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氧化反应增加去细胞牛颈静脉的组织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去细胞及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对牛颈静脉的组织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将新鲜牛颈静脉纵形剪开成血管片,横行切取牛颈静脉血管片成6根血管条,随机分为6组,新鲜组,去细胞组,及根据不同的光氧化处理时间将去细胞结合光氧化处理组分为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12,24,36和48h组。②通过测定处理前后的组织厚度、热皱缩温度、抗张强度及组织蛋白提取分析来比较组织稳定性。 结果:①各组在处理前后的厚度:去细胞处理后血管片比处理前变薄[(0.36&;#177;0.85),(0.43&;#177;0.94)mm,P〈0.05],而去细胞再光氧化处理后的血管片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②各组血管片组织稳定性评价:去细胞组热皱缩温度及抗张强度比新鲜组、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12h组、24h组、36h组、48h组明显降低[热皱缩温度:(69.75&;#177;0.54),(72.50&;#177;0.53),(73.80&;#177;0.59),(74.40&;#177;0.46),(75.10&;#177;0.21),(75.20&;#177;0.26)℃,P〈0.05;抗张强度:(3.13&;#177;0.94),(5.19&;#177;0.65),(4.54&;#177;0.88),(4.67&;#177;0.60),(5.55&;#177;0.43),(5.80&;#177;0.82)MPa,P〈0.05];经光氧化处理后热皱缩温度上升且高于新鲜组(P〈0.05);而最大应力与新鲜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组的组织蛋白提取量明显少于新鲜组及去细胞组。且随光氧化反应时间延长,组织蛋白提取量逐步减少。结论:去细胞处理降低了牛颈静脉的组织稳定性,而经光氧化进一步处理后组织稳定性增强,且随光氧化时间延长组织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TritonX-100、环氧氯丙烷联合改性处理戊二醛固定的牛颈静脉管道是一种新型抗钙化右心管道材料,其生物相容性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价新型抗钙化牛颈静脉管道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新型抗钙化牛颈静脉管道(实验组)及单纯戊二醛处理牛颈静脉管道材料浸提液(对照组)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第2,4天为检测时间点,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对材料毒性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CCK-8法细胞毒性试验显示新型抗钙化牛颈静脉管道材料浸提液第2,4天L-929细胞增殖率均在85%以上,毒性分级为1级,无细胞毒性,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戊二醛、TritonX-100、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制备的新型抗钙化牛颈静脉管道材料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细胞及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对牛颈静脉的组织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将新鲜牛颈静脉纵形剪开成血管片,横行切取牛颈静脉血管片成6根血管条,随机分为6组,新鲜组,去细胞组,及根据不同的光氧化处理时间将去细胞结合光氧化处理组分为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12,24,36和48h组。②通过测定处理前后的组织厚度、热皱缩温度、抗张强度及组织蛋白提取分析来比较组织稳定性。结果:①各组在处理前后的厚度:去细胞处理后血管片比处理前变薄[(0.36±0.85),(0.43±0.94)mm,P<0.05],而去细胞再光氧化处理后的血管片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②各组血管片组织稳定性评价:去细胞组热皱缩温度及抗张强度比新鲜组、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12h组、24h组、36h组、48h组明显降低[热皱缩温度:(69.75±0.54),(72.50±0.53),(73.80±0.59),(74.40±0.46),(75.10±0.21),(75.20±0.26)℃,P<0.05;抗张强度:(3.13±0.94),(5.19±0.65),(4.54±0.88),(4.67±0.60),(5.55±0.43),(5.80±0.82)MPa,P<0.05];经光氧化处理后热皱缩温度上升且高于新鲜组(P<0.05);而最大应力与新鲜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去细胞后光氧化反应组的组织蛋白提取量明显少于新鲜组及去细胞组,且随光氧化反应时间延长,组织蛋白提取量逐步减少。结论:去细胞处理降低了牛颈静脉的组织稳定性,而经光氧化进一步处理后组织稳定性增强,且随光氧化时间延长组织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3-丁二醇不同孵育温度改性处理戊二醛鞣制的牛心包对其防钙化性能及热皱缩温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收集1~3岁新鲜黄牛心包8个,将每个牛心包均分成5份,共分成5组,分别置入4℃,20℃,30℃,40℃的纯2,3-丁二醇溶液孵育改性60d,对照组置入4℃的3g/L戊二醛Hepe缓冲液中,每组8份试片。选择刚离乳SD雄性大鼠8只,SD大鼠背部作两个纵形切口,将经过处理的同一牛心包来源的5份心包试片植入切口,第1个纵形切口两侧各1片,第2个纵形切口两侧及下部各1片,相距≥2cm,植入牛心包试片60d后,取出各组试片,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检测组织钙含量,并观察牛心包试片热皱缩温度。结果:8只SD大鼠所获全部标本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钙含量检测结果:20℃,30℃和40℃丁二醇组组织钙含量相似,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4℃丁二醇组[(8.18&;#177;7.22),(21.56&;#177;26.53),(3.24&;#177;2.57),(138.36&;#177;69.23),(192.83&;#177;2.86)mg/g,(P=0.002~0.016)]。②热皱缩温度检测结果:20℃,30℃及40℃丁二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4℃丁二醇组[(83.31&;#177;0.46)℃,(82.96&;#177;0.33)℃,(82.44&;#177;0.42)℃,(83.75&;#177;0.46)℃.(83.67&;#177;0.41)℃,(P&;lt;0.05)];40℃丁二醇组明显低于20℃丁二醇组(P&;lt;0.001)。结论:2,3-丁二醇的不同孵育温度改性处理戊二醛鞣制的牛心包,其中4℃组防钙效果最差,20℃,30℃,40℃组均具有明显的防钙化效果,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热皱缩温度随着孵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改变幅度不是很大。均高于80℃,改性后的牛心包在生理温度下不会发生组织热皱缩。  相似文献   

5.
周取英  赖丽萍  骆菊英  白玉双 《护理研究》2006,20(12):1102-1103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红花乙醇混合液对输液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97例因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山莨菪碱红花乙醇混合液湿敷患处,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72h对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8.1%和8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红花乙醇混合液湿敷对静脉炎的疗效明显优于50%硫酸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3-丁二醇不同孵育温度改性处理戊二醛鞣制的牛心包对其防钙化性能及热皱缩温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收集1~3岁新鲜黄牛心包8个,将每个牛心包均分成5份,共分成5组,分别置入4℃,20℃,30℃,40℃的纯2,3-丁二醇溶液孵育改性60d,对照组置入4℃的3g/L戊二醛Hepe缓冲液中,每组8份试片。选择刚离乳SD雄性大鼠8只,SD大鼠背部作两个纵形切口,将经过处理的同一牛心包来源的5份心包试片植入切口,第1个纵形切口两侧各1片,第2个纵形切口两侧及下部各1片,相距≥2cm,植入牛心包试片60d后,取出各组试片,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检测组织钙含量,并观察牛心包试片热皱缩温度。结果:8只SD大鼠所获全部标本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钙含量检测结果:20℃,30℃和40℃丁二醇组组织钙含量相似,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4℃丁二醇组犤(8.18±7.22),(21.56±26.53),(3.24±2.57),(138.36±69.23),(192.83±2.86)mg/g,(P=0.002~0.016)犦。②热皱缩温度检测结果:20℃,30℃及40℃丁二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4℃丁二醇组犤(83.31±0.46)℃,(82.96±0.33)℃,(82.44±0.42)℃,(83.75±0.46)℃,(83.67±0.41)℃,(P<0.05)犦;40℃丁二醇组明显低于20℃丁二醇组(P<0.001)。结论:2,3-丁二醇的不同孵育温度改性处理戊二醛鞣制的牛心包,其中4℃组防钙效果最差,20℃,30℃,40℃组均具有明显的防钙化效果,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热皱缩温度随着孵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改变幅度不是很大。均高于80℃,改性后的牛心包在生理温度下不会发生组织热皱缩。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照研究了鱼肝油酸钠(SMPA)和无水乙醇(PAL)肝癌瘤内局部注射中的疗效。其中SMPA组30个病灶,PAL组32个病灶。结果显示:PAL组1例控制不佳,6例原位复发,其中2例原位复发伴门脉癌栓,2例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大。SMPA组均控制良好,随访半至一年半无增大。彩色超声血流成像(CDFI)显示:SMPA较PAL快速、完全栓塞肿瘤血管,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结果显示:SMPA组浸润区肿瘤细胞绝大部分凝固性坏死,瘤内血管绝大部分栓塞;PAL组虽然在浸润中央区肿瘤细胞大部坏死,但在浸润周边区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在肿瘤的包膜上及其周围有较多的增生血管。 我们认为:SMPA较PAL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肝癌瘤内局部注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蒜液与乙醇混合液杀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在20℃条件下,大蒜原液与体积分数50%乙醇1:1混合液作用5 min,对悬液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大肠杆菌杀灭率均为100%。将大蒜液乙醇混合液放入玻璃瓶内加盖于54℃保存14 d后,杀菌效果无变化。含50%小牛血清在作用5 min条件下,显示出轻微影响。pH值为6.0条件下,对大蒜乙醇混合液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有轻微影响。作用温度在10~30℃范围内,大蒜乙醇混合液杀菌效果基本无变化。结论大蒜乙醇混合液杀菌效果较好,储存稳定,受温度、有机物、pH值等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鱼肝油酸钠乙醇混合液肝癌瘤内注射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照研究了鱼肝油酸钠乙醇混合液(SMPA)和无水乙醇(PAL)肝癌瘤内局部注射的疗效。其中SMPA组30个病灶,PAL组32个病灶。结果显示:PAL组1例控制不佳,6例原位复发,其中2例原位复发伴门脉癌栓,2例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大。SMPA组均控制良好,随访半至一年半无增大。彩色超声血流成像(CDFI)显示:SMPA较PAL快速、完全栓塞肿瘤血管,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病理结果显示:SMPA组浸润区肿瘤细胞绝大部分凝固性坏死,瘤内血管绝大部分栓塞;PAL组虽然在浸润中央区肿瘤细胞大部坏死,但在浸润周边区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在肿瘤的包膜上及其周围有较多的增生血管。我们认为:SMPA较PAL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肝癌瘤内局部注射药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外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valved bovine jugular vein conduit,BJVC)应用于右心室与肺动脉重建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有望成为供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重建手术选择的良好材料之一,我国几家大的心脏中心也开始由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实践,但经验不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研究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6具(12侧),模拟耳后经颞入路的手术操作,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及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迷路下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是182.47±72.62 mm2,迷路后入路、部分切除迷路、切除耳蜗后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依次增加(P<0.001)。部分切除迷路后,对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程度进一步显著增加(P<0.001)。【结论】迷路下入路和部分切除迷路经岩尖入路可自侧方完成对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坡区的充分显露,同时可以保留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功能,是自侧方显露颈静脉孔区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与动静脉乳酸差值(AVDL)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每6 h测定颈静脉搏氧饱和度与动静脉乳酸.[结果]结果SjvO2、AVDL与预后显著相关,或发作2次以上预后不良,AVDL增加预后差.[结论]SjvO2、AVDL监测相结合,能较可靠反映脑供血及脑代谢状况,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静脉穿刺置管因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安全系数高、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对678例患者实施了颈静脉穿刺置管,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进颈外静脉穿刺针,并经50例患者应用,结果满意,提高了颈外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保证了病人的治疗,尤其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Prior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rigid cervical collars cause an increase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The mechanism for this effect is unclear and one proposed mechanism involves obstruction of venous outflow in the neck. Ultrasound (US) allows assessment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dimensions and may yiel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echanism for the increase in ICP seen with rigid collar application.
Methods:  Forty-two healthy volunteers underwent US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before and after cervical collar application. Internal jugular vein cross-sectional areas were compared with and without the cervical collar in place.
Results: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001) after application of the cervical collar. The mean percentage increase in cross-sectional area was 3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20% to 53%).
Conclusions:  Internal jugular vein cross-sectional area increases after application of a rigid cervical collar. This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venous obstruction in the neck may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in ICP seen after rigid collar application.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10; 17:100–102 © 2009 by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相似文献   

16.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瘤及某些非肿瘤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有大量化疗药物及液体进入患者体内,建立良好的血管通道是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常规从手背或前臂静脉穿刺不仅易导致静脉炎,而且输液速度受限,反复穿刺也增加了感染和出血的风险。颈内静脉置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现总结我科2007~2009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83例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胡伟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62-156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经颈外静脉或肘部静脉路径进针,但经肘部静脉途径需特制长导管,其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在抢救急危病人时用颈外静脉穿刺或外周静脉穿刺两种方法建立静脉通路的效果,为临床在紧急状态下更快速、更有效地建立静脉给药途径提供实践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B-D公司Y型头皮留置针18G、20G,对50例急危病人同时采用颈外静脉及外周静脉建立静脉通路。结果:急危病人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外周静脉,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晚期癌、恶液质病人效果更明显,颈外静脉靠近心脏,血管管径粗,能满足抢救入液速度。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抢救急危病人,能为抢救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用药途径,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晚期癌、恶液质病人应用更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定位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定位和体表定位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以及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0%,观察组为9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穿刺置管时间为(267±37)s,观察组为(216±33)s,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8例误穿颈内动脉,观察组无一例误穿动脉(P〈0.05)。结论高频超声定位下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优于体表定位下的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0.
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细菌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进一步减少上消化道肿瘤患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所致感染和导管堵塞,并找出预防感染和堵塞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93例上消化道肿瘤患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导管出皮肤处、导管接口、拔管前的血培养和拔管后的导管末端共504个样本进行了细菌学调查。本组分高营养组35例,非高营养组58例,对两组发生导管堵塞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四个检测部位的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都有密切关系(P<0.05),高营养组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营养组(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留置时间愈长,导致感染的机会愈大。使用高营养的患必须注意在输注高营养前后都须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正确封管对防止导管堵塞也非常重要。从细菌学监测得出的细菌菌群和药敏分析,合理使用抗生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