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均行MR检查(矢状位T1WI、矢状位T2WI及轴位T2WI),其中4例于治疗后复查MRI。结果:所有患者颈髓和/或胸髓内均可见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病变分别位于侧索(3例)、后索(7例)、侧索及后索(5例),脊髓无明显肿胀;4例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MRI对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和随访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MRI检查的异常发生率、病灶特点,探讨脊髓MRI检查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01/2003-12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例临床明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使用GE1.5TMRI扫描机进行脊髓检查,扫描包括脊髓矢状位T1,T2加权,轴位T2加权。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1994/2003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的文献,检出MRI资料明确的23篇文献14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①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的特点:病例1中下胸髓后索区对称性长T2高信号;病例2C2~6水平后索区对称性等T1、长T2高信号;病例3C2,4~5水平后索区散在点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②检索的23篇文献中共8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异常,其中胸髓受累57例(67%),颈髓受累18例(21%),颈胸髓同时受累10例(12%)。③23篇文献中的21篇文献描述了脊髓MRI异常率,总结后发现在14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76例脊髓异常信号,脊髓异常的发生率为52%。76例脊髓MRI异常患者中有58例描述了后、侧索受累情况,其中46例单独后索受累(79%),12例后、侧索同时受累(21%),无单独侧索受累病例。④病灶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T2加权像为长信号,多为对称长条形,可出现增强效应,维生素B12治疗后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胸髓的后索常见对称性长条形MRI异常信号,MRI检查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MRI检查的异常发生率、病灶特点,探讨脊髓MRI检查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01/2003—12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例临床明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使用GE1.5T MRI扫描机进行脊髓检查,扫描包括脊髓矢状位T1,T2加权,轴位T2加权。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1994/2003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的文献,检出MRI资料明确的23篇文献14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①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的特点:病例1中下胸髓后索区对称性长T2高信号;病例2C2-6水平后索区对称性等T1、长T2高信号;病例3C2,4-5水平后索区散在点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②检索的23篇文献中共8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异常,其中胸髓受累57例(67%),颈髓受累18例(21%),颈胸髓同时受累10例(12%)。③23篇文献中的21篇文献描述了脊髓MRI异常率,总结后发现在14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76例脊髓异常信号,脊髓异常的发生率为52%。76例脊髓MRI异常患者中有58例描述了后、侧索受累情况,其中46例单独后索受累(79%),12例后、侧索同时受累(21%),无单独侧索受累病例。④病灶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T2加权像为长信号,多为对称长条形,可出现增强效应,维生素B12治疗后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胸髓的后索常见对称性长条形MRI异常信号,MRI检查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磁共振(MRI)应用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2例临床证实的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MRI检查,观察诊断阳性率、病灶分布情况及征象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临床证实,采取MRI诊断阳性率为81. 25%; MRI检出病灶分布:胸髓9例,颈髓16例,颈胸段同时受累1例;脊髓后索17例,侧索与后索同时受累9例。MRI征象分析:病灶呈现T1稍长、T2长信号,在横轴位其病变表现出侧索与后索双侧异常对称信号,且内信号较为均匀;在矢状位主要处于脊髓背侧,表现出条带样的信号影,23例边界欠清晰,3例边界较清晰; 10例行增强扫描,5例脊髓内出现斑点样、小片样轻度强化的信号,且边界较模糊; 5例无明显强化。结论:SCD患者采取MRI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征象表现具一定特征性,可依据影像学表现鉴别病灶分布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SCD患者脊髓MRI均显示颈胸段脊髓长节段异常信号,病变主要位于后索(20例)或同时累及后索和侧索(3例),2例单纯累及侧索,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及前索。横轴位T2WI显示颈髓与胸髓异常信号形态各具特点,病变位于颈髓后索表现为"倒V字征"或"点状征";位于胸髓后索表现为"双目望远镜征"或"圆点征";位于颈髓或胸髓侧索均表现为双侧对称点状高信号。结论:SCD脊髓MRI提示脊髓后索和侧索选择性受累,可同时累及前索或单独累及侧索。病变在颈髓和胸髓上的特异性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我院已确诊的96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D主要影响颈髓、胸髓后索,其次是侧索,继续发展可以累及前索。脊髓MRI阳性率80%(77/96),主要累及颈髓和(或)胸髓,多位于脊髓后索,少数同时累及侧索;双侧对称;病灶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影,可在矢状位上可见脊髓后部纵条状的T2高信号,轴位可看到较典型的"倒V字征"病灶分布在脊髓后部。Gd-DTPA增强扫描无强化。应用甲钴胺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MRI显示病灶消失或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当临床怀疑本病时,尽快完善脊髓MRI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确诊,还可追踪观察病灶的动态变化情况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颅MR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分布上以颈髓受累最多,占40%,颈胸髓同时受累占30%,胸髓受累占25%,全部脊髓受累最少,为5%.病灶形态,以条带状最多见,为40%,斑片状或云雾状为25%.矢状面T2WI均表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 90%为等信号,T2WI轴位病变,以类圆形高信号和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静脉性脑梗死MRI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确诊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影像表现,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8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5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Flair相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其中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显示脑内1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5例,上矢状窦受累3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2例。结论:静脉性脑梗死有其明显MRI影像特征,MRI和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低场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MRI诊断。方法:38例膝关节检查的患者行常规SE序列T1WI和T2WI矢状位、冠状位.加扫脂肪抑制T2WI矢状位。分析半月板囊肿的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结果:半月板囊肿38例,外侧半月板囊肿32例.内侧半月板囊肿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0例。MRI表现为SE序列T1WI及T2WI和脂肪抑制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半月板囊肿易发于外侧并与半月板损伤有关,MRI对诊断半月板囊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2~26岁,平均17岁。均行轴位T1WI成像,矢状位T1WI、T2WI成像。结果:4例位于颈胸交界处,1例位于颈段,1例位于胸段,6例囊肿均位于椎管中线部位,与脑脊液相比T1WI,囊内容物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2例,T2WI等信号。结论:MR可以清楚地显示肠源性囊肿,根据其信号特点和位置,可提示肠源性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在12例中,病灶位于颈髓7例,胸髓3例,颈胸段、胸腰段水平各1例。其中3例为多发灶,1例合并脑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受侵脊髓局限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结节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片状高信号(因出血);T2WI为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结节显著强化,边界清晰。在T2WI或增强扫描上,见特征性瘤内或瘤周迂曲的畸形血管流空信号9例,肿瘤上下继发性脊髓空洞或囊肿10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病患者MRI T2WI(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原因及共临床意义。方法 颈椎病患者MRI检查中,随机抽取T2WI髓内高信号和无高信号的各50例,对其主诉,症状,体征,MRI的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MRI T2WI颈脊髓内高信号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主诉,症状和体征多符合脊髓现的诊断。结论 MRI T2WI髓内高信号的产生可能与脊髓前动脉受压有关,此类患者临床症状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4例,女5例,年龄9~57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矢状位及轴位,T2WI矢状位及轴位。7例注射Gd-DTPA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位于椎管内背侧8例,仅1例位于椎管内腹侧,累及3~5个椎体节段,平均4个椎体节段。颈段4例,颈胸段4例,腰段1例。血肿呈新月形及长条状。3例血肿呈T1WI及T2WI高信号,4例血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杂信号。血肿与脊髓间T1WI及T2WI均可见低信号线相隔,以T2WI明显。增强扫描3例见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血肿的新旧程度及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在颈髓损伤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常规MRI序列、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T2*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颈髓损伤(S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有急性颈椎外伤病史的患者,均采用3T MRI (TrioTim,Siemens Medical Solution)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平均53岁。本组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部分患者行脂肪抑制。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9例位于椎管内背侧,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病变范围累及4—5个锥体节段,颈段8例,胸段3例。血肿呈长条状及长梭形。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区分急慢性血肿,判定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检查。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T1加权像(T1WI)TE/TR 12/630,T2加权像(T2WI)TE/TR 100/3 000,横轴位(T2WI)TE/TR 100/2 800,5例行冠状位(T2WI)TE/TR 100/2 800。6例均行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1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即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参数同T1WI平扫)。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 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5例,颈胸段1例,均沿脊髓长轴生长。其中脊髓背侧2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3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4例,长椭圆形2例,两端尖锐,呈鼠尾状或毛笔尖状。6例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呈等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退变性因素、损伤节段的分布及其原因.方法 温州医学院附属东阳医院89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颈椎退行性病变、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位置及颜面部外伤的位置.结果 间盘突出58例,居首位;其后依次为后纵韧带骨化(8例)、发育性椎管狭窄(7例)及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6例).单节段T2WI相脊髓高信号在椎间盘水平:C2~3者4例,额部外伤1例;C3~4者12例,额部外伤10例,颧部外伤1例;CA~5者12例,额部外伤5例,额部+颧部外伤1例,额部+下颌部外伤1例;C5~6者11例,额部外伤3例,颧部外伤3例,下颌部外伤2例.单节段脊髓高信号位置不在椎间盘水平4例,脊髓高信号在两个不连续节段10例,脊髓高信号超过2个节段2例,脊髓高信号超过3个节段6例.结论 椎间盘突出是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最多见的退变性因素,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水平与额面部撞击的部位相关,拐点的剪切力(inflection point shear force)合并(或)颈椎过伸的前后挤压力是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ISCM)MRI表现及其同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要点,提高对脊髓内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及病理证实的ISCM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确诊[平均发病年龄(46.4±2.8)岁],6例为多发病灶:颈、胸髓、圆锥、马尾均可多节段发生;5例为单发病灶:3例位于圆锥,1例位于颈髓,1例位于颈髓、延髓交界部。MR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可表现为斑片状、环形、斑点状及结节状强化,伴随征象包括脊髓增粗、周围水肿、脊髓空洞等。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ISCM的内部结构及信号特点、明确肿瘤的范围及进展情况,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缺乏明确特征表现,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脑海绵状血管瘤32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均行MRI常规扫描,8例增强扫描,31例共有39个结节状或圆形病灶,分别呈T1加权像(WI)、T2WI高或低混合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T2WI均高信号,T1WI、T2WI均低信号;1例7个痛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T1WI、T2WI均低信号.16例行CT检查,显示20个病灶,均为较高密度病灶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显示信号具有特征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结合MRI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根囊肿的各种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根囊肿的MRI(12例)、CT平扫(4例)、脊髓造影(6例)、CTM(6例)等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6例神经根囊肿部位:颈椎2例,颈胸段1例,胸椎2例,胸腰段1例,骶椎lO例。脊髓造影和CTM表现为一侧神经根鞘囊状扩张充盈;CT平扫表现为位于神经根移行区、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MRI表现为T。WI呈均质低信号,T2WI呈均质高信号,信号特点与脑脊液基本一致,大部分囊肿内可见细条状等信号神经根影,3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神经根囊肿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MRI表现最具特征性,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