫痫患者伴抑郁、焦虑比例高,症状多样,尤其年龄大、病程长、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AEDs联合治疗则易伴发抑郁,低学历、癫痫频繁发作、影像学有额颞叶异常的患者需警惕抑郁、焦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颞叶海马病变致药物难治性癫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5例MRI显示双侧颞叶病变的患者,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成像(MRI)、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EEG)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检查均不能定位起源病灶,行MRI引导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深部电极置入术,对术后V-EEG,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起源病灶侧别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按照Engel的疗效判断标准:Ⅰ级4例(行起源侧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Ⅱ级1例(行起源侧海马神经调控治疗)。结论对双侧颞叶海马病变致药物难治性癫,通过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深部电极置入术及术后长程V-EEG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能较准确确定癫起源灶,同时也能成功指导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李春 《临床医学》2009,29(3):17-19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非病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的疗效。方法对35例非病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效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35例中Ⅰ级23例(65.7%),Ⅱ级4例(11.4%),Ⅲ级5例(14.3%),Ⅳ级3例(8.6%)。总有效率为91.4%,效果优良率为77.1%。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致痫灶的精确定位和彻底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且术中深部电极,探查出海马异常放电的16例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切口开颅经颞中回皮层入路,行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年以上,采用Engel分级量表评价癫痫控制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取得了占位病灶的肉眼全切,Engel分级:Ⅰ级12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2例出现对侧1/4象限盲,3例出现近期记忆功能较术前下降,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持久并发症。结论病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病侧海马异常放电的颞叶内侧占位病灶所致癫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视频脑电-心电监测,研究部分性癫痫发作期心率变化,探讨不同部位起源、不同发作形式以及睡眠与觉醒对心率变化的影响,总结并分析癫痫发作前后心率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81例癫痫患者181次发作的视频脑电-心电监测资料,将癫痫发作期心率变化幅度分成5种类型,绘制心率变化曲线图,并从发作部位(额、颞、枕)、发作形式(SPS、CPS和CPS.G)、睡眠与觉醒等方面分析癫痫发作对心率变化的影响。结果181次发作心率差值(53.2±26.7)次/min,额、颞、枕心率差值分别为(53.3±28.5)次/min、(53.2±24.1)次/min和(52.8±31.9)次/min;睡眠期(72次)和清醒期(109次)发作心率差值分别为(62.8±25.4)次/min和(46.8±25.7)次,min;SPS、CPS和CPS-G发作心率差值分别为(32.8±24.4)次/min、(47.7±20.6)次/min和(79.3±22.4)次/min。结论发作类型为CPS.G、睡眠期、右侧起源、男性、年龄大于14岁的患者心率变化显著,癫痫发作期的心率随时间变化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In 20 to 30% of patients with long-term drug-resistant epilepsy neuroepithelial tumors, usually glioneuronal tumors are found. Gangliogliomas and 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s (DNTs) are well characterized, both clinically and on MRI. Both tumor types are located in the cortex or in the cortex and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gangliogliomas most commonly in the mesial temporal lobe ("around the collateral sulcus"). Both tumor types have typical imaging features, and from both, location and imaging features, they can be usually distinguished from glial tumors. This distinction is important since more than 70% of patients with drug resistant temporal lobe epilepsy caused by gangliogliomas and DNTs get seizure free following extended lesion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